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与评价等

2009-06-04

职教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职教职业

徐涵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传统学徒制、学校形态与合作式”三种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前两者的局限和合作式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对于传统学徒制,徐教授认为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学习内容突出技能传授和职业道德养成;二是教学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三是教学组织形式以现场学习为主,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之中。但是在传统的学徒制中,师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尊师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而且其教育效率较低。

学校形态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教学场所上强调课堂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和中心:教学内容上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理论课的主体,以概念原理性知识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由此。造成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松散,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很难摆脱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合作式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具有: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关注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职场工作学习交替进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做中学等特点。所以,它有前两种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通过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第三,有利于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建立特色人才队伍,以依托学校专业人才集聚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社会转型期的就业危机与职业教育

钟艳华在2009年1月的《教育发展研究》中撰文指出,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大学扩招等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

从总体的就业形势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岗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青年就业三大洪峰同时到来的阶段,从就业形势的特征看,我国的就业形势存在以下问题:劳动力供应总量过大、供过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构性失业矛盾较明显,各类层次的劳动力分布极不平衡:高学历失业问题已逐渐显现。

职业教育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存在诸多缺失,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大量的劳动者培训需求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大规模提升劳动者技能对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低效的挑战:各类不同培训需求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准备不充分的挑战: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机衔接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挑战:培养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挑战。对此应该从观念到制度、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行业企业等其他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总量和来源;制订、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赋予职业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推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切实贯彻就业准入制度: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灵活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出台与创业教育相配套的扶持政策。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初探

唐智彬、石伟平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对教师素质的重视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和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作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累积,教师专业技术性知识的发展,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专业情感的提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增强等。

其次,作者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的基本框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校企联合支持模式主要是指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定的合作机制。接受教师不同阶段的培训与进修活动。校、企两类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模式具备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相关专业课程,制订培养计划。第二,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该参照一定标准遴选部分人员作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教师。第三,校企联合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模式在最初可能由于观念、利益以及管理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再次,作者分析了推进校企联合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模式的策略:一方面从制度层面对校企联合支持模式予以确认,强调制度建设和明确各方责任。不仅要努力挖掘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强化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而且还要强调参与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是企业在新形势下新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充分参与到专业发展计划中来,并积极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考虑让教师在专业发展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力。

促进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周稽裘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3期撰文指出,目前职业教育已从高速发展阶段开始回落到平稳增长,并转入到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面对职业教育这一趋势,应对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改革推动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二是以创新促进一些重要的转变。

在改革推动调整方面,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一是职业教育内部布局结构的调整,建设城乡统筹、多层次进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网络体系,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的平台;二是市场结构的调整,着眼于全国、全局,实现跨地区、跨城乡的就业市场和招生市场的互动,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利双赢的一种联盟:三是职业教育自身功能结构的调整,形成同时并举、交叉融通、开放选择、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构建以就业为价值导向的新质量观和教育教学新体系。

以创新促进转变包括:资源配置方式向集约化、高效能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探索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努力消除不平衡、不全面的现象:通过创新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为实现上述策略,从操作层面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建设能够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约化的发展平台,探索跨学校资源统筹的创新问题;二是适应新型城市化模式的流动性发展平台,探索跨地区、跨城乡的市场和资源双重统筹制度创新;三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平台,探索功能拓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新闻题;四是构建一个适应人力资源强国需要的高质量的创新型教育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国际比较研究

邢云在《成人教育》2009年第1期撰文,对发达国家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律法规、任职资格、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一、健全与完善职教师资队伍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师资方面的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缺少必要的规定。配套政策建设不足。可借鉴德国做法,出台有关职教师资建设的专门法律法规,或像美国那样,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详尽明确地规定师资队伍建设。二、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我国职校教师资格认证等工作与普通教育采用同一标准,不适合职教师资的岗位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职教师资任职资格和培养标准的研究开发,制定政策,确立一套具有中国职教特色的职教师资资格和质量保障体系。借鉴法、日等国的做法与实践。既重视学历达标,也重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和教育教学方法养成。三、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美国通过立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日本职校教师工资水平均高于一般公务员。各级政府部门应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四、加强职教师资的双向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因此,要加强职教领域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出国学习、进修、考察、访问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途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师,或请国外职教界人士来讲学。同时,发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有关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及有关职教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邵庆祥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高职教育是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就业市场有着更为紧密的相关性。因此。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停产、减员,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等现象,高职院校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

一、强化产业发展周期和人才需求规律的研究。首先,要加强对产业周期发展的研究,以把握人才供求状态。其次。还需要加强产业人才需求规律的研究和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相关性的研究。二、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优化专业布局。金融危机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形成对现有人才需求市场的影响,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参考系。依据这一原则,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专业分为三类进行调整和优化:1、需要大力支持和扶持发展的朝阳产业。2、需要保持稳定发展的专业。3、需要逐步淘汰的专业。三、适应国际职教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作者根据吴雪萍的研究,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整体策略,即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作为教学重点;基础策略。是指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渗透策略,是指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四、遵循高职办学规律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作者认为可从两方面人手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1、加强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差异化中寻求机遇。2、通过培育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设高职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和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

刘松林、马庆发在《江苏高教》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表述到内容都经历了逐渐规范、不断完整的过程。1979-1998年是探索期,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够完整,未能完全反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1999-2002年是成型期,培养目标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较宽泛的素质结构要求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关系的要求,再一次明确了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2003年至今是完善期,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置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基层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经济发展是培养目标变化的直接动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国家不断调整高职培养目标,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变革是培养目标发展的深层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逐步由“理想向现实转变”,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价值实现由“外控取向向内控取向转化”,由此,《16号文件》就把价值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教育作为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使培养目标发挥出整体功能:高科技的兴起是培养目标发展的外在动因,技术发展要求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员不仅要懂得操作、维护现代化设备,而且要求具备国际理解品质和国际间交流的能力: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是推动培养目标变化的内在动因,目前高职理论界和管理部门普遍认同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从而使高职培养目标脱离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目标系统。

论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开发

高志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明确把学生导向什么方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高职课程目标的内涵与结构方面,课程目标作为预期的课程结果,具有四层含义:师生双方共同的目标:一种预期结果,而不是现实的变化: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结果,是具体可操作的:可测量的。课程目标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课程计划的目标,指整个专业课程计划的目标,旨在为开发较详细的每门课程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提供方向与依据。它往往反映了一定的高职教育理念或哲学。2、每门课程的目标,它是课程计划目标的具体化,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3、教学目标,它是每门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师为每堂课的教学设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来源:1、对学生的研究,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以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人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正确估计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课程目标。2、对社会的研究。研究社会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求是高职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需要对“学校课程能够给予适当满足的社会需求”与“只有通过社会上其他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两者做出区分,要注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3、对学科的研究。要全面分析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结果,做出明智的选择,对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研究成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在课程目标的编制方面,首先必须正确区分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前者是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后者是学生到达终极目标之前必须达到的、操作性强、便于观察与测量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编制方面,可以采用由美国马杰博士提出的三因素法,该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编写应当反映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来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在课程目标的排序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基于关系的排序法和基于实际教育经验的排序法。

特约编辑:匡瑛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职教职业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爱的职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