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基本思想探微

2009-06-02陈锦函

活力 2009年25期
关键词:拼搏精神敬业精神

【摘要】中国革命传统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和升华。研究和阐明中国革命传统道德之基本思想,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献身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道德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和战争过程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传统道德。历史地看,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和升华。研究和阐明中国革命传统道德之基本思想,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基本思想可以用“四种精神”加以概括。

一、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形态的更替总是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当这一客观规律以一定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出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真理性结论。真理总是与善、美联系在一起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壮丽的事业。革命前辈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品格,闪耀着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信仰真理的人格光辉。他们不计一己名利,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终生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奋斗。真理又往往与谬误相伴而存在、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因此,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不仅是要积极探索和宣传真理,更要勇于捍卫真理,必要时不惜为真理献出生命。

早在我党创立之前,一批爱国青年就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沉思和抉择后,带着对祖国的深情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憧憬,漂洋过海,在勤工俭学中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生活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送来胜利的曙光时,他们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宣传这一革命真理,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广泛深入农村,向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积极开展以农村为工作重心的“土地革命”运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我国广大东北和华北土地时,中国共产党又立即向全国各族人民呼吁: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只有停止内战,联合各阶层的抗日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挽救中国,挽救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凭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和献身精神,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斗士,和平时期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无畏勇气。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任何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暗礁险滩都有可能出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告诫广大党员,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决定着事业前进的政治方向。建国以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困境,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自兴起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挫折,社会主义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慌乱,沉重应对,度过难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新的阶段,使全世界人民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看到了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会遇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乃至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中又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更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来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还用血肉之躯为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还处处替人民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他们用事实和行动履行了自己的光荣职责,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模范代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历史上的人民公仆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实践反复证明,任何时候只要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心群众,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为了发扬党的这一优良工作作风,带领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特别是对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困难群众和城镇下岗职工,通过采取扶持、培训等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特别是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充分尊重群众,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正因为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制定和推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当然,我们提倡发扬为祖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是不要讲党员干部的个人生活,它归根到底,是要求我们不要忘记祖国建设的道路是怎样在奉献和牺牲奋斗中走过来的,要完成今后的任务仍然要付出何等艰巨的努力,从而保持好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锐气,时时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识大局,顾大体,处处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必要时能够为党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并保持好这种精神,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祖国建设的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

中国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铸就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在敌人诱惑、淫威和邪恶势力面前毫不动摇,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哪怕是坐牢甚至牺牲,也决不屈服、投降,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它表现为在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不悲观,不气馁,坚韧不拔,奋发图强,以百折不挠、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实现理想和目标。“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九八抗洪精神"乃至“抗震救灾精神”,都是党和人民在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党的十六大明确制定了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虽然今天的国情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诸多困难和不利。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异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人口压力大,科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世界经济正加速一体化进程,世界政治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只有继续发扬党的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和党的执政规律,才能抓住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伟大成就。

四、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从事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对革命理想的忠贞不渝,而且还表现出对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对工作和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敬业精神,确保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和成功。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革命道德传统精神,就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之价值内涵及现实意义。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条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本着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高度敬业精神,才能激发起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任何事业的成功开拓和发展都凝聚着广大从业者的智慧和汗水,都透视出他们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帮助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找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武器,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了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经历了28年的风雨坎坷……所有这些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是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条件。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实质上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去的精神,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高尚的职业追求。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谋求人类幸福自由的生活,先辈们把自己的职业当作终生的事业和理想来对待,视工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高于生命。在工作中,不以个人的安危为顾虑,不以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发扬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坚持修理、修正错误,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并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敬业精神,这一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和有效保障,这种精神只要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发扬,就一定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建设富强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陈锦函(1972--),男,汉族,云南马关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伦理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拼搏精神敬业精神
如何提高小学篮球运动员团队协作能力和顽强拼搏优良作风
《少先队诗歌》红领巾
匠心独运 激发斗志 拼搏中考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探究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探究
教师敬业精神教育体系构建策略探寻
教师敬业精神教育体系构建策略探寻
意识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我爱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