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再现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2009-06-15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张 凤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人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25—02

一、“以人为本”不等于人本主义

有一种意见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人本主义命题,或者说就是人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另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肯定立场,认为“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治国原则,它还应该是一种哲学,一种“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这两种意见是对立的,但在对“以人为本”的解释上却是一致的。然而,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本主义,把它看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根据。而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观。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资产者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资产者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一面对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一面高唱“以人为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以及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本位价值”,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利益的货币形态的“金钱”,即“钱本位”,它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实质和特征。一切都可以换算成金钱,一切都可以做现金交易;有钱就有一切,丧失钱财就丧失一切;赚钱是最大的成功和欢乐,赔钱是最大的痛苦和失落。这导致了“一切向钱看”、“金钱拜物教”的普遍盛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人文精神,一般认为是把人自身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精神。它起源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理念是反对屈从于教会和神权,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以人为本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就表现了对价值问题,特别是人的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中,曾就人的自由与必然和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念等问题做过探讨。他在1843-1844年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冷静地考察了价值和人的价值问题的一些深层理论基础。他肯定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揭示了人类劳动中两个尺度的意义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等本质特征,从而在实际上把价值确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诸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人的发展的价值理想等。以人为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关于人的价值哲学思想,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以人为本构建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马克思说: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他还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即体现马克思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实践途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本质的力量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精神形态。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开辟了广阔途径。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围绕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素质全面提高,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发展的深入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创立,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为前提和理论契机的,是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二)确立以人民群众为价值评价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的价值评价标准

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价值评价的主体,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所设计的价值目标,所取得的价值结果,从根本上说,应该由人民群众来作评价。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扬弃,它汲取了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摒弃了把人抽象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阐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从“物本”转向“人本”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高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和推动。以人为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它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解,既把握了“人民本位”这个基点,又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诉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更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把人看成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郁建兴.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J].哲学研究,2004,(3).

[4]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3).

[5]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