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不语慰忠魂:谭家桥战斗

2009-06-08

军事文摘 2009年3期
关键词:先遣队谭家石门

丁 文

谭家桥位于著名风景区黄山东麓。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更是一片红色的圣地,它根植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寄托着革命先烈的不懈追求和殷切期盼。这里,曾留下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面。

北上会师

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央决定由红7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赣东北转战,11月进入闽浙赣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参谋长粟裕(后任),下辖2个师。原红7军团缩编为第19师,师长寻淮洲;原红lO军缩编为第20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任。

12月10日,率先出发的红19师突破敌军围追堵截,与红10军团部及20师在黄山南大门汤口会师。敌人顿时惊慌起来,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除在浙西、赣东和皖南加强堵截外,另编组“追剿队”,委任浙江省保安处处长俞济时为总指挥,统辖第7师21旅李文彬部、第49师伍诚仁部、补充第1旅王耀武部、浙江保安第1纵队蒋志英部,约11个团兵力,专事“迫剿”,企图以南北夹击,将红军围歼于黄山地区。

血战谭家桥

12月13日,红军先遣队一部翻越黄山,进驻谭家桥。同日,红10军团指挥部随同主力部队,从汤口沿大岩公路向北转移,经乌泥关进入谭家桥地区。先遗队进驻谭家桥时,敌军正分三路尾追而来,中路之敌补充第1旅由俞济时率领,已孤军突进至汤口。该敌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共3个团,外加浙江保安纵队第3团1个营,装备精良。先遣队2个师,兵力与敌相当,但枪械弹药不足,迎头痛击敌人把握不大:红10军团首长判断敌军将沿公路尾追,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争取歼灭该敌大部。

粟裕提出了以下作战部署:从乌泥关起,先遣队沿公路两侧由南而北,按19师、20师的顺序设伏。19师战斗力较强,配置在上峰,除以1个连兵力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主要兵力部署在乌泥关以北,与20师阵地衔接。20师以1个营构筑工事,坚守谭家桥正面。待敌通过乌泥关,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后,即行封锁乌泥关口、断敌退路、阻击援敌。20师会同19师部分兵力,迅即对敌拦腰出击,将其大部歼灭在公路上。

12月14日凌晨1时,先遣队各部进入阵地;6时,敌俞济时部从汤口出动,向谭家桥方向进逼;7时许,到达乌泥关。红军隐蔽得很好,敌人未发现任何踪迹,队伍浩浩荡荡继续前进。9时许,敌前卫部队进抵距谭家桥约3公里处。由于设伏部队一位红军战士不慎走火,敌人立即警觉起来,立即停止前进,迅速以1个营抢占乌泥关东南一带高地,其余在公路两侧展开,并将情况飞报旅部。这场伏击战瞬间变成了攻坚战。

此时,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猛烈进攻,敌军陷入混乱。但由于开火过早,红军对敌未形成完全包围态势,加之战斗中未按计划将19师主力配置在石门岗以北,而摆到石门岗以南的乌泥关一带,地处悬崖峭壁,兵力展不开,未能迅速分割敌军,战场形势逐渐转为不利。

敌第3团第1营抢先攻占了蛇行山西南端高地,直接支援第2团作战,派1个营从黄狮坦附近爬上石门岗中间的山脊,包抄过来,夺去红19师仅有1个连把守的石门岗制高点。同时,敌集中了部署在公路两侧2个团的前卫部队向红20师发起猛攻,尽占乌泥关及谭家桥以东一带高地,由此战场主动权易位。红20师将士坚守阵地,奋勇反击。但因新战士多,不善于正规作战,阵地最终被敌冲垮。

当红20师方面战斗一打响,红19师即按作战计划向南出动,尚未通过前方高山地带时,红20师已经溃败。军团首长随即改变作战计划,令红19师回援,共同突击敌前卫,但未调得动部队。红19师仍按原计划远出石门岗、乌泥关方向,“单独自打一方”。此时,敌第3团已派出1个营占领了石门岗的制高点,俯瞰北面低地,将穿插行进中的红19师隔断在石门岗以东、以北悬崖峭壁之下。红19师队伍施展不开,被敌人火力压制在狭窄的山沟里,情况万分危急。该师只能被迫返回,改从石门岗西北发起进攻。寻淮洲亲自带队冲锋,虽然几经反复,最后夺回了制高点,然而部队已丧失了攻击锐气。更不幸的是,寻淮洲右下腹部中弹负了重伤,后在转移泾县茂林途中牺牲,年仅22岁。同时,红20师方面情况更加恶化,部队几次仰攻公路上的敌军均被打退,而且各处阵地反而被敌冲垮,多名高级指挥员伤亡。

敌第3团在高地右翼谷地的森林里布置了两挺重机枪,以猛烈火力阻击红19师的进攻。红军战士因枪械弹药不足,便端起长枪刺刀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战,当场击毙敌军100多人,但终因敌众我寡,阵地未能夺回。下午3时,敌正面出击部队在优势火力掩护下,突破了红20师最后阻击阵地,一部自左翼猛插红20师右翼,渡麻川河,攻抵军团指挥所附近,大有包抄之势。军团政委乐少华虽带队奋力反击,终不能挽回败局,自己右胸负重伤而退。傍晚5时许,红军败势已定,被迫撤出战斗。这一仗,红军伤亡300余人,被俘百余人,多名高级指挥员伤亡,敌军伤亡亦达200余人。

谭家桥战斗结束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谭家桥的山水,书写了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

血战的反思:

谭家桥战斗为什么会失利?

首先,战术上的明显缺点是谭家桥战斗失利的直接原因。方志敏认为,“主要原因是战术上的缺点:第一,地形的选择不好。敌人占据马路,是居高临下,我们向敌冲锋,等于仰攻;第二,钳制队与突击队没有适当的配备。我们没有集中主要力量,由右手矮山头打到马路上去;第三,19师是以有用之兵,而用于无用之地,钻入陡峻的山峡里,陷住不能用出来”。

其次,轻敌思想也是战斗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红军19师与敌补充第1旅是老对手,在曾经的战斗中常常挫败该旅。他们认为补充第1旅不堪一击,认为完全可以打一个大胜仗。其实,补充第1旅名为补充,却拥有3个整编团,不仅装备好,而且素质高。军官多为军校毕业,士兵多为北方人,战斗力并不弱。

多年后,粟裕在回顾先遣队这段历史时,客观全面地分析了谭家桥战斗失利的原因。他认为战斗失利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是敌人力量的暂时强大”,先遣队不过数千人,而围追堵截的敌军却有数万人;主观上是战场指挥失误,主要是地形选择和兵力配置不当,如将组建不久、战斗力较弱的红20师部署在战场正面,经受不住敌人强攻;而战斗力较强的红19师被摆在悬崖峭壁一带,兵力难以迅速展开。而这些又是源于当时“左”倾错误的战略决策:一是赋予先遣队的战略任务没有实现的客观基础;二是军事战略未能及时由正规战向游击战、正规军向游击军转变;三是高度集中指挥使先遣队行动陷入被动。

谭家桥之战,红军将士伤亡300余人,一直是时任红10军团参谋长粟裕将军的心头之痛。

1978年,粟裕将军又一次来到谭家桥,放眼满目青山,追忆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他说:“我死后,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将军的二子粟寒生带着骨灰来到谭家桥,兑现了将军生前的诺言。

黄山布水峰下,石门峡谷口左边的山坡上,挺拔的青松掩映着粟裕将军的骨灰墓,将军与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永远相伴在一起。

猜你喜欢

先遣队谭家石门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遗传的细胞基础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北魏·《石门铭》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游石门涧
银发独行侠
神秘的图案
狮虎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