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道的徽记

2009-06-15

中国残疾人 2009年6期
关键词:残联残疾人

本刊记者组

统筹 欧阳鸣

采写 欧阳鸣 林筱芳 禹玲玲

安徽,北有安庆,南有徽州(今黄山市一带),故名安徽。古徽州的一府六县虽不能覆盖今日的安徽,但徽州文化的精髓却依然植根于这块土地并继续深远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此次,我们从合肥一路南下,经铜陵而至黄山,既感受着那种古老的文化内涵,同时窥探着更为丰富的崭新内容——勃兴的安徽残疾人事业和为残疾人服务的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合肥

合肥有一条环城路,还有一条环城河,更有在路与河之间的宽达数十米的环城绿化带,在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中,合肥,真有一种别样的幽雅与美丽。合肥的残疾人事业呢?

牛背上的新生

——肥东县“扶贫助残百头小牛进农户”项目实施记

文/杜宇图/欧阳鸣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包公的。那个额头上有着月牙形伤疤的黑脸包公,作为八字衙门里的一个异类,千百年来承载着草根百姓倾诉冤屈、伸张正义的希望。位于肥东县的东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包公镇,因为传说是包公的老家而得名,据说,至今包姓仍是这个镇的大姓。

然而,把我们吸引到包公镇的,并非黑脸包公,而是一群水牛。

69岁的黄其凤大妈已是满头华发,拄一根拐杖,看上去颤颤巍巍的。她的儿子患有智障,老伴儿年老体衰,也像她一样成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一家3口全残,在靠体力谋生的农村,其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简直看不到任何希望。老伴尚能正常干农活的时候攒钱造起的砖房,墙角檐下已长起了青苔。房子里除了一个简陋的灶台,几件显然是黄大妈当年陪嫁、已看不出本来颜色的乌黑家具,别无长物。房门前拴着的一头水牛,是他们家最值钱的家当了。据内行人估值,现在卖出去的话,可以卖到七八千元,而要是等其成年后再卖出,最好可卖到一万六七千元。这对于黄大妈家,完全是一笔巨款。

这笔巨款,来自肥东县残联实施的“扶贫助残——百头小牛进农户”项目。

肥东位于皖中腹地,辖18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合肥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肥东县有残疾人6 万余人。这些残疾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由于受自身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残疾人的家庭收入普遍低于正常家庭收入。为使广大残疾人能早日脱贫致富,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积极推荐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鼓励残疾人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脱贫致富。

考虑到肥东是农业大县,牧草资源丰富,而且北部农村地区有养牛的传统;加之养牛技术简单易学,后期饲养投入相对较小,成本低,见效快,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工,比较符合残疾人的身体特点。县残联认为,对广大贫困残疾人而言,养牛无疑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于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5月,县残联开始在原白龙、八斗、王城、高亮4个乡镇开展“扶贫助残百头小牛进农户”项目试点,首期投入资金7万余元,购买小牛60头,扶持贫困残疾人60户。经过一年时间的试点跟踪,小牛长势良好,残疾人养牛的劲头也非常足。截至2008年底,肥东县共投入资金110万元,向贫困残疾人发放小牛502头,帮助这些残疾人平稳地走上了脱贫之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肥东县残联注重把好四道关。

一是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关。项目确定后,首先成立由县残联、畜牧水产局、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指导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日常监督和检查验收等。在扶助对象的确认方面,县里明确要求: 扶助对象为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且有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愿望的贫困残疾人(户)。遇有特别特殊的情况,也可由亲属代管。为确保把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残疾人纳入项目实施范围,在乡镇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扶助对象须经村民推荐产生,并在村里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列为扶助对象,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所购小牛质量关。为确保所购小牛质量,县残联聘请了县畜牧中心资深畜牧师、牛行经纪人随同工作人员赴长丰、定远、寿县等牛行交易地精心选购,确保所购小牛发育好、健康,并做好各项检疫工作。另外,县里相关部门还与卖方签订了书面协议,如所供小牛一个月内因疾病死亡或一年内因自身先天不足导致死亡或无法正常生长的,卖方要承担赔偿责任。与此同时,选调一些有经验的驾驶员运送小牛,并聘请有经验的饲养人员随车管理,确保所运牛只无损伤、无死亡。小牛运抵肥东县后,须经再次全面检查验收以后,方可向受助残疾人户发放。

三是饲养防疫关。每次小牛发放之前,县里都聘请畜牧技术人员向受助人员讲解耕牛饲养知识和常见病防治办法。小牛发放以后,及时组织人员对小牛长势和防疫情况进行跟踪抽查和技术指导。县畜牧水产局还将项目所赠小牛纳入全县动物防疫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免疫注射。截至目前,全县502头项目所赠小牛,仅有5头因患病或意外伤害处置不当死亡,其余497 头均长势良好。

四是项目效益关。为确保项目能够发挥预期效益,县残联在项目启动时就与残疾人本人或其监护人签订协议,明确要求每位被扶助对象对所领小牛原则上在3年以内不得变卖、宰杀,必须饲养3年以上方可出售,售后本金滚动用于扩大再饲养,否则县残联将收回扶助资金。另外,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残联还与乡(镇)、村签订了责任状,由乡(镇)及村负责人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并予以担保;乡镇和村要求所有受扶助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操作,否则今后将不得再享受县、乡各类照顾扶持政策。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未发现一例违反协议的情况。

由于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这个项目的实施非常顺利。据了解,2009年,县残联又将向贫困残疾人发放60多头小牛。

在黄大妈所在的包公镇新生村,有11户贫困残疾人得到县残联扶持的小牛。新生村小陈组的贫困残疾人陈因超在2005年领到县残联发放的小牛,经过几年饲养,增值了8000多元。他把牛卖掉,不仅又买了一头小牛饲养,以滚动发展,还盖了新房,现在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2007年,黄大妈家也得到一头。这头牛在镇里是有档案的,镇畜牧防疫员会定期给它免费打防疫针;镇残疾人协理员与村两委干部也会随时来看看,一旦发现小牛有异常,就会及时向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及时处理。黄大妈本人更是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料小牛,夜里都牵到屋子里。现在小牛眼看着要长成健壮的大牛了。等到小牛成年,黄大妈可以选择把它卖掉,或者留着,在农忙的时候出租给附近的种粮户,这样也可以获得不菲的季节性收入。

遍地的油菜花正纷纷结籽,水塘里谁家的鸭子在觅野食。新生村黄大妈寒素的家,因为门前有了这头生机蓬勃的小牛,在春天里透露出庄稼人朴实的期盼——收获的时候,日子会好起来的。

黄大妈时不时娇宠地拍拍小牛,摸摸小牛,安详而满足。■

取缔行动变身民生工程

——正三轮车非法营运取缔记

杜宇

在合肥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民安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今年3月份的《合肥晚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对合肥市残疾人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勉励残疾人工作者带着感情去做残疾人事业。其中提到2008年合肥市依法取缔正三轮车非法营运工作的成绩,把这项工作称为“面对特殊人群开展的投入感情最多、工作最深入细致、人文关怀最深切的特殊民生工程”。

这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正三轮车营运问题在各地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引发群访。合肥市解决这个问题有何高招?

记者见到了原营运车主张志愿。

老张原来是有工作的,但是公司破产了,只能到处打点临工谋生。2003年,他听朋友说三轮车营运生意不错,就买了个车来跑。生意还真是不错,每月除去油钱等费用,尚能余2000来元,基本上能解决家里的所有问题。

2008年正三轮营运要取缔,开始老张也不是那么痛快的。他想,自己起早贪黑的,干活养家活口,招谁惹谁了?凭啥不让啊?6月份市委、市政府出了个文件,老张细细地了解了一下,心里就掂量:这个事儿看来动作挺大。城市要发展,这是大局。从形势上看,恐怕早晚是要取缔的。市里有统一安排,残联也有安排。人家能想到的都替自己想到了,自己还是应该配合。

于是老张在市里规定的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三轮车交了上去。由于态度好,老张不仅领到了3个月过渡期的工资,还得到2000元的奖励,同时领到了一辆崭新的代步车。“四五千块钱呢,挺贵的。”老张笑着说。

不搞营运了,老张经残联推荐到一家企业工作了几个月,后来又通过考试成为街道残疾人协理员,顺利实现“转岗”。

尽管现在收入低了,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是老张自己算过这笔账。现在的活儿比较适合他这样的残疾人干,上班近,不用早出晚归,体力消耗小,干着没那么累;办公室里比大街上抢活安全多了;市里还给买养老保险,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对于目前的工作,老张的评价是“还好”。看得出老张还是基本满意的。

那么,市里、残联是如何“安排”的呢?

2008年6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依法取缔正三轮机动车非法营运,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意见》。尽管在当时合肥市从事非法营运的三轮车车主中,只有约30%是残疾人,但该意见提到的“配套政策”,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解决取缔给这部分人就业和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同时指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解决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配套政策”在车辆置换、养老保险、就业保障、住房保障、低保及医疗救助、配偶及子女照顾、特殊救助7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为残疾人营运车主做了系统的安排。由于做到了“统一部署、依法有序、有情操作、托底保障”,残疾人车主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各项措施得以落实,取缔非法营运的行动,最后不仅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整治活动,也实实在在成为了关爱残疾人、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的民生工程。

据合肥市残疾人劳动就业管理处主任王学明介绍,2008年正三轮车非法营运取缔之前,合肥市共有残疾人机动车营运车主1086名。取缔行动后至今,有990人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妥善安置;未安置的96人,除了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残疾人,其余也正在积极安置中。

今年2月,国务院残工委《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期执行情况检查组到安徽检查工作,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考查后,对合肥市依法取缔正三轮车非法营运工作给予肯定,认为把这项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对待,投资近1亿元,通过置换代步车辆、提供社保补贴和特殊救助及大力安置残疾人车主就业等方式,圆满解决了全市残疾人正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合肥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协理员郑大姐

文/杜宇图/欧阳鸣

这天上午,合肥市新站区方庙街道社事办的残疾人协理员郑德英大姐去回访一户残疾人。这家人一家三代住在看上去挺新的回迁房里,房间里归置得整齐、干净。郑大姐亲切地与这家人寒暄,显然彼此相当熟悉。

郑大姐口音较重,她说的话一部分要经过翻译,记者才能听懂。但是记者也注意到,郑大姐有时候用书面语,讲话条理清晰,表达简洁。一问,才知道她高中毕业,家里兄弟姊妹四个,她的学历是最高的。

2007年6月到街道上岗之前,郑大姐做过好几份工作。

做过会计,不想所在的那家小企业因为污染环境,被查封了。后来又到一家小旅社做登记员,负责记录住店旅客的信息,也没干很久。还在社办企业(类似于乡镇企业)做过计生工作。这些工作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工资低,月工资从百儿八十元钱到300多元不等;二是不稳定,保不齐哪天就连这点工资也拿不到了。

一天,郑大姐在当地报纸上看到,残联在招聘协理员,非常高兴,找到残联去问,说是要等一段时间。等了一段时间后,郑大姐就通过招考,如愿成为一名街道协理员。

郑大姐热爱自己的新工作,早上8点钟上班,她一般7点40分就到了。她觉得做过那么多工作,只有这一份给了她一种归属感,令她心里踏实。

首先,这份工作是为了像她自己一样,甚至比她还困难的那些人服务的。工作很琐碎,但是也非常具体。比如现在,主要的工作是走访残疾人家庭,办残疾人证和残疾人免费乘车卡,做辅助器具的登记,等等。她喜欢做具体的事情,不怕琐碎。

街道辖区内有个残疾人,长年瘫痪在床。原来有套房子,为了治病卖掉了。没有工作,生活没有着落。郑大姐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困难,帮他申请了低保,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原来没有收入,亲属觉得负担重,不敢接受他。现在有了“待遇”,基本生活费有了,亲人也就消除了顾虑,把他接去肥东一起生活。现在,郑大姐每月还要把他的生活费带过去。

其次,这份工作不仅稳定,离家近,工资收入还比以前高出一大块。每月基本工资720元(合肥市最低工资标准每月560元——记者注)。“听说不久还可能往高了调整,”郑大姐悄声说。各种社会保险,算下来大约是自己出三分之一,残联出三分之二。加上爱人打点临工,生活不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了。而且儿子今年就要大学毕业,如果能顺利找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望彻底改观。

当然还有一种成就感。现在街道专职做残疾人工作的就她一个。街道里的159户174个残疾人,有事都找她,她解决不了再向区残联反映。174个残疾人中,有123个是低保对象,郑大姐每天一上班就有好多事儿等着。

忙是忙点儿,可人到中年的郑大姐觉得生活安定、幸福,可得劲儿了。■

合肥 人物志

文/禹玲玲 图/杜宇

袖珍姐弟

这姐弟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是安庆枞阳人,姐姐叫胡莉25岁,在特教中专学服装设计,至于为什么学这个,她说,爸爸觉得学这个好,看看,多孝顺的闺女。可弟弟胡夏就不一样了,他说,我就喜欢计算机,所以就学这个了,现在在学基础知识,周末还去市里上网呢,一方面是查资料,顺带也上网聊聊天。

沈军

合肥市残联就业中心盲人按摩培训师。8岁的沈军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读小学二年级,还是少年先锋队的中队长,就像春天的嫩芽一样,小沈军有着无限的希望,而就在那年的冬天,一场大病使他失去了光明,冬天从此驻足沈军的生命。然而冬天终究会过去,虽然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几经波折后父亲把他送到合肥市特教中心,读完了九年义务教育,此后他又考取了安庆盲哑学校学习盲人按摩。200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听说合肥市残联就业处招聘按摩老师,就带着沈军去了,就业中心的王主任知道他们的来意后,爽快地说:“残联就是帮助残疾人找工作的。”一句话把父子二人说得心里暖洋洋的,沈军把自己林林总总各类证书拿出来,让王主任惊叹不已,一个星期后他成为合肥市就业中心的一名培训按摩老师了。中心每年培训4到5期,每期少则6名多则10名学员,三年时间,沈军的学生大概有70多人了。我们说,沈老师,您也是桃李满天下了啊。沈军很害羞,说,最多是满合肥,不过,满天下倒是我的志愿。

宣海

安徽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2007年毕业,现在合肥市特教学校当一名中专生,是的,中专生而不是老师,这事听起来很 “雷人”吧。原来宣海患有一种先天性眼病,小时候跟别的孩子没有区别,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恶化,大二大三年级的时候恶化得最严重,现在两眼的视力是0.1和0.16,去年经残联介绍来到特教学校学习盲人按摩。宣海说,以前也没有接触过残疾人这个群体,去年刚开始来的时候心里也是有抵触的,但现在好了,大家相处的非常好,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狭隘的想法。我真的希望将来能为这个群体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真的,我不是说大话。小伙子一连说了四个“真的”,其实在他说第一个 “真的”的时候我已经相信他了。

铜陵

铜陵,真的产铜。那铜,黄澄澄的,但仍有一抹绿痕,通向远古,连接今天。体会着铜的重量,感受着铜的温度,品鉴着铜的色彩,我们走近今天的铜陵,今天的事业。

别了,野孩子!

——铜陵市聋儿语训中心记

文/禹玲玲 图/杜宇

陶齐齐,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今年4岁,谁都想不到,几个月前,她还像野孩子一样,没有任何语言能力,而今天,她能大声准确地告诉我们,家里有几口人,以及树叶是什么颜色,花儿是什么味道。

陶齐齐的语训老师叫吕守珍,也是聋儿语训中心的主任,她告诉我们,陶齐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跟着爷爷和哥哥一起生活,哥哥也是个聋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齐齐就像野孩子一样,不会说话,只会嗷嗷叫。去年10月份,铜陵市残联语训中心到农村招生聋儿,发现了陶齐齐。他们当即就告诉齐齐的爷爷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应该马上让她接受训练。因为哥哥已经过了训练的年龄,中心建议齐齐的父母把哥哥接走了,并对爷爷说,您不要管了,一切交给我们。就这样,2008年10月份,陶齐齐来到了铜陵市聋儿语训中心。刚来的时候一点语言都没有,如果她要喝水,就嗷嗷地叫,然后做手势。吕老师告诉我们,每当这时候,就不理她,而是教她说,吕老师我要喝水,不知道教了多少遍,现在,齐齐一想喝水就会大声地说,吕老师我要喝水。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以前铜陵市的聋儿很多,经过这样一年一年地培训,现在已经很少了,目前在中心接受训练的聋儿共有8个。中心成立于1989年9月1号,20年来共训练297个聋儿,上正规普通小学、幼儿园的有47个,有的考上了中专、大专,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中心有4个老师,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妈妈,可能有时候比妈妈们付出的更多。

这些老师妈妈们也有难处,吕老师说,只要在这里进行语训的孩子,我们都想把他送到普小去随班就读,但是有些孩子我们是不能左右的,有些家长到了一定时候,一看孩子有进步了就会把孩子接走,这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所以,聋儿的语训不仅仅是残联和语训老师的事儿,更是父母的事儿。■

少了光明也能精彩

文/禹玲玲 图/欧阳鸣

古人用“盲人骑瞎马,雨夜临深池”来形容人到了极其绝望的境地,这是一般人的思维。但是你怎么知道这看似无路可走的前方不会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在残联的帮助下,铜陵市的盲人用他们一生的践行颠覆了人们对绝境的认识。现在铜陵市的盲人生活得有声有色,他们有自己的协会,有“有声读物及盲文阅览室”,还有“盲人网校”。所以,当你看到,盲人修电机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盲人的诗歌人们口耳相传、盲人在街头免费为大家服务......诸如此类,请你不要惊奇,这是铜陵市盲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医者包诗陵

今年48岁的包诗陵,3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了,5岁时父亲又撒手人寰,命运对他是不公平的,但他说,他并不是命运的弃儿。

1981年包诗陵报名参加了安徽省首届盲人推拿培训班,那一年他19岁,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学习,一年后学成归来,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技术,包诗陵先是做了一年的义诊,第二年“包诗陵中医推拿诊所”正式开门迎客。

也是在这一年,包诗陵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位妙龄少女,他心中的女神,悄悄向他走来。女孩叫吴其梅,21岁,长的眉清目秀,当时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四处求医都没有结果,后听人说包诗陵中医推拿可治这个病,就慕名前来。没想到一个月的时间,风湿病就好了,这让美丽的姑娘对眼前这个帅气的盲人刮目相看,两个人很谈得来,渐渐的,彼此心生爱慕。几经波折,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现在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不错,儿子也已经上大学了,两个孩子都很孝顺。包诗陵说,幸福的定义,就是我现在的状态,虽然我不知道太阳的颜色,但我能听到鸟语能闻到花香。

包诗陵说:现在我有两家诊所,光员工就有十几个,很多都是残疾人,我也教了很多徒弟,有五六十吧,浙江、上海、广东都有我的徒弟,有的在外打工,有的也已经自己开店做老板了,现在我们还通过网络联系呢。我现在有两个诊所,一套住宅房,在合肥还有一套小别墅呢,我很幸福了。但是想想刚开始,真的是很苦,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有。刚跟她(包诗陵爱人)相处时,她家里极力反对。她娘家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可以说她是个千金小姐,而我呢,一个盲人,还什么都没有,她们家人反对是可以理解的。刚结婚那阵子,她与家人关系闹的很僵,但现在好了,我岳母很喜欢我。

想想这一切,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残联。当初刚开门诊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麻烦,比如工商部门,卫生部门,一遇到这些棘手的事,都由残联出面去协调,帮了我的大忙。1989年残联还把我送到了皖南医学院进修,接触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一些专家教授,对我的技术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我说,没有残联就没有我的今天,显得太矫情,但是没有残联,我不会走得这样顺利。

记者感言:包诗陵在铜陵市算是小有名气的人了,在铜陵,如果有人说,我腰酸背疼怎么办?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到“包诗陵诊所”看看吧,很管用的。现在包诗陵很少自己动手了,一般都让自己的徒弟和员工做,但是只要是残联的人来,他一定会亲自做,他说,残联就是自己的家人,这跟任何权利和金钱都没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残联和残疾人的关系了!

下这次采访彻底颠覆了我对盲人认识,我以为他们生活的很困难,我以为他们的心里总会有一些阴霾,可是我错了,就像文章开头所说,这只是一般人的思维,这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盲人,甚或残疾人。铜陵市“有名”的盲人还很多,普通的盲人更多,我们没有办法一一采写,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我的脑海里总是显现这样一句话:幸福如斯,夫复何求?

修者焦照磊

焦照磊,男,1957年生,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人。儿时的焦照磊与其他孩子一样眼明手快,7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从此春花秋景,阳光月色就不再属于他,而本来胖墩墩的小男孩被弄得骨瘦如柴。

岁月可以抹平创伤,却抹不去日复一日对生活的渴望。10多岁的焦照磊再也不愿意过无所事事的日子,他说他要出去挣钱。一个盲人,他能做什么呢?父母心疼、犹豫却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修理电动机发生了兴趣。哥哥说他太天真,别说你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即便是一个明眼人不懂电机原理,也不一定就能学好,开什么玩笑。焦照磊说他不是开玩笑,是真要学,而且一定能学会。哥哥感动了,就拆了台旧电机,让他自己去摸定子,摸线圈,摸线头......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1983年,他挂起了“焦照磊电机修理部”的牌子,开始了正式对外营业。20多年来,他的技术日臻成熟,自己生活好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手把手地把自己的修理技术义务传授给从江西、河南、江苏等地慕名而来的10多个下岗职工及残疾人朋友,使他们能够靠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若有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来修理电机,他都是免费的,老焦说,我自己是残疾人,我知道残疾人生活很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焦照磊说:这两年金融危机对我也有影响,很多可修可不修的电机可能就不拿来修了,所以我的收入就减少了,呵呵,但是在残联的帮助下我过的很好。我觉得市残联就像我的娘家一样的,只要有困难,我一进到残联就像到了家,我们的残联理事长对我不知道有多好,就像亲戚一样。08年底大学封路一个多月,(残联)领导打电话问我这么大的雪,你这一个月有没有收入啊,我说暂时没有。没过几天,刘理事长亲自把过年费给我送过来,安慰我一定要挺过去。

记者感言:焦照磊,看上去其貌不扬,或许你无法把他与人民大会堂,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与《中国残疾人名人大词典》联系起来,但他的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的确获得了吉尼斯之最证书,上了名人大辞典。

植者王惠明

由于先天性白内障,王惠明7岁便失去了光明。看着这个盲人儿子,父母只有心疼和眼泪,他们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何以谋生?

1981年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铜陵市大通镇光荣村实行,那年王惠明16岁,他也由此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春天。他家分得了46亩责任山,尽管那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可在王惠明的心里萌发了无尽的绿意。

在王惠明苦求下,父亲把他带到山上,他在山里摸索了一圈,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捧起一把沙砾,向父亲、向荒山呐喊:我有山了,我一定要把山上栽满树。

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了,王惠明不知砍坏了多少把刀,挖断了多少柄镐,当一棵棵树活起来的时候,王惠明心里乐开了花,他说,我看不见,但是我摸着成活的树苗,心里很快乐。

王惠明说:我现在有120亩树林,长得都非常好,这多亏我们残联的帮助。刚开始我只知道栽树,不知怎么修理。残联知道后,免费培训了我,现在我的技术很好的。我想扩大面积,残联给我送来了资金买树苗,他们还经常来帮我修树,有时候我不知道他们就来了。树木从成苗到有收益需要很长时间,这期间我是没有收入的,市残联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就跟我商量,我说想做盲人按摩,他们根据我的情况,对我进行培训,还给了一部分启动资金,现在诊所运行的也挺好。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残联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树栽好,把山林管好,呵呵。

记者感言:我们去的时候,正值阳光灿烂,老王邀请我们到他的山林里去看看。老王说,他给很多树都起了名字,大花、二黑、三花,说起这些,就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他掩藏的深情。

曾经,很多人劝王惠明去学算命或者去讨饭,可由于残联的关爱和支持,王惠明的生活轨迹并没有朝着亲友想象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王惠明有一个小卖部、一个按摩诊所,还有一大片山林,守着慈爱的双亲,生活得很惬意。■

想想办法,也不是不可能

文/杜宇图/禹玲玲

采访潘舒亚,感觉像在谈生意。如果摊在面前小桌子上的不是记录用的小本子,而是需要签署的合同,那就真的是谈生意了。

潘舒亚人如其名。在铜陵县顺安镇他宽敞明亮的家电店铺里,他徐徐而谈,轻声细语,显得那么从容、谦逊,处处从别人的角度去说话,处处都很适度。旁边的人介绍说他心灵手巧,会做鞋,还会打毛衣。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年轻的时候没事干嘛。”

应该说,潘舒亚是一个运气不错的人。他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干部,母亲是教师。这样的条件,使他即使双腿因儿麻后遗症严重残疾,也可以从高中毕业,而且可能早在1978年就自己开起一个修理铺。

修理铺的规模很小,当时也就修修收音机、钟表之类的小件儿。但因为与顺安镇的广播站有合作关系,生意还不错。

1986年,潘舒亚认识了一个铜陵市广电局下属的家电服务部的朋友,受到启发,自己开了家家电小商店,这一开就开了几十年。那时商店是真“小”,10来个平米的门面,货要每天去拿,拿多了就放不下,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但生意还是渐渐走上了正轨。按他自己的估计,现在的店要是出手的话,有个百来万吧。经营面积200多平米,一年盈利十几万元,一家人顺顺当当地奔了小康。

潘舒亚卖家电是认品牌的。他几乎把国内比较流行的大牌子卖了个遍。现在店里摆的,也都是些名牌。谈起这点,连谦逊的潘舒亚也不禁显出点骄傲的神色。他说,大牌子主要是质量有保证,售后有服务。卖杂牌子,对自己不好,对消费者也不好。这么多年,他卖出的货基本上做到零投诉,他的店也被当地工商部门评为诚信单位,还成了目前家电下乡的定点单位。

潘舒亚很感谢残联在他经营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他说,当初购买经营房的时候,县残联可帮了大忙。这处经营房属于一个农具厂,开始是租的,签的租房合同里有一条,就是出租方如果要卖房的话,要优先卖给承租方。但是这个厂不幸倒闭,结果把这处房产抵债抵出去了。县、镇残联就去协调,后来县里研究,觉得还是要照顾一下残疾人,这个经营场地才算保住。

潘舒亚表示,一般来说他不好意思找残联。那么多有困难的人,都要靠残联帮助。如果自己能照顾自己,就尽量不要找国家麻烦。

“想想办法,也不是不可能的。” 潘舒亚总结道。■

铜陵 人物志

文/禹玲玲 图/杜宇

杨成

杨成是铜陵市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他名下的安徽铜都阀门公司已经有15年了,效益很好,他本人也正值壮年,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而同时,铜陵市佳诚机械公司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了,这是一个福利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最后厂子里只剩下10名员工,其中5名是残疾人,没钱投入,没有广告,越做越小 ,步履维艰。无奈之下,他们找到杨成,情况一说,杨成毫不犹豫同意收购这个厂,原厂的职工一过来就跟大厂职工一样待遇,而且还给残疾人另外每人每天补助10块钱。每年还给5万元广告费,这是福利厂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佳诚机械公司有职工52人,其中残疾人职工28人。2008年,顶着经济危机,达到全年销售收入1444万元,利税202万元的水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章和信

铜陵市大通镇鹞山村人,原是大通钢铁厂的炉前工,27岁时,一场意外的铁水爆炸事件夺去了他的双眼,他以为他的生活会就此打住,残联的帮助和亲友的劝慰让他强迫自己接受了成为盲人的事实。是文学扬起了他生命中另一面风帆,至今他已经创作了200多首诗歌,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30多年过去了,现在章和信和已经退休的老伴一起生活,孩子们隔三差五来看看二老,闲来无事老章会拉拉琴,或者和三五近邻老友打打牌,怡然自得。

程振德

程振德属于听力残疾,你可以说他是个工人,他做过炊事员,当过喷漆工,至今还在铜陵市一个有色金属公司做计量员。他现在名声在外,却不是因为这些。一般人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要么散散步遛遛狗,懒点的躺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可程振德不是一般人,他可以在一张2.2平方米的宣纸上用微楷撰抄《红楼梦》。微楷什么概念?为了比较,我们特意拿了一根牙签放上去,字的宽度与牙签的直径不相上下。这幅作品花了他两年零九个月时间。从此程振德一发不可收拾,一部部古代经典名著被他用细如蚊足的微楷书写在“十寸纸扇”上......于是,你完全可以说他是个书法家。

黄山

歙县与黟县,西递与宏村,古老的名字,古老的文化。但还有黄山呢,能够以一座山命名一座新兴的城市,不能不说带有一种强烈的现代色彩。黄山的残疾人事业,如是。

曹永利——毛峰王子

文/禹玲玲图/杜宇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直以来,黄山秀丽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前往。2006年,黄山迎来了100多位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欣赏黄山“四绝”,这可是件新鲜事,促成这件事的人名叫曹永利。

永利今年37岁,19岁之前他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那时候,他在黄山做导游,为了有更大的发展,去了澳门。可是1991年4月13号,一场车祸把属于他的阳光定格在那里,采访的时候,我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地倾听永利诉说,他说,今年刚好是18周年,话说得很平静,让人揪心,也让人欣慰。

此后整整5年,他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连窗户上透进来的些许亮光都被他拒绝。面对这些,慈爱的双亲什么话都没有,只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儿子。可是父亲都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要出外打工奔劳终日,母亲顶着满头的银发,步履也日渐蹒跚,他看不下去了,永利告诉自己,我还活着,我就要养活自己。

残联过年过节的慰问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社会人,还没有被社会抛弃,这也给了他重新走进社会的一丝勇气。2001年,永利开始办自己的茶叶厂,黄山市残联的康复扶贫小额贷款,打开了永利人生新的篇章,此后又有万人千元就业项目等,在残联的帮助下,永利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永利说,残联的人经常来看他,每次都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的生活从黑暗到光明,茶厂从小到大,这些,不是一个谢字能简单概括的。陪同我们采访的市残联的同志批评永利,说他有什么困难也不主动找残联,永利只是嘿嘿一笑说,我是觉得还有更多比我更困难的残疾人,需要残联的帮助,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不愿意麻烦残联。

永利知道残疾人的甘苦,知道他们走出来有多么地不易,所以,对于残疾人他总想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永利有个邻居,一次意外让他落下残疾,也丢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永利主动找到他,让他来茶厂工作。永利告诉我们,生活好了以后,那个邻居就开始抽烟了,而且还光抽贵的,比永利抽的还好,他就把邻居的烟给仍了,并且告诉他,如果现在不知道攒钱,以后老了怎么办?最后,这个邻居把烟给彻底戒掉了,他们,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现在,永利的黄山毛峰做的非常好,在全国各地都享有盛誉。永利说,今后有两项大的计划,一是今年准备让黄山毛峰打入国际市场,另外一个就是要建立残疾人救助基金,专门帮助残疾人。他还开玩笑说,这两个事情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解锁行动

文/图禹玲玲

黄山市目前有各类残疾人95100人,其中精神残疾人7037人,占7.4%。由于精神残疾的特殊性,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可怜黄山这绝世的好风光,精神残疾者大多都无缘欣赏。他们要么被铁链锁着,要么被关进小黑屋内,一般人不敢与他们接触和交流。黄山市残联的解锁行动,就是针对因家境贫寒而无力就医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被非人道地关锁在家里,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让其享受正常人的治疗和生活的民生工程,实施几年来颇见成效。

汪文彬就是这样的。他被关在小黑屋已经7年了,才20岁,正值花一样的年龄,可这朵花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被冰冷的铁锁夺去了生命的光泽。

汪文彬是黄山市休宁县板桥乡官坑村人,小时候就有经常打人或者砸东西的迹象,但家人总以为是小孩子调皮不懂事。然而,13岁那年,汪文彬浑身出现抽搐现象,并且脾气暴躁,经常打人和砸东西,家人此时才意识到可能是有病,于是到县里、市里及外省多家医院进行治疗,最终被确诊患有羊癫疯。“经常出去惹事,知道的村人也就罢了,都可怜他,不和他计较,从 13 岁开始,我们就经常将他锁在这间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有时候下地干活,就用锁链捆着他绑在田里的树上,忙完活再带他回家。”汪文彬的父亲汪有亮说。“前不久他奶奶去世,家里经常就只有他爷爷一个人,实在是管不住了,这才求助政府帮帮我们!”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汪文彬还有一个 6 岁的妹妹,但因为怕在家里受汪文彬打,而不得不放在其外婆家照顾。

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政府,想到了残联。板桥乡党委书记汪大明难以忘记2007年 12 月份汪文彬的母亲宋秀美来镇政府求助时的情形:锁链的一头在她手里,另一头拴着的就是汪文彬。进门后,宋秀美并没有说话,先是将锁链牢牢地绑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这才开口说明了汪文彬的情况,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帮助。乡里立刻将这一情况与县残联取得了联系,县残联又立刻联系黄山市残联,就这样,市、县残联很快决定把汪文彬列为精神病患者救助对象。市残联副理事长吴鹏凯介绍,作为20 项民生工程之一的“1000 例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每年每位救助者可以享受 400 元的预防用药;此外,“重症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每位救助对象可以得到 3600 元的救助,对于汪文彬,除享受这两项救助外,他还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此后,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将汪文彬带回医院做重点治疗,现在文彬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病情有了很大的转变,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他害羞地笑着,但是这笑容里,已经没有了当初见到陌生人时的惊恐和疑惑。■

德益,让残疾人得益

——记黄山区德益建材公司

文/禹玲玲图/杜宇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蒋跃进,39岁,精神残疾人,从一开始看见500块钱就吓得哆嗦,不敢拿,最后坐车回家让家人来取,到现在,身上揣着两三万块钱,镇定自若,这种转变用了不到五年,是德益建材公司改变了他。

德益建材公司的老板就是崔德益,采访的时候我们出于尊重叫他崔总,可他并不乐意,他更喜欢人们叫他德益。

于是德益侃侃而谈自己创业的艰辛。他属于肢体轻度残疾人,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小混混,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办厂,更没有想到,能帮助那么多的残疾人。当初市残联领导找到他,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德益想了想,觉得这话在理。可是他能做什么呢?

2002年,想到了办个砖厂,可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他去找信用社贷款,正如德益所说,一个残疾人,什么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贷款给你。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找到了残联,是残联出面担保,贷了40万元。再后来,也是残联,主动找到德益说有关办福利企业证书的事情,当初,德益并不知道什么叫福利企业,也不知道办个福利企业证书,对工厂有什么好处。前残联理事长,就跟他细说这其中的端由,还是那个理事长,光省里就跑了六七趟,德益说,既然是为了我的厂子,我给你出车马费吧,可是理事长不让。就这样,本来最少半年才能办成的福利企业证书,不到三个月就办下来了,而且德益没有花什么钱。

现在,德益的砖厂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150多万元的德益建材公司。德益说,他自己是残疾人,他不敢忘记还有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他的第一批员工就有残疾人,当初,他找到残联,表示希望能找一些残疾员工,残联的工作人员就陪他到农村找,最开始吸收了6名,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个蒋跃进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公司有20名员工,残疾人占60%。德益不无骄傲地说,我的这些残疾员工都非常团结,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普通员工可能都做不到,但是他们能做,而且他们对我更忠心,即便我一段时间不在公司,也不用有任何担心,他们都很自觉。

德益对残疾人员工的照顾很周到,他们会不定期的聚会,疏导残疾员工的心理和情绪,也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只要是节日,公司都会给残疾员工发放慰问品和过节费等。连平时吃药看病的事情,德益也都管着。蒋跃进来公司的这几年没有断过药,以前都是德益给买,后来黄山市残联有一个精神病救助项目,把他列为救助对象,药物就由这个项目负责了。所以蒋跃进到这里7年都没有犯过病,现在跟正常人几乎一样。蒋跃进说,公司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山 人物志

文/图欧阳鸣

汪喜忠

黄山区谭家桥镇东黄山村党总支书记。20多岁的时候去村里的林场植树,不幸被五步蛇咬了一口,落下高位截瘫,老汪说,别看我拖着一条假腿,同样走出了五彩缤纷的人生。他经营过茶叶、木竹,开过饭店、浴室,2000年进入村委会当起了村官,这一进,老汪说,他感觉这时候才找准自己的位置。从此村里大事小事,张家长李家短的他都管,2008年,村里换届选举,他以85%以上的选票力压群雄,当选东黄山村党总支书记。别看只有一条腿,老汪让你知道啥叫人格魅力,啥叫“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昝宏志

昝,这字念zan,上声。昝老兄是黄山市昱江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下公司各项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公司给的材料上如是说,原文如此啊,呵呵。

但昝老兄最英明的领导和决策,窃以为还是他的公司录用了50多位残疾人,占职工总数的31%。昝老兄对这些残疾员工可好着呢,将他们安排到适宜的操作工序,每月专门为他们发放78元残疾补贴,专门为他们“建设了宿舍、食堂和残疾人专用厕所等设施”。(“建设...... 设施”,原文如此啊,呵呵呵呵)

孙冬财

黄山市华意塑料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52岁,右腿残疾,还有个聋儿子。

老孙出身贫寒,小时候只断断续续读过四五年书,幸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光景,自己也就带头脱贫致富了。眼下这公司创建于1998年,现在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有职工30多人,其中有两名残疾人,还有20人是下岗后到老孙这里再就业的。

你看看,老孙一个残疾人,还真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呢。

方华清/吴旭春

方华清,黄山市歙县深渡镇人。“歙县深渡”,地名都这么典雅,还有更典雅的,“罗浮堆雪”,这是方华清所创作的词集的名字。

方华清自幼重度残疾,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却从未放弃过文学梦想,《罗浮堆雪》即为一明证。去年,她还有在网络上“卖词救父”的壮举。

还是在网络上,方华清结识了吴旭春。小伙子是黑龙江鄂温克人,千里追寻他的爱情直到古徽州。他们不日就要成婚啦,祝福他们!

高端声音

加快发展厚积薄发

——安徽省副省长唐承沛专访

本刊记者欧阳鸣:唐省长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从安徽省情来看,您认为对于残疾人事业来说,有哪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安徽省副省长唐承沛:我认为,有利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二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厚积薄发的新阶段,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安徽残疾人事业历经二十年的发展,组织体系、业务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起跳基础;四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五是广大残疾人积极投身和谐安徽建设,已日益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不利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我省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应滞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大,但与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还有发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城镇低保和农村救助水平仍然较低;四是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尤其是乡镇残联组织建设还十分薄弱,服务残疾人的能力不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缺乏。

欧阳鸣:过去几年安徽省的残疾人事业是如何规避不利因素,开发有利因素,取得持续发展的?

唐承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徽残疾人事业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推动;二是着力加强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残疾人生存、发展的空间;三是着力加强省残联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残联组织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是着力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了残联的工作条件和服务功能。

欧阳鸣:我们注意到,在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时,王金山书记强调对残疾人事业就是要特事特办,王三运省长要求对残疾人群体要给予特别关爱。从您的角度看,您觉得这“特事特办”、“特别关爱”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唐承沛:王金山书记在省委常委会议上强调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总的原则是要特事特办。王三运省长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要求,各级政府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大支持,给予特别关爱。我理解,“特事特办”、“特别关爱”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对广大残疾人的一种特殊的关怀,体现了党委、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了党委、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下发以后,我省立即组织学习调研,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数易其稿,形成了今天的贯彻《意见》,这是第一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的关于促进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意见》紧紧围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我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意见》充分体现了“特事特办”和“特别关爱”的精神,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方面:对全省40.12万无劳动能力和收入的特困残疾人,在保证其足额享受城乡低保的基础上,再给予生活特别救助。此项工作已纳入省政府2009年民生工程。

在贫困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方面:一是逐步将贫困残疾人假肢装配、聋哑儿童语言、精神病防治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二是将贫困残疾人作为城乡医疗重点救助对象,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可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或参合资金。

在特殊教育方面:一是鼓励、扶持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兴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支持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筹办之中),鼓励普通高校开办特殊教育。三是制定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保障其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推进残疾人免费职业教育。

在劳动就业方面:一是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残联、税务等相关部门,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纳入工作规划和考核范围,依法做好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二是将残疾人公共就业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

在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要求各级人大、政协充分考虑安排优秀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担任代表和委员;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残联理事长,可推荐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二是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做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残疾人协(助)理员的选聘工作。三是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

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与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等相关的法规、政策。二是制定、修订涉及到残疾人权益的政策法规时,应当听取残疾人或残疾人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在综合服务设施与无障碍建设方面: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并给予重点资助。二是积极推动交通无障碍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社会福利机构、进公共服务场所。三是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

在彩票公益金使用方面:一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在发行中国福利彩票筹集的本级公益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8%的比例,专项用于残疾人事业。二是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

欧阳鸣: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谈,作为分管省长,如何看待残疾人工作?

唐承沛:我认为,在自己的工作经历或者人生经历中,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能够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这是很荣幸的事。残疾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帮助残疾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做残疾人工作,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净化,对自己的思想是一种激励,也是人性当中爱心的一种抒发。

衷心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理事长访谈

印象张纯和

文/欧阳鸣

甫至安徽,省残联安排我们采访的第一个去处,是他们新建的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我后来想,这一定是张纯和理事长亲自授意的。

张纯和始终有一种办教育的情结。他曾经因为残疾失过学又办过学。

1985年初,国家尝试着为社会力量办学开了口子,闻听此讯,因残疾失学在家的张纯和便萌生了办一所私立中学的想法,经过四处申请,多次“上访”,当年的9月1日,张纯和的“徐庙民办中学”居然就挂牌开学了……张纯和亲任校长兼教师,筚路蓝缕,惨淡经营,这一干就是8年,直至他通过教书之余刻苦自学,考进了大学——仍然与教书相关:师范,北京师范大学。

1995年,我刊举办了题为“我是怎样活着的”征文活动,1996年的第一期杂志刊发了一篇名为《人生路正长》文章,作者:张纯和。那时,他应该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

文章用这样两句话收尾:往事不须记,人生路正长。

这两句话内含深意。确实,张纯和的“往事”不堪回首,他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却幼失双亲,又在一场大火中右臂丧失了功能,他曾经生活无着而沿街乞讨,也曾经屡次应试却因残疾而被拒绝……但,人生路正长哟,张纯和充满自信,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那正长的路会发生一个巨大的转折。

按照张纯和本人意愿,大学毕业后,他想重操旧业,再执教鞭,继续当个教书匠。但当时省残联一位负责同志,建议他到残联工作。认为他身有残疾,经过磨难、受过教育,最好能为残疾人做点事情。只是,张纯和又一个没有想到的,是他大学毕业到省残联工作三个月后,因为班子结构需要,就成为执行理事会的理事(当时他甚至都不知道“理事”算什么级别),而10年之后,他成为中国残联系统最年轻的省级正职理事长(这个他应该知道了,正厅级,呵呵)。

“从做理事长的角度讲,我不是最优秀的,却是最幸运的。我们现在这个班子很好,这个队伍很好,工作内外环境很好。我时常考虑的,这些年,我个人的变化很大,但是,残疾人呢?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啊。”张纯和理事长极为诚恳地说。

在与张理事长交谈时,我记得他几次提及:“我是一个残疾人,一个来自农村的残疾人,一个来自农村讨过饭的残疾人。”我想,张纯和并不是在强调他的“出身”,而是他对残疾人的特殊“敏感”。与张理事长的交谈非常随意,没有提纲更没有什么章法,但我回来后在整理当时的采访记录时,却发现了一条清晰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张纯和时不时地总要将谈话拉回一个相通的主题——要密切联系残疾人,要防止脱离残疾人,要切实服务残疾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敏感”。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纯和理事长着意用的一个词:“感受”,感受残疾人,感同身受啊!于是张纯和每当见到残疾人,都要先向他们打招呼,而遇到坐轮椅的残疾人时,他更要蹲下来同他们说话;于是省残联建立了严格的信访制度,他本人坚持来信必回,来访必见,同时要求省残联新提拔的主任科员以下的干部,都要先到信访办工作四个月,而处级干部也要每月到信访办值班一天;于是张纯和就能连珠炮般发出一串诘问: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了残疾人?不愿接触残疾人能够真正了解残疾人吗?不了解残疾人还能够真正代表服务残疾人吗?

所以张纯和最反对花架子。他讲了两个故事:有一次,某地领导下乡看望慰问残疾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组成了一个6辆车的车队。结果呢?给那户残疾人送去200元钱。6辆车,200元,谁看谁呢?花架子啊!但是另一方面,残疾人真的有难找残联,我们又会说,属地管理,找当地残联去!还有一次,助残日当天,某地活动现场,彩旗飘扬,鼓乐喧天,但是面对前来咨询、求助的残疾人,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残疾人说,你们尽忽悠、作秀、花架子!

所以张纯和最讲究实在的。这方面他举了例子: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贫困残疾人实行特别救助政策,作为28项民生工程之一开始实施。这个政策规定,在城乡低保范围内,贫困重度残疾人,城里的每人每月增发50元,农村的每人每月增发30元。别小看这一点点钱啊,全省可是个大数,惠及40多万人,一两个亿啊!张纯和实实在在地说,对这些残疾人而言,每天一斤米、每月一顿肉、每年一件新衣服从此就有了保证!残联发的残疾证,真的有用啦!他说,自己在农村长大,又在残联工作了十几年,残疾人面临的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还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虽然覆盖了贫困残疾人,但并没有解决残疾人和其他保障对象之间收入差距和生活质量差距的问题。这个问题,残联不来吁请谁来吁请?“桥梁”、“纽带”、“娘家”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自封的吗?

所以张纯和说:我经常思考,党性究竟是什么,怎样保持党性、加强党性?我觉得,新时期,在我的岗位上,党性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人道思想,就是要始终注重走进残疾人、感知残疾人。所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所谓责任感、紧迫感,都源于此,基于此。

但最令我震撼的,还是张理事长的一句剖肝沥胆的扪心自问:“我可能经常担心‘三高,但是,残疾人在担心什么?”

父母用“纯和”为孩子命名,大概取的是“纯正中和”之意吧,这是中国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持平守中,静以致远。张纯和外表儒雅,却时常有如此“激烈”的言辞振聋发聩。记得去年年初在北京开全国残联工作会议,我参加旁听了张理事长那个小组的讨论。当时党中央正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要“好”,其次才是“快”。而张纯和在发言时却说,对于残疾人事业而言,还是要“又快又好”,我们的“快”就是中央要求的“好”,因为我们的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说实话,听了这话当时我就一激灵,心说了,这个理事长可真敢说话呀。可细一琢磨,张理事长这话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结合安徽残疾人事业的实际有感而发的,很有道理。回去编了,也发了,但最后终审时出于“全面”的考虑,还是抹去了,我至今引为憾事,却也正可见张纯和的真性情。

但在本质上,张理事长还是真正“纯和”的。比如他对安徽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间的关系,就有着清醒的持中的认识。他说,尽管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还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怨天尤人或自甘落伍都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工作大局贴得越来越近了,与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越来越近了。就当前而言,还是需要加快发展,因为残疾人事业欠帐太多;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既不应落后时代,也不能超越时代,而是要坚持跟进。即使对全省各地市他也有稳重的平衡的考虑,他用8个字提纲:统筹兼顾,梯次推进。而对安徽省残疾人事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张理事长更有着坚定而又平和的眼光——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要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是的,这就是对残疾人有着特殊“敏感”的张纯和,这就是与残疾人一起“感同身受”的张纯和,这就是既是残疾人也是理事长的张纯和,这就是真性情中的一泓“纯和”。■

猜你喜欢

残联残疾人
残联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探寻
乌鲁木齐市残联“十三五”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基于Antconc对近十年残联听力障碍相关政策文件的特征分析
残联在儿童自闭症康复服务中的职责研究
浅议残联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我骄傲
老爷爷,我来帮您
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