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正确的事:U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2009-06-20

中国教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时代专业

胡 萨 宁 虹

在国际“院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教师发展学校”(TDS),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品牌项目。在TDS建设的基础上,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发展网络协作社区“U-TDS”应运而生。U源于拉丁文ubiquitous一词,意为“无处不在”。从E-TDS到U-TDS,代表了从E时代向U时代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演化。

走进“U时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入,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建设。“U时代”突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最正确的事情——紧紧抓住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校(TDS)建设的理念和“U时代”的核心理念有了一个自然的契合。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始终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求根务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和“本”。因此,让教师既“愿意”又“明白”地从事教育,让教师真正“有”关于“教什么”的清醒意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更多的教师能够“做正确的事”,也能够“把事做正确”。这个“事”,就是“教育”。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条件下,教育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的事情,教育始终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真正的教育的发生。

正是秉持着一种“求根务本”的态度,教师发展学校经过八年的探索与改进,基于对教育实践本性的理解,形成了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在长期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可以明确解释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在国内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既是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对职前教师教育及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型教师培养等一系列课题的重要探索。教师发展学校与其他形式的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体一起,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师发展学校作为一座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近八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地拓展与延伸其服务,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2001年,教师发展学校刚刚成立之际,这座平台只能为与我们签订服务协议的十几所学校所使用;2003年,在“非典”的特殊时期,成立了E-TDS(网上教师发展学校),更多的教师通过E-TDS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今天,在信息技术时代正由E时代向U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我们着力于打造服务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发展学校网络协作社区“U-TDS”。通过无处不在的“U-TDS”,推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教师U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信息时代变革的趋势:从E时代到u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今信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趋势是从E时代向U时代的演化。U时代的特点是以“三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达到“4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事情)的无障碍对话。“U”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一词,意为“无处不在”。用U取代E,蕴涵了革命性的转变和进步。这样一种变革必将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U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即从e-learning到u-learning的变革。u-iearning是e-learning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e-learning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技术,学习者通过电子计算机上网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那么u-learning则是基于无线宽带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识别定位技术的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应时应景地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无所不在的“移动学习”。因此,U时代的到来将提供一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化学习”的技术服务。随着近年来全球3G移动电话的陆续开通,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普及,蓝牙(BT)网络与wi-Fi(802,11i)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u-learning的终端使用装置(包括移动电话、平板书写电脑、PDA、笔记型计算机等装置)的普及,使得无所不在的学习得以具体可行。

但是,仅仅是技术本身并不能真正带来学习的革命,没有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的技术不可能成为教育变革的最终动力。当无时不在的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无时不在的教育意识时,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外在于教育本身的学习工具,而是完全自然地融入到教育之中,这时,学习的革命才会真正发生,学习将更有可能真正回到原初的学习状态,真正回到学习本身,教育将更加关注根本,去做正确的事情。正如丁钢教授指出的那样:“无所不在的教育意识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本体。计算机深入人们的生活,充满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以人们任意希望的形式存在。计算机本身作为基本原料集成在人们并非认为是计算机本身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用品之中,计算机的‘消失,使教育技术不再是学习的工具,而成为教学的本体。”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时不在的学习时代”的口号——“给每人一支铅笔”,这意味着当计算机“消失”,即当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以人们希望的任意形式存在时,当使用计算机像使用一支铅笔那样方便顺手、毫无障碍时,当我们不需要分心去专门学习如何掌握学习工具时,当我们可以不用再过多关注学习之外的技术设备如何使用时,我们将能更加专注于学习本身,抓住教育的根本做正确的事情。

二、教师U时代——做最正确的事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仍然继续不断地总是在我们周围出乎意料地发生着。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研究的实践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确实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特点,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就难以实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与我们以“U”这个符号所表达的方式结合,那么,它很有可能难以维系,因为“U”方式正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存在方式。

U时代的到来,将依赖于网络与移动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当前,它为教师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带来的主要是理念的建设,并不急切于技术设备的更新。这个理念,就是:做最正确的事情!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和“本”。这是教师永远需要做的、随时都要做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无论怎样都绕不过的事情。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变幻莫测,教师永远要上课!

怎样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授人以渔”就是抓住最根本的事情了吗?我们就可

以高枕无忧吗?如果仅仅教授人以打鱼的方法,但是他根本就不愿意去打鱼,那么,教授“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逻辑上,授人以“渔”(方法)之先,还有一件更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那就是要让人热爱做事情、倾心所愿地去做事情。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愿意”并不仅仅是情感目标,其本身就是教学目标,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在造成学生的愿意学习。“愿意”既是一切学习发生的前提,又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的。正如杜威所说的,兴趣不仅仅是学习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兴趣本身就应该是学习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不是简单利用兴趣而促进学习,恰恰相反,学习本身就是为了造就兴趣。杜威指出学习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件极其枯燥、毫无兴趣可言的事情,以为想要学生愿意学习只能通过外在的手段,用其他外在于学习本身的东西“引诱”学生使其努力学习,这就像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得到一颗糖,而孩子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到那颗糖,而不得不勉强忍受学习的痛苦,学习就成了外在于学生本身需要和兴趣的沉重负担。杜威批评有些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来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或在学习之外去“寻找某种取悦儿童的诱饵”,而不相信学习本身、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然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向学生展现学习本身、教学内容本身的魅力,就是要用所教的教材内容本身来吸引、触动学生,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学科本身有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同样,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的努力方向也在于使得教师真正“愿意…明白”地从事教育教学,使得教师真正倾心所愿、乐此不疲地去教育学生。正是因为“愿意”,所以必须是真正的“明白”;因为真正的“明白”,所以会更加的“愿意”。在某种意义上说,“愿意”和“明白”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通过每一个教育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既愿意又明白地从事教育。

三、“有了才能教”——教师“专业”的本源涵义

像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原初意义上的教师,他们既是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启蒙者,又是从古至今本源意义上的教师的典范与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原初意义上的教师都是自己首先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总是“有”了对人世间的本源问题的深刻把握,而希望把自己的“有”传授给他人,总是希望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体会和理解给人以启示。这便是本源意义上的教师专业的涵义,教师应该是“有了才能教”。而教师的“有”是一种“满”“溢”,是因为太满了、太多了而“溢”出来了、“流射”出来了,总是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四射开去,这样“满溢”“流射”出来的正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的“有”不是一种因为“没有”而需要弥补亏欠或额外添加使之充实。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与目的是教师“愿意”教育学生,教师的“愿意”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有……的愿望”,例如:我希望成为一名明星,我希望成为一个千万富翁。这种日常的“愿望”往往是出于自己缺乏什么、没有什么而希望得到什么、希望有什么。而教师的“愿意”——愿意成为一名教师,不仅不是欠缺,也不是需要,甚至不是充实,而是“满”“溢”。教师是因为自己有太多东西想要与人分享,有太多的收获与体会可以启迪他人,而迫不及待、乐此不疲地“愿意”教育学生,才会有孔子对本源的教师状态的描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才能体会到孟子所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并由此体会作为教师的本源快乐与幸福。因此,教师的“愿意”和“明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真正“明白”,真正“有”了才会是真正的“愿意”,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发生。同时,教师的“教育意向”、教师的愿意并不是空洞的形式或纯个人主观的愿望,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理解支撑,总是有具体内容的,真正的教师是“有了才能教”,这正是教师专业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今天,虽然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U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虽然教育的规模、形式、内容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千百年来,教育本身从未改变,教育的根本涵义从未改变过;教师专业的根本性质也从未改变,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绝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着教育工作,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并不仅仅是发展一些外在的形式,教师专业化首先意味着需要使教师自身成为教育的“富源”,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教育向外溢出、流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如果以为可以在不涉及如何使教师真正“有”,不清楚教师究竟要教什么,缺乏对所教学科、所教内容的内涵实质的把握的前提下,就可以教会教师如何教;以为可以有不涉及教学内容,只要纯粹地学会如何教的方法就可以实现教师专业化,只会在事实上造成教师的专业发展流于形式、止于表面的改变,愈有可能成为技术化的熟练操作。

实践总是具体的,具体的是有内容的。“教什么”是教师永远绕不过去的问题。但是教师往往在不清楚教什么的情况下,就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究竟应该“教什么”,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性质特点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的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但是对于“教什么”,对于学科性质特点的理解又不是抽象、空洞的,教师总是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了语文是什么、数学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物理是什么。因为,教育实践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教师对“教什么”的理解始终能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中,通过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教师发展学校正是强调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教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内涵实质的把握,研究如何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和理解,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日常教学的研究过程,又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

(责任编辑:朱珊)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时代专业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e时代
e时代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