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

2009-06-03胡小礼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

收稿日期:2009-03-08

作者简介:胡小礼(1982-),男,助教,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匠。他一生中写了多部小说,其中《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成名作。它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小说。通过对该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揭示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命上的牺牲和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创伤 并且指出战争导致了巴恩斯和勃莱特之间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迷惘的一代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74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一、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学的直接影响是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和世界文学史上盛行一时、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欧内斯特•海明威被公认为此流派的代表作家。《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和他所生活的那一代美国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于1918年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救护队。战后,当他带着胸章以及战争创伤回到故乡时,已经变了一个人。他无法忘记战争的冷酷无情和残酷场面,面对这场造成无数人伤亡的战争由怀疑到否定及到憎恨。在一阵彷徨惆怅之后,他决定投身文坛,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1921年,他以驻外记者的身份来到巴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写作,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接近新闻写作手法的艺术风格。在此期间,曾受到斯泰因﹑安德森﹑庞德和菲兹杰拉德的鼎力帮助。自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海明威在创作的道路上日趋成熟。他以自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脱颖而出,《太阳照常升起》一经发表,即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悲剧人物分析

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英美青年男女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形和精神状态。他们像当时很多天真的青年人一样,在资本主义宣传机器的煽动下,怀着“崇高”的理想和青年人的热情,奔赴欧洲战场。但战争的残酷现实使他们的理想化为泡影;并使他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他们丧失了生活的目标,因而消极遁世,心灰意懒,迷惘,惆怅,逃避现实,沉湎于饮酒,谈情,垂钓和观看拳击斗牛,试图在纸醉金迷中麻痹自己,在极富刺激的活动中亢奋自己,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娱乐自己,但是隐藏在他们内心的道德感和正义并未泯灭。

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位美国记者,在战争中因下体受伤而失去性爱功能。他孑然一身,侨居巴黎,内心十分痛苦,常常夜不成眠。巴恩斯在巴黎邂逅了他爱恋的英国女人勃莱特•阿施利。但由于受伤失去性机能,巴恩斯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及。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勃莱特同其他男人调情,前途黯淡渺茫,爱情已被逼上绝路,巴恩斯的痛苦和失望成为那一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女主人公勃莱特当过护士,在战争中失去爱人,同样也是战争的牺牲品。她生活放荡不羁,但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孤独和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她同时也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无害人之心的女人。在小说的结尾处,当罗梅罗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后来她对杰克说: “我不作专门坑害年轻人的淫妇”。

《太阳照常升起》中男女主人公是属于中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刚刚从战争的死神中逃出来,死亡的阴影还在后面跟着。按照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生五个层次的需要,他们似乎都有了,如果说没有,那是他们不需要。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最重要的是――“上帝没有了”:

……我为自己祈祷的时候,我发觉自己昏昏欲睡,所以我就祈祷这几十场斗牛会是很精彩的,这次节期很出色,保佑我们能钓几次鱼。我琢磨我还有什么别的事要祈祷的,想起了我需要点钱,所以我祈祷能发一比大财,……,有点害臊,为自己是个糟糕透顶的天主教徒而懊恼。《太阳照常升起》中译本第105-106页,赵静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对宗教信仰的丧失,女主人公勃莱特也有一番同样得感慨:

“我同宗教气氛是格格不入的,”勃莱特说,“我的脸型长得不对头”。(同上,第106页)

所有这些话都不是出于戏剧的油滑和带有随意性的描写,而是以认真严肃的口吻写的,因此带有深刻的悲剧性。他们像黑塞所描写的“荒原狼”,有充分的自由,却茫然不知所往[3]

战争毁掉了主人公巴恩斯的性能力,使他同勃莱特相爱而不能结合。勃莱特热烈地爱着巴恩斯,但同时她又坦率的承认她是一个“坏女人”,她需要性生活。象征着生命的性结合成为不可能,而爱情却还在燃烧着,这实在是一种难熬的痛苦:

生命死了,爱情却还存在。勃莱特说:“我认为这是人世间地狱般的痛苦。”

我睡不着,只顾躺着寻思,心猿意马。接着我无法控制自己,开始想起勃莱特,其他的一切念头都消逝了。我思念着勃莱特,我的思路不再零乱……然后进入梦乡(同上,35页)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痛苦时,人们习惯于从形而下逃入形而上,从现实的世界遁入空灵世界,这是许多知识分子用以解脱自己的办法。巴恩斯试图这样解救自己,他把爱人同别人睡觉这件事转化成一个哲学问题,“在暗处看问题和在亮处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还意识到这是一个“精彩的闪念”。但可怜的巴恩斯没有办法使自己在哲学世界里舒服地呆上三秒钟,现实世界又把他拉了回来。“反正凡是女人都见鬼去。你勃莱特•阿施利也见鬼去”。这句话说得太绝情,但读者清楚的感到了这绝情背后的呻吟和绝望。

科恩是勃莱特的另一个追求者。巴恩斯喜欢看迈可伤害科恩,但道德又希望迈克不要这样做――-这种矛盾心理仅仅是表层。可悲之处是巴恩斯并没有想到无论迈克还是科恩都是他的情敌,他应该像一个勇士一样捍卫属于自己的爱情。可是他没有这样想,他已经习惯于不这样想,因为他没有资格去这样想,他只能期求另两个情人之间乱打一通。无论是这种邪恶的期待或苍白的道德后面都掩藏者一颗自卑的灵魂。

在圣福明节上,勃莱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希望,她迷上了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罗梅罗是《太阳照常升起》中唯一的英雄,这不仅因为他长得帅气,还因为他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充满了挚爱和自信。他把斗牛这种恐怖的活动转化成优美的艺术。作为罗梅罗斗牛士精神的对立物就是科恩对勃莱特的爱。这位具有中世纪骑士风度的青年,充满柔情地将勃莱特当作圣母来崇拜。他在她面前卑微的像条狗,但这种缠绵无力的中世纪的爱情只能使勃莱特对他更加厌恶。她渴望的是一种力,一种神采焕发的斗牛士拥有的力。当勃莱特甩掉穷追不舍的科恩,甩掉了同自己订婚的迈可,甩掉自己深爱着的巴恩斯,而扑进出身低贱的斗牛士的怀抱中时,这位昔日的拳击冠军终于崩溃了,他几乎宰了罗梅罗。科恩的败北,象征着一种古典式的爱情观念的死亡。

然而勃莱特在和罗梅罗生活了一个多月后,还是迫使他离开了自己。“他才19岁”,他不忍心毁了这个前程远大的斗牛士。于是,就像小说的开头一样,勃莱特又重新回到了巴恩斯的身边。

三、悲剧的根源

《太阳照常升起》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实际上它还是一部关于战争题材的悲剧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或是亲身经历过炮火的洗礼,或是深受战争的影响,无情的战争给他们的身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注定要一辈子带着这个烙印活下去。在经历这场“保卫民主”的战争后,这些人期望看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战后的美国依然是资本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务仍为政治强权所左右。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希望破灭了,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而现实是残酷的,希望破灭以后的生活显得空虚且毫无意义,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以沉溺享乐和放浪形骸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海明威是美国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很多人直接参与其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士兵中间的厌战和反战情绪。这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厌战情绪。

在海明威看来,巴恩斯肉体上﹑精神上﹑道德上的创伤是受到战争摧残的整个“迷惘的一代”的创伤,而战争则成为这一代人悲观厌世,无聊放荡的根本原因[4]。其他人同巴恩斯一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选择寻欢作乐为其主要的生活方式,也作为他们忘却创伤和逃避痛苦的主要方法。作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只好被动消极的接受匆匆过客的痛苦现实,自欺欺人,浑浑噩噩的继续生活下去。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太阳照常升起》中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巴恩斯和勃莱特爱情悲剧的原因似乎在于性,但最基本的原因还是战争。巴恩斯的性功能是有象征意义的,它代表着战后年轻人理想信念的丧失和行动的无能,太阳照常升起,但战争给这一代人造成了无法解脱的痛苦和无法抚平的创伤。

参考文献:

[1]毛信德. 美国小说发展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宜燮. 美国文学选读[M]. 天津:南开大学,1991.

[3]徐葆耕. 西方文学: 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林.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5]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重温海明威
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阿尼玛
解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