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如何运用例证法

2009-05-25袁海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段事例文字

袁海林

如何用好例证法?须弄清以下问题:

一、一段完整的例证包括哪些内容?

例如:①1952年,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黑色电扇卖不出去,三万多职工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并在第二年夏天推出一批淡蓝色的电风扇。市场上立即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

②电扇的颜色由黑到蓝,看来简单,实际却是一种经营策略的变通。乔治·伊斯曼说过,“色彩也是一种情绪和语言”。黑色使人压抑,淡蓝色却能带来清爽。东芝公司正是利用颜色带给人们的心灵体验,变通思维,巧妙地为自己解7围。

观察上述例段,得出结论:①事例叙述文字(叙例)+②解释事例与观点内在联系的议论文字(议例)。这二者可繁可简,可分开也可合二为一。

往往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点面共举,以人所未言、少言之例为点,详细论述;以喜闻乐见或耳熟能详之例为面,以排比举例的形式点到即止,简洁雄辩。

二、如何叙例

1、如何准确精当地叙例

问题段落展示一:

回想在我的生活周围也有不少意气用事的人,往往走上一条不归路。记得那是一个下午,由于学校的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了,班上有几个不及格。而他也名列其中。由于看到自已的成绩很不理想,便觉得自己高考肯定考不上好的学校了,一气之下,一个人晚上跑到外面喝闷酒,最后喝醉了。可是他并没想到自己喝了这么多,结果一到结账时身上没有那么多钱,并准备跑单,可是没走几步就被逮住了。由于当时喝多了,他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和对方吵了起来,最后变成了打斗,对方一二十个人围着他一个人打,结果他当场被打死。当他家里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妈妈当场昏了过去,全家老小更是哭作一团。这可是个血的教训啊!

——某考生作文《谈意气》

问题:叙事不简。不能从纷繁的事件中抓住关键信息,紧扣观点。

修改示例:这样激于意气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有发生。曾有一个同学。因一次成绩不理想而觉前途无望。一气之下喝酒打架,结果在无谓的打斗中丧了性命。向前的路不止一条,他却不能冷静的认识自我,偏执、意气掩盖了理智之光,令人叹惋。

问题段落展示二:

观点:平凡之中见伟大。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攀登它,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潘多等登山队员,不畏恶劣的环境,艰苦跋涉,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登顶,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最高峰,将灿烂的微笑留在了世界最高峰。在这过程中,有不少队员中途止步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正是这些平凡人为不平凡的业绩奠定了基石。他们是幕后英雄。平凡之中彰显伟大。

问题:叙述侧重于登顶的成功人士,偏离了观点。

修改示例:当潘多等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时,我们看到了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当人们盛赞这些成功者为英雄时,还有多少人能想起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登顶的普通队员?他们有的中途止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正是他们的尝试与失败为整个团队换取了难得的经验,为不平凡的业绩奠定了基石,这是藏在幕后的伟大。

方法小结:叙例的诀窍在于“概括”“照应”,叙述时要对所选事件抽丝剥茧,对其不同侧面遴选甄别,选出最符合文章观点的侧面加以概括,并在叙述中恰当回扣作文标题、中心话题。

2、如何形象生动的叙例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要动一点情感,用一点形象思维。”在议论文中适当的运用描写这种文学笔法去叙述事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灵动。

例如用“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事例去论证“钳制文化之祸”,就可有以下三种叙例风格:

文段1: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愚弄百姓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以残暴的手段焚书坑儒,钳制文化的发展。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天下并没有就此向前发展,传递二世三世而至万世,相反地,对文化的禁锢反而激起了人民更激烈的反抗,秦王朝很快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了。

文段2:想那秦始皇一声令下,成摞成摞的诸子典籍便付之一炬。浓烟拌着几百儒生的哀号,飘在历史的天空,经久不息。如此视文化为水火为寇仇,怎能不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下场?钳制文化就是自断国家的命脉。

文段3:始皇曾在无数凄清的目光中,让诸子百家在火光里彻底消亡,让天下儒生长眠于漠漠黄土。天下士子不屈的灵魂随着思想的湮没垂垂老去,可叹的是,一个盛世的浮华,竟也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

这三段文字叙述各有特点。文段1概括叙述,语言比较严肃。文段2以书籍被烧和儒生被埋的瞬时场景的具体描写来替代整个事件,语言活泼有感染力。文段3以散文化的笔法选择典型细节如“火光”“漠漠黄土”等进行描写,句式整齐,有文采。

方法小结:叙例的生动形象在于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历史,寻找事件中有代表性或者有象征意味的人、事、物,替代对事件的抽象概述。

三、如何议例

1、议例如何紧扣论点?对比以下两段文字可知:

观点:双赢

文段1: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超过二百艘,宝船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总人数两万多人。他五次驻节马六甲。为别国送去东方的特产,又从别国带回奇珍异宝。他送去的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促进互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文段2:航海家郑和率领着明朝的船队一路浩浩荡荡地前行。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的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异域文化,更有礼赞和膜拜。礼尚往来,这正是古老的东方人特有的“双赢”的智慧。

分析:论证文字应紧扣“双赢”,指出别国与郑和赢得了什么。而文段1议论文字侧重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偏离“双赢”一词。文段2议论文字扣题准而简练。

方法小结:议论文字不游离中心的诀窍在于“点破”。即揭示出材料与观点的一致之处。

2、议例时如何解析事例

点破的文字最能体现思维的深度。议例时,可对事例进行归纳探究、因果对举、逆向假设、意义分析、对比等方式去缜密地解析处理事例,以避免议论生拉硬扯或浮光掠影。

因果对举:探求事情的缘由,或由原因推究事情的结果。

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来华的外国媒体、游客惊呼自己看到的是一个

完全不同的中国。正如有评论说,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集体性的“印象颠覆”,就是因为之前存在着一个集体性的“印象骗局”。在绝大多数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人脑海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媒体编织出来的形象,而制造过程其实是一个用西方价值观“量体”之后,对中国现实进行筛选、编织甚至捏造的“裁衣”过程。

假设推论:举与事例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广告商人等等,拉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善应酬;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直至自杀,了此一生。报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心力交瘁。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已经算是很成功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烦倦不堪的琐事,依旧宁静度日,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创作流传于世。

意义分析: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比较分析:用与所属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

《功夫熊猫》的结尾处,五个大侠恭敬地称呼熊猫“HASTER”,表达对这个他们曾经看不起的熊猫的认可和尊重。由好莱坞巨星组成的配音演员们,对于中国功夫里所展示的这种尊师重道的东方传统,配音前可能并没有太多了解,但是最后这一声“MASTER”,却需要他们对之深切体会。

就像这些年在西方兴起的印度瑜伽,这种东方的修行方式充满了神秘感以及对生命灵魂净化的期待。而这种热衷也在塑造着印度的形象,就好像中国的功夫和中国熊猫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中国的形象,输出中国的价值观一样。

归纳探究:从多个事例中归纳出普适的一般的共性。

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我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觊觎着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一篇又一篇散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综合使用:

论述时,可综合使用这些方式,体现一种思维的层进。例如: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如何逃生吗?众多蚂蚁聚拢抱成团,像雪球一样飞连滚动,逃离火海。我仿佛看见熊熊山火在烧,一团黑色正沿山脊流动;听到“噼叭”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在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假如没有拖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卑微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疆没。生命的渺小,全体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忽视了微薄的力量,懈怠了潜在的精神。敬重卑徽,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厚重,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卑微的精神穿过我孱弱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世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体积,而是精神。

——节选自《敬重卑徽》

在此段论述文字里,作者先以假设推论式揭示蚂蚁牺牲对于保全种群的意义,然后进行意义分析并点破“糖神”这一关键词,接着由物及人,人蚁对比,探讨人生的大话题,体现了行文的章法与思维的纵深。

猜你喜欢

文段事例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梦中的文字
“例”后有“析”方可取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