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09-05-31龚治珍

新课程·小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数学

龚治珍

摘 要: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快乐情境中学习,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和“双基”基础上,通过自觉动脑,主动动手逐步形成的能够独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而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使学生掌握正确学法的途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之逐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能学好数学,而且会终身受益。现在新课程教材从内容、形式上都结合现代学生生活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了如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把“钓竿”交给学生,切实加强学习者的地位。

1.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学生当朋友看,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关注和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

2.尊重学生亲自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勤于实践,教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也不要把知识“嚼”得太烂,而是要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因为每个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脑子里有自己的“儿童数学”“儿童物理学”“儿童化学”等等。所有这些“学”都是儿童作为经验数学的魅力所在,都为儿童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

二、体验过程,让学生有兴趣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1.设置悬念,培养兴趣。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认识过程。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说:“今天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大振。我说:“只要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用计算,我就能马上知道它能否被2还是3或5整除。”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七嘴八舌说了好多数,有的想难住老师,竟然说出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大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加以判断,这时好多同学都惊叹不已,但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但除得的结果仍和老师的一样。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便带着坚定的信念进入学习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恰当的情境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小猴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用手思考”,激发兴趣。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如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认识圆形”整个单元几乎均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上课时要求学生任意取一个三角形,把其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组成一个平角,也可以用折叠在一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量角器量的方法。反复操作,学生不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此类推,整个单元的教学均在活动中进行着,符合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观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自然而然感觉到学习数学并不枯澡无味,从而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等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4.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俗话说“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会做一道计算题时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或是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能干”“你真行”“你真是好样的”……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学生的信心。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

三、引导方法,让学生有能力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分析问题抓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好比亮起了一盏指路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如,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的关键是分母不相同,抓住这一要害,创设情境使学生想方设法用学过的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问题就自然化解了。

2.巧妙转化学新知。学生在运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点,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一方面启发学生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的面积图形,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

3.重视协作互补。“自主”需要“协作”的配合,“协作”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同伴相互沟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分层指导尽所能。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如,在教学“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的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地向上一个层次。

在新课堂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自主学习能力就如同“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呢?

参考文献:

1.梅广兰.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6)

2.田杭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功(教育).2008(7)

3.张秀芹,柳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4.孙世梅.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02(11)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数学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