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

2009-06-24张玉琴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建议现状

张玉琴

摘 要 基层图书馆既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知识的便民工程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相较于东部地区及发达城市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规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基层图书馆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但是,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共图书馆建设实际上处于弱势,而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应该由“面向农村”转为“面向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代表着整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一、中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图书馆的文化资金投入。

基层图书馆属于基础性文化建设,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经费主要是有当地政府投入的,2007年的时候文化事业经费是198.71亿,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39.54亿元。如果按人均算的话,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007年达到15.04元,每个农村人口享有的文化事业费只有1.48元。

(二)基层图书馆的人员素质。

基层图书馆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是靠关系就是内部职工子女安置进来的,有的连最基本的常识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分不进来,导致专业人员缺乏,从而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基层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基层图书馆沿用旧式的分类和排架方法,采用的还是目录卡片式。现代图书馆已经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很多行业都实现了网络联通资源共享,而基层图书馆还是原来的藏书馆。

经费短缺是客观原因,而主观因素也令人深思。

(四)基层图书馆的访问量。

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对图书馆访问量也有一定的冲击。藏书减少,文献不足,是读者减少的主要原因,大众娱乐场所对图书馆访问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与众多基层图书馆设施简陋的矛盾日渐突出,直接导致了广大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贫乏, 于是打扑克、麻将、炒股等便成了基本的娱乐手段。

基层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作用就是第二课堂,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事业的成功与否。据“第四次(2006)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调查数据:1999年 60.4%;2001年 54.2%;2003年 51.7%;2005年 48.7%;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2.7%。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阅读率为34.7%。在200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发放借书证1159.9万个,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全国公共图书馆外借册次2.1亿册次,年人均外借0.16册图书。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基层图书馆的建立,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然而,政府在大包大揽中一是财力不足,二是对各个基层并不了解,因而并不真正知道基层图书馆需要的是什么。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也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书是图书馆赖于生存的基础,但基层图书馆在现实里,真正意义上的“书”是少之又少,部分图书过于陈旧相对来说可读性不是很强,适用性也不高。

二、中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建设发展思路浅析

基层图书馆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知识的便民工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体制、人员队伍建设、阅读环境等方面来创新、改善。

(一)体制改革,网罗人才。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但由于公共图书馆工资水准相对行政低,同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普遍比公共图书馆高,就是在地方同是事业编制而待遇差别也很大。图书馆相应的技术人员进不来,从而导致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岗位编制的设置,基层图书馆在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比例上及不合实际,更是让人们的价值观发现了分歧,更别提最基层的乡镇图书室。笔者认为,恐怕只有图书馆体制改革,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二)强化服务,提高素质。

职工队伍素质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有热爱图书馆工作的人的热情管理、维护,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自信心、荣誉感和成就感,要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语言、仪表、气质修养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处处站在读者角度,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全面塑造良好的管理人员形象。只有不断提高馆员素质,用心服务,真正地将读者视为上帝,将读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三)改善环境,尊重读者。

当今社会,人们解决了温饱,在精神上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追求,那么,一向被人们益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以什么样的新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当一个满怀着对知识渴望的读者走进图书馆的时候,看到的是破破烂烂的馆容、杂乱无章的秩序,脏兮兮的阅览桌椅、书架,破损的书刊,以及工作人员冰冷的面孔、不耐烦的答话,借阅不到的资料,读者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可能一天的好心情一下子一扫而过,发誓再也不会来图书馆。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人分不清图书馆是什么单位,常将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也有一些人不知图书馆在哪里,即使知道也有不敢随便去。这些情况的出现,让身为图书馆人感到一丝丝的伤痛。是什么原因造成图书馆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公益事业社会效益如此之差?笔者认为,缺少宣传是重要原因之一。宣传,不仅是通过媒介,也要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比如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开展“全民读者月”活动,坚持“送书下乡”,向一些单位邮寄工作简报、争取政府机构的重视等,当然努力培养广大民众图书馆意识的同时,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和延伸服务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图书馆优势,营造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激发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促使他们进行文化消费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五)人人参与,民间集书。

基层图书馆在年购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借助社会力量,成立“爱心图书借阅部”来对图书匮乏进行一定的补充?即是征集个人藏书,汇集到图书馆进行编目而后融入到图书馆的流通中,供有借阅证的读者阅览。当然,根据供书者的要求可随时归还。这样,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能让广大读者参与到图书馆事业中来,增强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六)共享工程,人人受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增长成正比例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电视和人际交往。基层图书馆应该大力发挥共享工程的作用,将各种类型文化信息资源精化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带到人们的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达到国家实施“共享工程”的真正目的。2008年4月,我们馆利用检查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建设的机会,深入到全市各乡镇办事处、乡村,了解基层网点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情况,管理人员操作、使用、维护设备情况,并就网点出现的技术问题、人员素质水平问题、固定技术人员问题等作了一一登记。及时和远程办、网通公司和有技术力量的电脑公司联系,保证网点的利用率。当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后期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七)免费开放,绿色通道。

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知识服务及信息服务,增强人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历史赋予每个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很多图书馆不以阅读人数或阅读量为办馆目标,而是仅以“藏书量”为标准,将图书馆演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藏书楼,结果是外借率不高,门可罗雀。还有的图书馆以经营文化产业为由,把图书馆普通阅读也纳入了经营范围,动辄收费,背离了办馆初衷,也远离了公共设施的公益本质。笔者所供职的图书馆在2009年5月1日全面免费向广大读者开放,自免费开放以来,读者与日俱增,图书、特别是期刊杂志已是供不应求。这说明并非人们不愿读书,而是人们希望得到免费或足够低收费的读书机会。

(作者:现在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本科,馆员,曾发表论文数篇,参编书两部)

注释:

中华文化信息网. 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增加40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5.04元.资讯中心:文化信息统计.第27期.

赵连芳.浅谈基层图书馆现状与发展.太原科技2008,(7),41-42.

刘世明. 基层图书馆现状与发展.新疆社科信息,2008 ,(1):1-2.

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明显提.中华文化信息网.资讯中心:文化产业统计.第31期.

于良芝,俞传正,樊振佳,张瑶. 农村信息服务效果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图书馆杂志2007,(9):17-18.

猜你喜欢

基层图书馆建议现状
基层图书馆休闲阅读功能及模式的实现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基层公共图书馆与群众文化工作关系探索构建
三代人的建议
基于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探讨
浅析基层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