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2009-06-03邓丽群黄代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邓丽群 黄代翠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邓丽群(1985—),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黄代翠,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摘 要:宿舍作为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它影响着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借用该理论分析其现状,并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针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提出四条建议。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0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21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几乎有50﹪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室友们的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乃至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俞少华等人报道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而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陈青萍的研究发现,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涉及宿舍生活方面的约占35 %。正是因为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国内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进行过研究,但是,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对其探讨的极少,本文意图对大学生宿舍关系从认知失调这一新的的视角进行阐释,以期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知失调理论概述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社会心理学家,里安•费斯汀格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的。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是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认知。任何两种认知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由此看来,费斯汀格所讲的认知失调就是由两个或多个不一致的认知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包括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等人的研究都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认知不一致都会令人同样地不舒服,认知失调最强烈而且最令人不舒服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它之所以令人不安,正是因为逼迫我们去面对我们的看法和行为之间的差距。所以。后来阿伦森等人将认知失调定义为: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通常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不舒服行为或感觉。但总的说来,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认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而要减少认知失调,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般我们要么改变认知或行为,要么歪曲外界事实。阿伦森将其具体化为三种方式:①改变我们的行为,使失调的认知一致;②改变其中的一项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③增加新的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二、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宿舍人际关系

(一) 从认知失调理论角度分析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杨荣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31.9﹪)的大学生对其自己的人际关系倾向于不满意;陈青萍的研究也发现,在大学生中,对宿舍生活不满意及不适应者占20.34﹪,由此可见,大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存在不能正确处理宿舍人际 关系的问题。而对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调查发现,主要有四个方面:客观上的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及价值观的不同等;生活细节方面,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一致等;人际竞争以及不同的人格特征,而由生活细节引发的不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是宿舍生活发生摩擦,影响彼此关系的最主要原因。另外,调查还发现,被试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上,大多数都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他人(室友),而不是自己的问题,而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却将功劳归因于自己,即出现“自我服务偏差”的倾向。

出现这样的情况,用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因为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公正、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也正如费斯汀格认为人是理由化的动物,人们没有那么多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而有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在遇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左的信息时,人们会做出改变,或是改变已有认知,或是歪曲外部信息,就处理宿舍关系而言,当与室友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有理的或正确的,因为我们先前就有一个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价值,认为与室友发生了冲突对我们没有影响,抱无所谓的态度(改变其中一项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从而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尽管,我们并非总是像这样非理性地思考问题,一昧的维护自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这样做的,正如杰克•布雷姆于1956年对明尼苏大大学的女生做的“不协调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当我们做出决定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我们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

对于那些宿舍关系和谐或矛盾冲突很快得以解决的情况,认知失调理论同样可以解释。同样,我们认为自己是公正、友好、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我们的行为就会朝着这一方向行使,友好地与室友相处,对室友热情与关爱,避免产生认知失调;当发生冲突了时,我们要么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或主动提出和解(改变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从而减少失调带来的不愉快感,获得心理平衡。

(二)知失调理论对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启示

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因的力量再大也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我们大学生个人而言,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1.交往开始时,先对室友形成积极的认知,通过态度(信念)影响行为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那样,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价值的,我们如果先对他人形成积极的信念,交往的一开始就要善于洞察他人的优点与长处,让他人给我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他人形成良好印象)。我们便能形成这样的认知:“他(她)是友善的,聪明的”,据此推出我们应该友好地同他相处,因而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发生(他是友善,而我们却不友好地同其相处),我们自然会热情、友好的同其交往,使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态度相一致,从而满足维持心理平衡的需要。

2.构建新的认知,从情境中为他人行为寻找原因

尽管,室友是友善的、聪明的,但是也有时他的行为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甚至表现出不友好,不明智的一面,为了减少失调感,不要急于否认或改变我们原来的认知(他是友善的人),我们可以试着建立新的认知,如“他是被迫这样做的,不是其本意”、“这是情境的使然”、“他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等,多从情境中寻求原因,而不要一昧归因于其人格,这样我们既能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不愉快感,又能继续友好地同他往来,维持相互间的友谊。

3.积极主动地与室友进行互动,通过行为影响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曾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而是因为我们对他好”。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就曾证明过这点,即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目前的很多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王甫勤2006年对上海市某重点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发现,跟室友沟通时间越长对寝室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高。沟通时间为1 小时以上、30 分钟到60 分钟、15 分钟到30 分钟的学生的满意度分别是是沟通时间不足15 分钟学生的4. 69 倍(e1. 546倍) 、2. 34倍(e0. 851倍) 和2. 14 倍(e0. 761倍) ,且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 05;参与寝室公共活动越多的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越满意,平均每多参加一种公共活动,其对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提高1. 20 倍(e0. 185倍) ,显著性水平小于0. 000。涂阳军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如 一起K歌,自习,逛街,吃饭,共同参加运动, 共同完成作业, 共同搞宿舍卫生;宿舍生活,如晚上卧谈, 共同谈论各自以前的生活及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特长表演;分享喜与悲等是大学生们最难忘的事,这些都有利于促进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我们经常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明确我们的态度,尤其是当我们的态度比较模糊时。

用认知失调理论来看,我们同室友共同活动,积极地互动,这说明我们喜欢他(她),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不喜欢他(她),而我们又与其共同活动,这会体验到强烈的失调感,因为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困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失调感,维持心理平衡,依据我们的行为,从而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态度是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态度,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态度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我们产生了我们喜欢对方的态度时,我们又会更加热情友好地对待他,更加积极地与其互动,形成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参考文献:

[1]程艳林,庞燕,何兵权.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5):80-83.

[2]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5):435-436.

[3]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0-222.

[4]Elliot Aronson,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李莉莉.论E•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27-29.

[6]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池州师专学报,2005,(6):241-244.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