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长短策

2009-06-15刘克崮

决策与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危机经济

刘克崮

此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危机发生后,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陆续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救市”举措,政策效果逐步呈现。考虑到美国、欧洲、英国商业银行仍有巨额资产需要“去杠杆化”(美国前20家银行为3.4万亿美元,欧洲前20家银行为7.5万亿美元,英国前20家银行为5.8万亿美元),今年是次贷还款高峰年之一,以及信用卡风险和公司债风险上升等因素,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或接近见底,可能还有小波的二次余震。近期美欧也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而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尚无回升迹象。预计本轮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复苏将呈“U型”轨迹,全面复苏至少需要两年至三年以上时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全面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虽处于深度下行阶段,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5月更加明朗。

对当前经济形势,应从总体上分析、把握和应对。在世界范围看,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具有以下三个不同特点。

一是危机的源头不同。此次引发危机的源头,是处于世界经济金字塔顶端的美国金融房地产业,其产值占美国GDP的20%。其中最主要的源头是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总额是全球GDP的8倍,占全世界流动性的70%。

二是危机的传导路径不同。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依次影响欧盟、日本、新兴经济体,直至发展中国家。

三是危机的危害不同。发达经济体社会总需求大幅减少后,位于产业链低端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持续大幅下滑,必将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停滞和社会不稳定。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对外依存度过高。1998年中国贸易对外依存度仅为32%,2008年上升至59%,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紧密相连。

第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特征。1998年-2007年,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0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33%。

第三,消费对GDP贡献度不高。

面对危机,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调整期。此次危机恰逢中国连续五年高增长后的下行调整期,在内外经济下行周期的迭加作用下,经济下行的深度会较大,持续的时间会更长。2009年成为中国本轮经济调整期的第一年,其主要特征是低增长、低通缩、高失业。期间的主要表现包括:一是出口持续下降,对经济的打击非常严重;二是消费增长较为困难,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由去年的21.6%下降到17%左右;三是投资成为短期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预计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在26%左右;四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8%左右。

按照上述分析,在经济下行调整期,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科学分析、积极应对、五位一体(保增长、保就业、调结构、推改革、参国际)、长短结合”。调整期的调控不宜过于强调增长速度,建议目标可设定为“下滑较小,损失较少,就业较好,社会较稳,恢复较快,转变较大”。短期侧重于保增长、保就业,以平稳度过难关;中长期应立足调结构、推改革,消除经济增长不合理因素,着力构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机制。

具体应对措施包括:

——保增长。综合考虑前一阶段政策实施力度、效果及政策效应的时滞因素,二季度在维持现行政策的前提下,不宜出台较大的新调控政策,以进一步观察已出台政策的效力和经济运行的状态,相机抉择。

出口方面,以出口退税为主,其他政策相配套,继续支持出口、稳定外需。消费方面,继续发挥和完善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居民和其他社会资金增加消费;继续实行“家电下乡”、农机购置等促进消费的补贴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投资方面,着重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调动社会各方资金,拉动全社会投资总额的增长。同时,研究改进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管理办法,引导投向,防范风险。

——保就业。要把就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除了靠保增长的方式促就业,还应该使用见效快的超常规手段和方式,增加就业弹性系数,填补就业缝隙,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以安民生、保稳定。建议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其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立大型金融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批发贷款制度;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支持各地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

其二,大力发展草根金融和微贷款,支持草根经济和城乡就业。迅速总结和推广各地“民间借贷”、“台(州)、包(头)商业银行微贷”、“扶贫基金会信贷服务社”等等成功经验。可考虑下放草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对机构和业务给予减免税优惠。

——调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长期经济工作的重点。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走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道路;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大的服务性产业的比重;调整投入和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调整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支持科技创新;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状况,降低外汇储备增长;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停止美元金融资产的增长,增加实物资产和实体投资,收储黄金、石油、矿产、粮食等战略物资,投资海外资源性企业与资产。

——推改革。危机应对、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有赖于经济体制和制度改革的深化,应加快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根本性的改革。可先重点研究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外经贸、国有资产管理、城乡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等的综合配套改革。

——参国际。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重建。包括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如消费与储蓄、生产分工、国际贸易等的平衡;参与全球金融规则的制订;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参与国际信用评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重构;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调整;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国家开发银行顾问)

猜你喜欢

危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经济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