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创业板成“中超”

2009-05-29

商界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做市商创业板合格

李 彤

没有市场化的准入、没有合格投资者、没有做市商、缺乏制度创新的创业板,与现有资本市场的区别犹如“中超”之于甲A。

创业板筹备了十年,也八卦了十年。春节后又有上半年挂牌的传闻,接着又是深交所关于“创业板何时推出仍是未知数”的言论。不知当年期盼创业板的人士,有几人仍在守望?

十年蹉跎,原地踏步

创业板蹉跎了这么多年,思路却从无实质性的提升。不久前与某交易所高管攀谈,问他是否考虑过升板问题,答曰没考虑好;再问是否引入做市商制度,答曰不怕交易清淡怕过热。

升板与否是事关创业板生死的问题。香港创业板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优质公司纷纷转投主板,只落得“一地鸡毛”。创业板寄生于主板、企业以升板为“正果”的制度安排是死路一条。相反,独立的、以主板为竞争对手的纳斯达克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市值最大的前5家公司中,纳斯达克就拥有了英特尔、微软、思科三家。戴尔、美国在线、谷歌这些赫赫有名的大蓝筹,他们也不会以“升”入纽交所为荣。

至于做市商,它们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是合法、透明的“庄家”。做市商同时挂出某支股票的卖出价和买入价,在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创业板市场是不应缺席的角色。有做市商愿意做某支股票,本身就代表了市场对该企业的认可,有三支以上的做市商是海外监管部门批准企业上市的重要指标。

推出创业板应是从行政命令向市场化的迈进,是准入备案制对审批制的替代。一个公司的股票能否在资本市场交易及价格的高低应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任何行政官员可以“钦定”的。当优质企业无法通过行政审批上市公募之际,企业有买壳、借壳的冲动,资本市场也会接纳迫不得已走“旁门”者;于是“壳”成了资源,惨淡经营的上市公司有了以“壳”求生的法宝。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领域,怎能指望行政部门能够迅速、准确地判定哪家企业有发展前途?

摩拳擦掌整十年,却连根本性的制度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中国创业板的“创业者”们令人有些失望。

创业板不过是低门槛的“中超”

现在看来,期待了十年的创业板不过是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内增加一个进入门槛相对低的板块而已。如果将利润要求从1000万到5.1亿分为20个档次、设立20个交易板块,多层次资本市场岂不是一夜就建成了?

明眼人应该可以看出,创业板不过是让原本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早日上市圈钱,让创投机构早日套现退出的场所。买单者就是持有创业板企业流通股的投资者。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但买单者应当是一群特殊的投资者,他们既可担得起风险又要对前沿科技有极强的预见能力。高科技企业的投资价值根本无法从往年业绩判断,赢利丰厚的企业可能因技术更新瞬间断了生路。正如微软所说“我们距倒闭只有18个月”。合格的创业板投资者应有两大法宝:专业研究和分散投资。比如,专注IT的投资机构会组建庞大的专、兼职研究团队,把握技术动态、走向的能力不亚于一流研究机构。他们还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赢利模式的企业,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高科技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与其固有风险叠加,远远超出普通投资者可以承受的限度。耗资57亿美元、报废66颗卫星的“铱星系统”,曾被美国《大众科学》评为全球最佳产品……不要说散户,中国的基金也没有能力把握应用科技前沿的研究,它们也不是创业板股票的合格交易者。

资本市场无非是由企业、投资人和监管人三大要素构成。中国不缺优秀企业,过去六七年登陆海外创业板的企业数以百计,现在创业板门口排队的更是成百上千。但我们却没有合格的监管人,也没有合格的投资人,三条腿跛了两条!

总之,创业板与主板的差别在于管理思路。只要你的企业合法设立,只要有投资人、做市商愿意交易你的股票,只要你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我就批准你公开交易,这就是创业板的真谛。微软、思科们从这样的监管思路中受益无穷。而没有市场化的准入、没有合格投资者、没有做市商,缺乏制度创新、突破的创业板与现有资本市场的区别犹如“中超”之于甲A。同样的审批制度、小半号的企业,机构、散户蜂拥而入……只不过是监管部门多放出一些上市“指标”,只不过审批门槛略微降低了一点而已。

[编辑 陈建光]

E-mail:chinacbr@vip.163com

猜你喜欢

做市商创业板合格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创业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股(创业板)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做市商报价交易功能及其法理探析
做合格党员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及做市商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