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上好一堂《电工基础》课

2009-06-07林卫志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零值电工基础交流电

林卫志

在教学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本文以《电子基础》课为例,谈一下上好一堂课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发挥教师角色的作用

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掌握和分配时间。重点、难点细讲详讲,灵活运用词语,力求做到言简意骇,抑扬顿挫;同时做好教学的五个环节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就是要对授课内容了如指掌,并结合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例融入课堂。如果单一以课本内容生搬硬套甚至是一言堂,根本不理会学生的反应,老师就会陷入唱“独角戏”的困境,哪会有忠实听众。教师角色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上课时教师导演使演员按自己的思路和要求演好角色,融入角色当中。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不急于传播知识,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反“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的动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首先,提出需要讲授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其带着问题听课;其次,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授课内容化抽象为形象、绘声绘色、图声并茂、化静为动,适时辅助讲解。以“交流电的初相位的确定,两个交流电的相位差”的具体教学过程为例。在“交流电的初相位确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第一,一个交流发电机产生交流电时,线圈平面不一定都是从中性面开始运转,可能是从与中性面夹某一角度开始运转,那么怎样确定其初相位呢?

第二,比较两个同频率正弦交流电的相位,从比较得出哪个“超前”,哪个“滞后”,怎样进行比较?这样,引导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氛围中,情绪也就高涨,思维也就调动起来了。当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但必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既然问题已经提出了,为了使学生的思考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所在。

教师在进行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先画出几个不同初相的正弦交流电曲线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提问几位同学,根据回答结果,然后再加以分析。图1(a)中,曲线的起点在原点,且u由0点向正最大值方向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位为0,即φ=0;图1(b)和图1(c)的曲线起点在纵坐标的左侧,且u都由0点向正最大值方向增大,说明其初相位φ>0;图1(d)曲线的起点也在0点,但u由0点向负最大值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变为-φ,即φ<0;图1(e)中曲线的起点在纵坐标的下方,而u也由负值向负最大值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位也为-φ,即φ<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它又如何规定的呢?围绕这两个问题教师就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确定方法,如果只是按书本去讲解,恐怕难以让学生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介绍判断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且由原点向正最大值(或负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0或负值(-л),如图1(a)和图1(d)。

第二,曲线起点在原点左侧,并且向正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正值,即φ>0,如图1(b)和图1(c)。

第三,曲线起点在原点右侧,并且向负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负值,即φ<0,如图1(e)。

第四,依曲线的变化情况去确定,就是曲线从负值向正值方向变化,当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以与原点最近的点为准),该点与原点之间的夹角,就是初相角,并规定:①如果该点与原点重合,则初相角为0,即φ=0,如图1(a)所示;②如果该点在原点左侧,则初相角为正值,即φ>0,如图1(b)和图1(c)所示;③如果该点在原点右侧,则初相角为负值,即φ<0,如图1(d)和图1(e)所示。

综上所述,图1(a)初相φ=0;图1(b)和图1(c)初相φ>0;图1(d)初相φ=-л;图1(e)初相φ<-л。但注意:φ一般是用少于180o(或<л)来表示。最后教师再做简单的小结,这样就让学生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对第二个问题又如何解决?首先是让学生自习几分钟,对照书本提到“超前”、“滞后”概念的理解,教师再抓住重点讲解;其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会更加集中精神听课,求知欲增强,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这时不失时机地结合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同频率的初相角不同的挂图,如图2所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判断一下e1和e2哪个“超前”、“滞后”,有无相位差?例如:如图3所示,有A、B两辆汽车同一时间出发,沿相同的路线以相同速度斜坡驶向坡顶,试想下A还是B车先到达终点(相当于交流电的最大值而言)?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明显就是A车先到达终点,B随后到达,原因是:A、B起点不同并且A车前于B车。对交流电而言,也就是两个交流电的初相位不同,到达正最大值时间也不同,即先到达正最大值者(或过零值)为“超前”,后到达者(或过零值)则为“滞后”。如图2(a)所示,e1先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e2后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即e1“超前”e2;同理,图2(b)中e1、e2起点相同,又是同时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说明是初相位相同(即同相);图2(c)则是e1到达正最大值,e2则同时到达负最大值,相位与e1刚好相反,且比e1落后半个周期才到达最大值,说明e1、e2反相。这时说明了e1、e2有存在相位差,图2(a)中,e1的初相为φ1=0,e2的初相为-φ2,则相位差φ=φ1-(-φ2)为正值,说明e1超前e2φ角。同理,图2(b)中,φ1和φ2相同,相位差为φ=φ1-φ2=0,e1、e2为同时到达最大值,说明是相位相同;图2(c)中,φ1=0,φ2=-л,相位差为φ=φ1-(-φ2)=0-(-л)=л,说明e1、e2同时到达最大值,但相位刚好相反,接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解决相位差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任务是怎样想方设法、多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明确教学的目标,掌握探讨教学新方法,不断交流总结经验。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究疑,“思之始,学之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即使是无问题也要积极寻找问题,结合自己的所学和课本内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就会有新的收获;同时对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到课堂上来。平时要通过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探索,用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此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注意回顾反思,是提高教与学的能力的策略

众所周知,知识不可能一下子获得和掌握好,更不可能一下子对整个系统知识理解深透,而是要日积月累。那么提高“教与学”能力的策略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三关”。

第一是复习关,就是在课堂结束后,必须回顾和反思自己学习获取的知识,回顾刚才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方法是什么?通过复习和写作业后回顾反思所学的内容,也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二是预习关,就是复习和写作业后利用时间对未讲授的课本内容进行自学,从中理解掌握所涉及的问题和知识,对不能理解和难以掌握的知识作为问题带到课堂,这样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是上课关,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上课,集中精神认真听课,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更用心去听清楚,解决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思路更清晰,效率就提高了。

但教学是互相关联的,只有教与学有机结合和互动,才能做到真正上好一堂课。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帮助,多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为学生着想,多假设我是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能让自己掌握所学的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我认为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应首先肯定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再设法做得更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零值电工基础交流电
直流电大战交流电
一种时间比对设备零值的校准方法
中职电工基础课教学中的困扰与对策
互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中的应用
交流电掉电检测方法及报警电路的研究
交流电失真度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
500kV绝缘子串含零值绝缘子时的电晕放电分析
110 kV零值瓷绝缘子电场仿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