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打工上当受骗问题研究

2009-06-24黄冠华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

黄冠华

摘 要 本文以沈阳体育学院管理系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的事例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管理系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的各种形式,从而指出高校大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的各种原因,旨在提醒广大青年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引起学校、家长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问题的重视,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防止大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现象的发生,为大学生打工提供一片安全的天空。

关键词 大学生 打工 上当受骗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打工,是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勤工俭学的有效途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然而,由于求职心切、社会阅历较浅等原因,不少同学的求职经历往往变成了上当受骗的经历。以下笔者多年辅导员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事例。

一、背景分析

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了解大学生打工现象,分析清楚这一现象的利弊,才能对大学生打工过程中出现的上当受骗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打工现象。

通过多年辅导员工作及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打工已是当前最时髦的一种校园话题,大学生们都认为打工不仅可挣到一笔钱,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视野,实践书本知识,打开人际关系,积累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打工的实质,说明大学生打工是正面的、积极的。

(二)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生打工的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大部分学费、生活费是靠自己打工赚钱来支付的,而我们国家大学生学费基本都是依靠父母。在西方,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在课余时间打工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据报道,美国四年制大学生兼职者约为77%,学习的同时做全职工作者占26%;德国有70%的大学生经常在假期和课余时间打工,平均月收入为225欧元;英国规定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为3.5英磅,大学生可通过打工满足个人日常生活的开支。打工不仅是为了挣钱,锻炼自己能力,更重要的它是走向独立生活的起点,既能接触社会,也可形成以自立为荣的朴实健康的社会风气。世界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努力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打工行为。

(三)我们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问题。

社会的复杂性,加之大学生的求职心切、社会阅历较浅等原因,直接导致大学生上当受骗现象的发生。此文主要目的就是提醒广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通过一些报纸、书籍、网络及身边的事例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等,多了解社会,不断增强自己的识别能力,严防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二、主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管理系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上当受骗主要的几种形式和产生原因,以期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真正识破各种骗子的伎俩。

(一)主要形式。

1、中介或招聘单位事前收取押金、保证金。经常以招聘促销员、家教等工作为由,大肆在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吸引大学生去报名交钱,一旦交钱后,招聘单位就要求其先回去等用工消息等种种理由施以拖延逃避,时间一长就不了了之。

2、有的招聘单位以高薪聘用模特、礼仪服务、公关等工种为名,诱惑大学生去应聘,结果被骗去从事色情服务、到工地做苦活或是诱骗到休闲吧消费等,背离初衷,还有可能受到意外伤残也无处索赔。

3、有些招聘单位以聘用营销人员为名进行招聘,一旦交完手续费、报名费后就要求被营销人员自己先买下部分商品,并以高额回扣为诱饵让其去哄骗他人找下线,不但越陷越深,钱财损失,骗完亲属骗朋友,身心受熬,而且没完没了,难以逃脱。(尤其注意非法传销)

4、有的招聘单位不讲诚信,不付报酬,大学生打工后,不但拿不到工钱,稍有不从,就会受到人身限制,有的单位找各种理由扣除部分工资。

5、有的中介公司和用人单位合伙欺骗大学生打工,甚至中介公司和用人单位的人是同一伙人,往往假装聘用后以不符合条件或不会做事或做不了等等各种借口,辞掉或不让做或反复折腾使之放弃。

(二)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打工市场不成熟。目前大学生的打工市场远未成熟,而一些学生打工、找工作时比较盲目,从而导致大学生打工被骗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不仅让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往往还使他们的心理严重受挫。

2、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上当受骗。由于我们教育中存在一些局限导致广大大学生脱离社会社会经验较少因而思想十分单纯。大学生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大学生对复杂的社会认识不够时,就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上当受骗。

3、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期间,安全意识淡薄,例如在做家教时,许多女大学生对找家教人的情况不了解,便轻信他人,结果受到性侵害,有的甚至为此丢了性命。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通过什么方式能够保护自己,受到侵害后怎么办等问题,没有考虑过。

4、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意识和勇气。在打工时,很多大学生不知道通过同他人签订合同等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又缺乏勇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启示

从案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还有真空地带,在对学生外出打工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通过这些案例给我校的思想教育以下几方面启示:

1、笔者认为,国家要切实把大学生打工问题提到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管理大学生和用人、招聘单位的行为,规范大学生打工的劳务市场,确保大学生打工的顺利进行。

2、政府要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非法中介、非法用人单位、招聘单位和个人,保证大学生打工市场的纯洁性。

3、有关部门要指定设立专门为大学生打工服务的正规的、有诚信的职业介绍机构,各高校也要真正建立起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切实帮助和满足大学生打工的需求,加强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努力承担因用人单位不诚信等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尽量减少或杜绝大学生打工上当受骗的现象发生。

4、大学生应树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在寻找工作时一定要谨慎,观察招聘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言行和相关证件,不要被那些高档而华丽的办公地点和花言巧语所迷惑,一旦被聘用就尽量想办法与相关单位签订劳务协议。

四、思考问题

1、社会的复杂性,提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和看待社会现象,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相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对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防范意识;

2、建议高校成立专门的对外的学生勤工助学劳务公司、社团组织或是相关管理机构,确实保证学生的打工安全。同时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合法的招聘信息;

3、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对其合法性进行追责制,严格控制其粘贴的范围;

4、建议高校建立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制定处理程序,一旦发生大学生打工过程中的上当受骗情况,学校和老师有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使学生辅导员或是相关老师更能有效的处理好突发事件;

5、加大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关注,根据笔者的调查,外出打工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居多;

6、政府应该注重制定相应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重视监督和执行,真正在法律上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争议,能够及时解决。

(作者:沈阳体育学院管理系辅导员 ,职称:讲师)

参考文献:

[1]胡志鑫.大学生打工过程中的维权问题.法制研究.2005,9.

[2]林或. 暑期到了,大学生打工要防止受骗.就业与保障,2006.

[3]杨旭,黄壮霞. 大学生因勤工助学而上当受骗的思考与对策.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

[4]章顺来.从大学生屡陷传销反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高教研究,2005.

[5]王伟. 大学生求职中的法律问题. 科技创新导报,2008.

猜你喜欢

大学生问题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避开“问题”银行股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