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衰落的原因探析

2009-05-25王世群

佛山陶瓷 2009年11期
关键词:衰落景德镇

王世群

摘要景德镇市拥有千年陶瓷辉煌史,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景德镇陶瓷产业却并没有保持其“领头羊”的行业地位。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展开多角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景德镇陶瓷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衰落;文化瓷都

1引 言

景德镇市是“因瓷而名,因瓷而兴”的城市,她拥有千年陶瓷辉煌史,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却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瓷都人民不断地求新求变,试图破解经济发展困境。经过近20年的努力,景德镇陶瓷产业已经逐步走出低谷,获得恢复性增长。目前,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瓷都”千年经济地位转变的文献很少,对当前及今后瓷都经济发展的政策方略缺乏整体、系统、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视角,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审视景德镇及其陶瓷产业的兴衰转化。

2市场经济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衰落的多角度分析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相对衰落是多重因素的结果,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自身产业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等因素。本文着重从产业生命周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制度优势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产业生命周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陶瓷的家族成员不断壮大,从最初的日用瓷、艺术瓷,发展到卫生用瓷、建筑用瓷及工业用瓷等,但站在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看,整个陶瓷产业还是很小的门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陶瓷业不属于科技环保产业,它能耗高、污染大,是许多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需要转移的产业;从产品实用角度来看,由于其产品易碎、笨重等原因,已部分被玻璃、塑料、五金等制品取代。因此,虽然陶瓷的用途日益广泛,但对人们的影响却日渐淡化。产业经济学提示我们: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循着一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展开,陶瓷产业也不例外。虽然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延长其生命周期,但是它也必将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完成其由成长到衰落的整个演变过程,因此,我们探析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衰落的原因,有必要将其置于整个陶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理解了陶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对过去近20年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倒闭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同样不能改变产业生命周期的铁律。

2.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延续着千年的辉煌。国家礼品瓷作为陶瓷中的精品不少也来自于景德镇,如1951年“水浒故事”瓷盘由毛泽东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1970年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将景德镇的青花文具作为礼品赠给日本皇太子和日本首相福田;1972年周恩来总理以景德镇的青花餐具赠与尼克松等。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落后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十大瓷厂相继倒闭,本地陶瓷产值大幅萎缩,整个90年代被景德镇人们称为失去的十年。如果仅从陶瓷产值来看,千年瓷都瞬间崩塌,尽管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获得恢复性增长,但其陶瓷出口额还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景德镇及其陶瓷产业承担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部分成本。计划经济体制对景德镇市的影响至少有两点:(1)自身积累太少。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调拨与低价调配政策使陶瓷企业的自身积累很少,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一旦政府退出,企业自身很难拿出资金用于改善经营管理。资源开发、历史补偿机制的缺失使景德镇陶瓷企业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2)市场经济发育缓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熏染,使景德镇当地企业曾经一度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当地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这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隐形成本,它加大了转型的难度。

2.3 区域经济发展

历史上,江西景德镇与广东佛山、河南朱仙镇及湖北汉口并称为四大名镇,然而从当今区域布局来看,景德镇位于江西的东北部,江西、安徽与浙江三省交界处;从国家层面来看,她既不临近大江大河,也不沿着交通大动脉,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其战略布局对其影响不大;从地区层面来看,她远离中心城市南昌,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有限,地域的闭塞必然导致区域内部的惯性运转,而对外部信息的采集与反馈显得相对迟缓与麻木。

其次,城市自身经济容量有限。景德镇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 ,面积5256平方公里,全市GDP不足300亿。地域及经济总量偏小是景德镇显著的特点,经济总量偏小意味着该地区吸纳的要素资源有限,可能的结果是一方面会导致社会分工不够,相关产业链条发育不完全或者产业发展畸形;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当地政府除满足自己的正常运转的经费开支外,再置办其他的公共事业则显得有心无力,底气不足。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江西及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待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产业的发展会推动或延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最终会与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2.4制度优势

陶瓷本是手工业时期的产物,陶瓷产品的品质取决于瓷土的等级与能工巧匠的经验。景德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如“群山环峙,四水汇流”,特别是丰富而又优质的高岭土则为烧造出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精美瓷器打下了坚固的物质基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为其成长为中国瓷都奠定了最初的制度基础。然而,真正使景德镇成为“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诸家技艺之菁华”的,应该说是明清时期的御窑制度。历史上皇家供瓷待遇不仅为景德镇陶瓷罩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而且为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御窑制度意味着在超市场经济状态下,为了迎合帝王将相的需求必然是不计成本,最大化地调用全国最优质的资源从事陶瓷生产,从最初构思、器物造型、色彩选用以及陶瓷烧制等都集合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景德镇陶瓷既是景德镇的,又不是是景德镇的。

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景德镇陶瓷的制度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企业的优势地位是通过竞争以及不断的优胜劣汰而最终由市场决定的。而当今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已经使烧造陶瓷的泥土、陶瓷成形的能工巧匠的作用变得相对次要,陶瓷产品已经演变为实实在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景德镇陶瓷在规模化生产中并不具备优势。

3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千年前,景德镇与瓷结缘,历史赋予了她火与土的神奇,如今市场经济大潮已经迫使景德镇不能再走过去以产量取胜的道路了,但并不是说景德镇陶瓷产业应该空心化,而是应当适当“软化”。

3.1 树立“文化瓷都”新千年发展理念

“上一个千年卖产品,下一个千年卖文化”,政府应将景德镇作为陶瓷“文化圣地”来经营。从陶瓷文化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改善城市形象,增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实力。

3.2 规划与保护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古窑拆除了,古遗迹清理了,古作坊、古里弄、古窑砖房等都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虽然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破坏事件,但一点一滴地被蚕食,在不知不觉中文化遗产真的慢慢要变成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找到的“真实的历史”。如果这些真的都消失了,仅仅剩下几处政府保护的古窑址或者陶瓷博物馆,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辉煌也终将渐渐离我们而去。因此,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规划与保护,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3.3 挖掘与宣传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但是由于中国“重文轻器”的历史传统,陶瓷文化挖掘并不充分,陶瓷文化研究并没有体系化、学科化,并没有形成像“敦煌学”、“红学”以及“徽学”一样的显学,现仅有陈雨前、李兴华等少数学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把景德镇放在全国、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深刻挖掘独特的瓷文化内涵”,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其次是宣传。宣传是增强瓷都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认知程度并不深。比如外地人都熟知景德镇,但是对景德镇瓷器却缺乏基本的了解;本地非陶瓷从业人员对陶瓷也知之不多,关心甚少,瓷都人荣誉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应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3.4 适度引进外部投资者

利用东部发达地区陶瓷产业转移的契机,适度引入外部投资者,通过移植嫁接的方式激活本地陶瓷产业。但是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信息、技术、资本、地域、市场等方面都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陶瓷产区有较大差距,政府不能强行“拉郎配”,不能过多牺牲地方利益换来外来企业的暂时落户,应该更多地做好软硬件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景德镇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7.12.

[2]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

丛书[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何炳钦,郑欲晓.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思考[J].

中国陶瓷,2008(1).

[4] 周銮书.景德镇史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 郭建晖.政府培育陶瓷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J].当代

财经,2005(7).

猜你喜欢

衰落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衰落”乡村的振兴
安阳民间舞蹈“军庄秧歌”的生存现状调查及衰落原因分析
英国“衰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