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钟情苏州园林

2009-05-27沈鸿鑫

世纪 2009年3期
关键词:拙政园俞平伯假山

沈鸿鑫

苏州古典园林早在1997年就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不像皇家宫苑那样追求规模宏大、雍容华贵,它显得精巧、典雅、清幽、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故而一向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据历史记载,苏州园林极盛之时有二百余处,现在幸存的也有十几处。其中以北宋所建的沧浪亭、元代所建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最负盛名。

说起苏州园林和文化遗产,不由想起我国文坛巨擘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深受吴中文化的熏染陶冶,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据叶先生自己说,他游过的园林就有十多个,还曾说:“拙政园、沧浪亭、怡园、留园、网师园,几乎可以说每棵树,每道廊,每座假山,每个亭子我都背得出来。”可见其情缘之深。

慷慨赋诗天井种花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里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求学。叶圣陶酷爱文学,又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他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研讨诗文,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1912年开始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

1913年一个夏日的雨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游览拙政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的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爱净朗。小坐神忽清,喻之言难想。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一声鹧鸪啼,忽焉聆繁响。乃如蟹爬沙,雨急敲林莽。此境益静寂,空山或可仿。”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直北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园林的自然景色幽雅秀丽,现实生活却是如此黑暗恶浊,叶圣陶禁不住发出“寄情孰所乐,高歌慨而慷”的感慨。叶圣陶借景抒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对反动统治者的强烈仇恨。

叶圣陶因自小就跟苏州的园林亲密接触,所以产生了很深的感情。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一度寄居上海,但仍念念不忘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树木花卉。因为他喜爱园林中的缤纷绿荫和四时花卉,于是自己也养成了种花的习惯。他在上海住的是石库门房子,哪里没有什么院落,只有狭小的天井,而天井又是水门汀(水泥地)的,没法下种,于是他专门去买了十几个瓦盆,在瓦盆里种了许多牵牛花。1931年9月他所写的《牵牛花》一文里谈到过此事,他还说道:“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后来,在瓦盆里种花还觉得不够尽兴,于是干脆敲掉水泥地,铺上泥土,来种花卉树木。1935年2月,他在《天井里的种花》一文里说:“当时住在上海的弄堂房子,他把天井里的水门汀两边凿去,只留当中一道通道,把水门汀下面的砖砾请人运走,从不近的田野里运回泥土,铺上。再买了植物种下,他种了蔷薇两棵,紫藤两棵,红梅一棵,芍药根一个。”

1935年秋,叶圣陶全家从上海迁回家乡苏州,住在滚绣坊青石弄5号。后来他在《抗战周年随笔》一文里说到:“苏州住的是新造的四间小屋,讲究虽然说不上,但还清爽,屋前种着十几棵树木,四时不断地有花可玩。”他亲手种植了海棠、桂花等,他所种的桂树,至今还存活着。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定居北京,他住在一所四合院里,他在庭中种了两棵海棠。

指点山水精谈妙论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一生都热爱和眷恋着她。他非常熟悉园林,他从小就是在这里面长大的,其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林木,在什么地方,他都背得出来。叶圣陶因为喜爱园林,所以一有机会,就会故园重游,或者陪伴友人同游。而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感,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园林的细致观察,和对园林艺术的欣赏和品味上面。他还常常在笔下纵谈苏州园林,而他对苏州园林的见解又往往十分透辟精当。

1936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一文。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圣翁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势必令人兴味索然,“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说拙政园的进园处所堆的一座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举狮子林为例,说,“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路径的盘曲,层次的繁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应有尽有,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他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再则,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游憩的场所,他更加关怀备至。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圣翁得悉后,立即汇去书款,函购了一册,随时翻阅把玩,非常喜爱。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1974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从周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首《洞仙歌》词谢他,词是这样写的:

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型精鉴。

这首词,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可以看出叶圣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前半阙,作者又回忆起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1913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此下半阙,写圣翁得识陈从周以及欣赏《苏州园林》图册和陈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1979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欣然允诺。圣翁在序文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他还谈到苏州园林中的方方面面,如假山和池沼,花卉和树木,花墙和长廊,门和窗的构筑与设计等等。

1983年7月,陈从周又寄赠圣翁他所编撰的《扬州园林》一册,圣翁写了《从(扬州园林)说起》一文。文章谈到苏州园林原先都是私家所有,富绅建园时,往往“万物皆备于我”,宜于私家享受,所以有不甚适宜于大众游览的一面。他说:“我恳切盼望从周为大众造园。”他建议在太湖周围兴建游览区,供大众享受。一是要一切利用自然,一是要处处为游览的大众着想,千万不要修建火柴匣式的高楼。1984年3月,邮电部将发行一套拙政园的邮票,叶圣陶看了设计图样,非常高兴,专门为《集邮》杂志写了《新发行的拙政园邮票》一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四张邮票:远香堂、荷风四面亭、枇杷园的绣绮亭和园西部回廊的景色,并谈到画稿所用的鸟瞰法和造园的借景技巧等。如谈到一帧远香堂西面和偏北面景物的邮票,他说:“画幅上方靠右的亭子,题额是‘荷风四面。夏天亭子围在荷叶之中,这四个字抓住了要点,而且挺有风趣。上方靠左那座楼叫‘见山楼,在楼上可以望见苏州西郊的群山。我国造园艺术中有所谓借景法,取园外的景物为我所用,这座见山楼正是个好例子。”

叶圣陶钟情于苏州园林,而苏州园林反过来又有助于他的文学创作。叶先生在写短篇小说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苏州园林的一些熏陶。苏州园林都是比较小的,小的只有几亩地,大的也就是十几亩地,这就要求以小见大,要在有限的这么一个地域来表现一种无限的境界,要求紧凑,简练。短篇小说的格局很有点像苏州园林,叶先生写短篇小说时就不知不觉地借鉴苏州园林造园的某些艺术手法,他很注意作品的布局和剪裁,讲究简洁,讲究相互之间的映衬,所以他的小说都是非常精粹、凝练的,结构自然而流畅。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几个层次就像游园林一样,一层一层,引人入胜,把你引进更深的境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叶先生写的作品当中,除了一篇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外,大多是短篇小说。

呵护园林奔走呼号

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位文坛巨擘和伟大的爱国者,具有强烈的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他曾为保护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奔走呼号。

早在1917、1918年间,他就曾为保护苏州角直保圣寺的罗汉塑像出过力。叶圣陶对苏州曲园的修复更是奔走呼号。曲园是清末著名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俞樾是浙江德清人,做过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他是一位大学问家,一生著作宏富,曾在苏州、杭州等地讲学,章太炎、吴昌硕和日本的井上陈政均出自他的门墙。苏州寒山寺碑廊里有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就是由他书写的。他的学术教化影响播及远东。他因出考题,遭弹劾而免职。三十八岁避兵燹来到苏州,由友人资助在苏州城内马医科巷买下潘氏一块废地。他亲自设计,凿池垒石,栽花种竹,建屋三十余楹。因地形呈曲尺形,取名“曲园”,并自号曲园老人。

曲园是一座古典园林与普通住宅浑成一体的小园,景色幽雅,玲珑剔透。主要建筑之一春在堂,是俞樾读书、写作的书斋,也是接待宾朋、谈诗论文的所在。春在堂之东是正厅乐知堂。春在堂西北乃是一个小园,西边一条长廊,中间有曲水亭,廊下一泓清泉,名曲水池。东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筑有回峰阁和在春轩,俞樾常在此玩月吟诗。南北则有认春轩和达斋相对而立。俞樾曾有诗记之:“书生例好事,所乐唯林泉,爰因地一曲,而筑屋数椽。”

俞樾的曾孙俞平伯,从小生活在曲园。俞樾老人曾亲自在春在堂为曾孙授课。俞平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作家和红学家。叶圣陶和俞平伯是同乡、同学和好友。1919年他们就同在北大的《新潮》刊物上发表作品,1920年他们同为我国著名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成员,1922年一起创办《诗》月刊,1923年又组织“朴社”等。

1953年,俞平伯先生专程从北京到苏州,向苏州市人民政府表示,愿将曾祖创建的曲园故宅捐献给国家。王东年市长会见了他,并举行了捐献和接收仪式。“文革”期间,曲园受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1月叶圣陶就在《苏州报》上发表题为《俞曲园先生和曲园》的文章,呼吁修缮曲园。他指出:“解放以后,曲园由曲园老人的曾孙俞平伯先生捐献给国家,现在年久失修,而且成了好些人家聚居的杂院。像曲园老人这样一位学者,咱们应该纪念他,而要纪念他,保存并修缮曲园是最好的办法。曲园的面积并不大,修缮并不费事,不用花大笔的钱,而对于发展旅游事业,尤其是增进中日友谊,却能起极好的作用。”1980年5月,叶圣陶又与俞平伯、顾颉刚、陈从周等七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致函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吁请修复曲园,引起国家文物局和苏州市政府的重视,及时作出修复曲园的决定,并付于实施。平伯先生得悉后很为高兴。这是他晚年最关心的事。因为年事已高,不便南下,还专门写信加以指点。1986年曲园的主要厅堂得以修复,1990年全部竣工开放。现在曲园也已成为苏州重要的旅游人文景观之一。

责任编辑陈真

猜你喜欢

拙政园俞平伯假山
风雨拙政园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你们和我不一样
李辰冬剽窃俞平伯疑云
俞平伯的奇思妙想
最顽强的谦虚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