APP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工对我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009-06-26王永涛汤华然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农民工

王永涛 汤华然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工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农民工在推动我国GDP快速增长、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村现代化、推动劳动力流动政策变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就业结构;劳动力流动政策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1]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每次人口的迁移都会给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农民工”现象也不例外。农民工数量从小到大直到当今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农民工成为推动我国GDP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假如每个劳动力(在这里等同于就业人员) 创造的GDP 是相等的,通过以下公[2]式可以推算出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nmg)所创造的GDP份额(见表1)

在表1中,对于2005-2007年的农民工数量,由于找不到相关的精确数据,所以采用了平均每年增加700万人的数量。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最近5年来(2002-2007),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800万人。这说明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每年的农民工数量是有根据的。由表1可知,2001年以来农民工对GDP的贡献均在10%以上,而且呈递增趋势,2007年达到了14.9%。但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部分第三产业,这种不分行业、平均推算的方法显然低估了农民工创造的GDP 的份额。在农民工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有关文献里,有的指出当前我国农民工创造的GDP份额已经达到了20%左右。也有学者估计, 劳动力流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9.2%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16.3%, 在今后的30年里, 如果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种种障碍能逐渐被清除, 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可为每年经济增长率贡献到2到3个百分点。[3]

二、农民工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重除若干年份外,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工资性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推动的。一是宏观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相关政策的适时调整等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微观因素。农民长年在外务工,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导致其月薪增加。

三、农民工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业中大量存在的“ 零值农业劳动力” 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1978年,我国全部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28318万人,占70.5%;从事第二产业的6945万人,占17.3%;从事第三产业的4890万人,占12.2%。到200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31444万人,占40.8%;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20629万人,占26.8%;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24917万人,占32.4%。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9.5和20.2个百分点。从增减的绝对量看,第一产业增加3126万人,年均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13684万人,年均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20027万人,年均增长5.8%。近30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3.2%降到11.1%,而第二产业则由44.4%上升到48.5%,第三产业由22.4%上升到40.4%;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4]

四、农民工推动了我国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经历了从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从控制盲目流动到引导有序转移,直到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猛提高,使得以往潜化在极其有限的农业资源里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显现化,开始了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新时代。

伴随着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较快增长期。据统计,198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1991年5月,原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开始探索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1993年以来,施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在全国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随着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大规模、大范围跨区域流动,出现了诸如农民工身份转换难、劳动就业不公平、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维权工作困难重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些已经到了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严重程度。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开始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涉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就业带来重大冲击的条件下,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R].2007.

[2]严于龙,李小云.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 J ] .统计研究, 2007, (1).

[3] 振华.1亿农民工的六大贡献[ J ] .经济与社会, 2005, (1).

[4] 国家统计局.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实现了重大调整[R] .2008.

作者简介:

王永涛,男,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理论和政策。

汤华然,男,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