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考“音乐热”的

2009-06-10尹建军

艺海 2009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现象音乐

王 玫 尹建军

近年来在音乐艺术类高考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有数据表明仅山东省去年音乐艺术类高考生就有十多万,今年稍有降温也有七万多。《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滩坊现象:本科录取艺术类超过文科类》,其它省市也不例外,音乐艺术类考生不少于万人。湖南2008年音乐艺术高考生多达一万二千多余人。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音乐社会学认为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功能需求直接影响音乐类型及形式产生的繁荣,我国高考音乐热也正是反映了我国某一阶段特定的现象,我国 “万品阶下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是很多代人执着的信念,随着我国经济大步迈进,人们进入小康生活,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也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

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不断提倡加强学生音乐教育,提高音乐审美素质 ,提高国民的审美文化素质,而我国各省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以升学为前提,于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对中学、大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音乐特长生减分,而我国各省市学校教育目的却是考虑升学率,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局面下,学校大肆举起了学习音乐旗帜,很多学校成立了音乐班,对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件合心意的事,孩子总算有一条路可走了,再加上在全国各高校的扩招政策下,各省的音乐高考变得红红火火了,这种把音乐艺术作为高考捷径,其实是高考压力下的产物。

市场经济下的音乐艺术已商业化,音乐生产以有偿与无偿两种形式存在,有偿音乐活动用货币行为来实行,人们对音乐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悄然变化,商品经济下音乐作为商品能带来最大利润的空间。令人羡慕的收入引起人们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有资料表明1998年演艺圈处于“金融风暴”漩涡中,在娱乐业低潮时音乐人年收入排名:王菲8270万,张惠妹3100万,郑秀文1920万等等。近年来著名的港台两地歌手年收入上亿的,比比皆是。有资料表明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仅通俗歌曲系报名就有上万人。加之许多人梦想成名成家,纷纷报考音乐院校。

音乐审美性质也有各种层次的区别,其中社会审美因素,也会促成“成名现象”。许多人包括家长,纷纷做着成名成家的美梦,报考音乐院校不绝,再加上电视报刊传播媒体大肆渲染,产生了今天的高考“音乐热”。

现代音乐传播生产成为社会化的物品生产,生产的本质是非盈利,非商品性,当音乐生产行为与经济为目的相联系后,其主动性将会带上商品生产性质,而使音乐有可能游离出艺术创作规律的运行轨迹上。高考“音乐热”这一音乐生产背离了音乐生产的这一本质属性,必然会产生许多负面、消极面,使音乐社会生产非良性运转,社会音乐生产由于非艺术目的而背离了音乐生产的本质规律。音乐生产的动力源泉本是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动力归宿,音乐的社会生产出现泛滥,现实社会中我们也看到,“音乐高考热”下的成品: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创作歌曲,大量的音乐创作者却还总是那么几个曲调唱来唱去,大量的时代歌手除了外表的华丽的包装,再也看不到音乐的内涵,只剩下表面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歌舞浮泛现象。拿近年来最热门春晚来讲,真正能打动千万人的歌曲和歌手有多少,在追求音乐的商品价值前提下来生产音乐,必然导致音乐的浮泛现象。

功利色彩下的音乐活动会导致社会审美素质下降,这与我国音乐家倡导的提高国民素质相背离,音乐教育可以作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但不能发展成最终的技能教育。有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曾说过,在功利主义的阴影下,即使孩子天赋神童,却难成大师。因为功利主义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对艺术的攀登。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艺术类现象音乐
艺术类专访心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猜谜语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