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佛教与和谐社会

2009-06-08杨超超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佛教和谐

杨超超 贺 健 杨 菲

摘要:和谐思想自古就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古人为了人类社会与宇宙世界的和谐作了深入思索与阐述,这些都是人类的宝贵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佛教于此契机契理,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本人就此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关键词:佛教;六和精神;和谐;和谐社会

世界和平、人类和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政治一体化也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和谐是世界人民的企盼。在中国近期以来,尤其是两会结束后, 和谐正逐渐取代以往的斗争、竞争理念, 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性观念。它说明中国政府既具有开放性的眼光, 又能够审时度势,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 从而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国民。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辞源》解:“协调。”《汉语辞海》解:“配合得适当、匀称、协调。”和者,和睦也,强调和衷共济;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避免抵触、冲突。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

这些都是对“和”的至高无上地位的肯定。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用中国传统中的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万物生长的规律,阴阳和谐,万物长成。用这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来思维,则可以说明整个宇宙都是处在一体变化的过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所谓的“玄同”,就是说要承认万物不同的存在事实,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尽可能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点,使整个宇宙处在和谐的一体观之中。

和谐是涉及人类各个活动领域的概念。和谐,作为描述客观规律性的概念就是规律;作为表达个体主观感受的概念就是美;作为表示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概念就是融洽;作为阐述一种社会观念的概念就是价值观。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佛教中来说就是六和精神。六和精神,从心做起,才是正确的起点。做到六和,就自己而言,会去掉心灵上的障碍,在完成人格的过程中,为社会留下贡献;就国家而言,会和谐共存,和平往来,去除杀戮,幸福安宁。六和思想是从六个方面引导人们身心愉悦、社会安宁、环境舒心、国泰民安、和平共处、资源共享。

六和是身和共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持,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其现实价值是:

一、身和共住:是说明自身与环境方面的和谐。去除自我的偏见,打破私我的范围,不自私、不贪婪,融合随缘,与身边的人事和合而住。这是自身方面的幸福。

二、口和无争:是说明言论方面的和谐。“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论人非,用平等正直、尊重包容的心面对事实,去掉不必要的矛盾。这是言论方面的安然。

三、意和同悦:是说明思想意识方面的和谐。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战争、灾难等方面来看,多数是由思想意识的不统一所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最终思想变成武力。统一思想,求同存异,才能稳定大局。这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坦然。

四、戒和同持:是说明行为规范方面的和谐。万物共存,其间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行为规范。如果刻意、人为地去破坏,就会环境失调,行为失控,灾难随时面临。若想共存同荣,必须在利用的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行为准则。这是行为规范方面的自在。

五、见和共解:是说明认识方面的和谐。环境上的不同,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差异。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以长远的眼光、宽大的心胸接纳他人的意见,从善弃恶。才能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这是见解方面的快乐。

六、利和同均:是说明利益方面的和谐。从各方面都能充分地拥有,这是不可能的事实。在利益的面现,人们自然地想到自己的拥有,合理的拥有才能消除别人的怨恨。利己益人,才能资源共享,补己利人。这是利益方面的和平。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六和主要体现在内心的知足和思想的宽广,造成利弊的根源是-内心。若果放宽心胸,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人我共利,同步发展的心态来随缘处世,就会消除自身的贪婪,给社会带来安然;若果私心为己、贪婪不足,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破坏自然环境,缩小人际环境,最终自食其果,损人害己。若果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来合理应运,慕强携弱,以独立发展、共同维护的原则来处理对外事务,就会赢得邻国的拥护和尊敬;假若只考虑到自己的壮大和发展,依强凌弱,必将树立怨敌,伺机报复。

和谐社会是来自人类缔造的共同财富,不应刻意推托;和谐国家是全球的意愿,不能只求少数国土;心灵的美好,来自人们道德规范与思想意识的提高,不是个别人事的升华。携手共进,共同参与,同步提升才能创造和谐社会、文明邦国;和平共存,才能国泰民安、环境优美。从心灵出发,才能拥有现实的幸福安康。和谐来自于与个体的心灵,来自于整体的缔造,也来自于自然的呼唤,更来自于人类不懈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第六版.

[2]《道德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

[3]《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李振刚、方国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超超:女,1984年3月生,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贺健:男,1985年1月生,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杨菲:女,1980年3月生,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佛教和谐
佛教艺术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