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变

2009-06-15卫如斯

决策与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救市东欧金融危机

卫如斯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各国纷纷投入重金救市。但迄今为止,金融领域的危机并无缓和趋势,美国银行破产关闭的消息不绝于耳,东欧的金融局势又持续告急。同时,实体经济领域的一些全球领军企业也遭受金融海啸波及,正陆续深陷泥沼。两者交互影响,大有形成恶性循环之势。

面对此种情势,一些专家发出警告:第二轮金融海啸的巨浪随时都有可能袭来,对此必须严加防范。与之相对,也有部分专家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局势不容乐观,但所谓“第二轮金融危机”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变中,究竟哪一种更接近现实,更有助于未雨绸缪呢?

旧危机尚未见底救市犹需努力

去年9月中旬,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人们通常以此作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从那时起,美、欧、亚太各国纷纷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全球投入的救市资金已接近3万亿美元。同一时期,一向崇尚自由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为稳定经济和人心,纷纷破天荒地祭出“国有化”大旗,将一些摇摇欲坠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今年1月份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后,继续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求挽救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与之相应,欧盟、日本也陆续出台了第二轮金融救助计划。

各国出台的综合救市政策对缓和自身的艰难处境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与去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初时相比,眼下危机的表现形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的领域也日益扩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 危机由投资银行向商业银行全面蔓延。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碎以及失业人口的陡然增加直接打击了美国人的消费信心,致使大量信用消费透支无力偿还、企业贷款难以回收,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运转困难。在美国政府“保大弃小”的银行救助策略影响下,花旗等大型银行获得了继续生存的保证,但中小银行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倒闭漩涡中。今年前4个月,美国倒闭的银行数目已达32家,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估计,未来一至两年将有100家左右银行倒闭。与美国相比,欧洲商业银行的命运更加不容乐观。据有关专家介绍,从1997年至2007年,美国的住房价格上涨了104%,而法国为151%,西班牙为195%,英国为202%,爱尔兰为220%。这几个欧洲国家的经济总量都小于美国,其房地产泡沫破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 危机的中心由美国向欧元区转移。经过几个月努力,西欧国家的救市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东欧的新兴市场国家却正越来越深地陷入金融危机。过去几年,东欧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表面繁荣,当时外来资本大量涌入,本地居民的信用消费猛增,本国货币大幅升值。同时,为了达到欧盟规定的入盟门槛,刚加入欧盟和正等待入盟的东欧国家都从西欧国家的商业银行借了大量贷款用于基建、环保、社保等项目,这也起到了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演进,西欧国家向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锐减,东欧国家建立在外来资金基础上的繁荣顿时土崩瓦解,由此导致东欧国家经济急速衰退,货币大幅贬值,企业和居民偿还西欧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大大受挫。据穆迪公司估计,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国的经济目前已极为脆弱,

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

根据穆迪公司的报告,目前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超过了该地区2008年的GDP总和,而1.7万亿欧元的总外债中有1.5万亿欧元是从西欧商业银行借的。可以说,西欧国家的放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东欧今日之祸,而他们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东欧国家成为拴在同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已投向东欧又难以及时变现的诸多经济利益,使得西欧国家不会坐视东欧陷入绝境,但在其自身远未摆脱危机的时候,又有多大能力来解救东欧的小兄弟呢?这是一个现实难题。

第三, 危机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迅速演进。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金融机构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通过不断地杠杆化来谋求更多利润。由此,从化解金融危机,降低金融风险,去除创新过度带来的弊端这一角度出发,去杠杆化就成为金融机构的首选。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萎缩,市场的流动性会大幅缩减,这自然会导致银行惜贷。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成本过高,都会使其再生产遭遇困难。实体经济的萎缩反过来会导致企业的贷款需求不断减少,这又将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最终形成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衰退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消费角度考虑,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很难像以往那样很容易地获得消费贷款,而且考虑到自身收入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贷款消费的方式。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消费萎缩,直接打击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零售业。据报道,全美最大的仓储零售商COSTCO公司,本财年第二季度公司盈利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而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家乐福2008财年的盈利则锐减了45%。

金融危机表现形式出现的以上三方面变化,使一些人对当前各国的救市效果产生了“重拳打到棉花上”的印象。也有人认为,各国投入的救市资金总量并不足以扭转危局,因此第二轮金融海啸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恐怕已箭在弦上。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妨先从概念上加以分析。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有从酝酿、爆发到逐渐平息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上述三方面变化中的第一和第三个,显然是去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威力的继续。目前最乐观的观点认为金融领域的风险最早也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出清,保守些的观点则认为需等到明年方可出清,而以标准普尔为代表的最保守的观点则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在2013年之前可能不会结束。现在各国面临的新问题,应该说大都是去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产物。

从救市政策的有效性角度看,在危机突发之时,各国的救市策略都不得不从最急需的角度先着手,如此必然挂一漏万,无法照顾全面,只能随机应变,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任何政策手段的见效都存在着滞后性。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救市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得到市场充分和积极的反馈,就认为危机又加重了。从宏观角度综合审视,目前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其成因和实质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因此只算“一波未平”,尚谈不到“一波又起”。

上述三方面变化中的第二个发生在欧洲,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爆发的导火索还是来自美国金融危机。同时,东欧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毕竟较为有限,加之其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欧盟成员的广泛重视,因此东欧困局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综合以上分析,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新危机悄然潜伏求变方能化解

虽然“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国际金融领域并不乏产生新危机的可能。目前看来,最大的风险就存在于各国救市手段和策略之中。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提振经济,增强人们的信心,各国政府不断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各国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资金越多,对投入资金加以有效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由此势必制造出大量潜在的不良贷款。此外,当各个金融机构正大力去杠杆化的时候,各国央行凭借国家信用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的做法却等于是在扩大杠杆化。

猜你喜欢

救市东欧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楼市新型“救市”,该不该出手买房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