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研究的若干趋势与问题”等3则

2009-05-27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评语学科作业

基础教育研究的若干趋势与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小微等在《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上撰文,分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2007年度基础教育领域的课题申报材料,指出这两个年度出现了这样一些值得注意的选题意向和关注焦点,如教学研究由重视观念更新走向注重提高实效、由较为笼统抽象层面研究走向对具体学科研究的关注,学校研究由宏观着手转而注重文化、制度及内外环境,这些显现出研究深化的趋势。人口流动引发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所带来的教育上的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教学”和“课程”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主题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已经不再停留于对它们的“各个击破”,而开始关注到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关注到教学改革、课程推进与教师成长的密切关系,对事物间关系的关注,表明了研究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文中也提出一些有待加强的问题:我国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在总体格局上似乎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区域之内存在的巨大的非均衡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方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认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如何在促进均衡的同时保证并放大优质的问题。如何从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解决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及人群之间的差异这种发展“障碍”有效地转化为“发展资源”等问题,都需要热情和理性的双重支撑。此外,高考与高中改革相关联的课题意向较少,学校层面的整体性、结构性的变革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理论品性提升问题也有待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学习性评价在作业批改中的运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董轩在《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学习性评价理念强调作业批改采用评语的方式,并试图通过评语的回馈鼓励、激励所有学生,使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相信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并真正对“学习”这一习得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浓厚兴趣。这似乎已为众多中小学教师所熟知,并真正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斟酌、思考一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语就会发现,这些评语过于简单,有失具体性、针对性,也没有对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获得了教师肯定后的愉悦,对于学习本身并无大的助益。同时,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也有脱离学生具体科目、具体学习目标之嫌,而且这种“情感驱动型”评语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作业是用来促进学生强化新知识、新技能这一本质目的。如果仅仅是不断地以各种形式重复“很好很优秀”式的评语,这种激励的效果不会永远显著,学生也会对“很好很优秀”产生“免疫”和“审美疲劳”。因此,学习性评价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的作业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与上一次作业相比,他(她)是否有所进步?是否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他(她)是否准确理解了上一次的评语,如果是,为什么没有改进呢?原因是什么?如果我要帮他改进,该写什么样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有效吗?

在作业批改中运用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主要是一种“理念自觉”,而不是要求教师掌握某种评价技术或是获得某种可以套用的模式。

正确理解“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约请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就“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进行座谈。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认为,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中,既不能出现随意化的行为,又要防止将其神秘化的倾向,以下行为应该得到纠正或扼制:一是三维目标的模式化、教条化。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模式化制定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固定的套路。有的目标的设定既牵强。又割裂了知识内在的联系,有教条化之嫌。不可将三维目标对立起来,必须牢固地树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理念。二是教学设计唯情景论。并非每一个具体知识的学习都应该设计情景的,有的纯抽象思维的知识不可以设计情景。情景的创设要有思维源头,要有方法支点,要有艺术栽体。要不然不仅隔靴搔痒,而且冲淡知识主题,久而久之,势必影响思维的品质。三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而不合裂痕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当可能影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需要学科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时,三维实物效果显著优于模拟技术;培养抽象思维时,凭空想象优于信息技术模拟场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时,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远好于电脑模拟。四是知识学习泛活动化。不可将知识学习全盘活动化,似乎课堂学习没有热闹的活动就不是新课堂。泛活动化的表现既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又影响知识学习的水平。课堂活动应该显隐交替、内隐思维活动为主、交流合作探究结合,不能沉溺于表象的、浅层的、无思维内涵的活动。五是学科延拓试题化。针对部分高思维层次的学生对学科教材延伸设计是必要的,但延伸的方式、设计的内容、实施的行为如果试题化就违背宗旨了,延伸的产品不应是高难度的试题,延伸的方式不应是解题训练,延伸应该体现在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

猜你喜欢

评语学科作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来写作业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正中要害的评语
教师评语
“超学科”来啦
作业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