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家庭的礼仪教育

2009-05-25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貌礼仪

樊 静

礼仪究其本意来讲是礼节,礼貌。它折射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礼仪底蕴浓厚,对孩子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儿童的可塑性强,礼仪从小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一著名幼教专家曾说过:教孩子礼仪,等于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因此,相对于学校、社会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家长就是孩子礼仪的最好老师。孩子们自小与家长接触的时间最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

现象1

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随意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最喜欢的菜放在自己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

现象2

双休日,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给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寒暄几句,匆匆离去。章先生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

现象3

宋女士的儿子在家正玩电脑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是宋女士的领导,正有公事商量。此时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看到如此种种现象,家长们不得不深思一下平时自己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小孩年龄小,可塑性强,文明礼仪要此时培养,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习惯。而有些家长认识片面,错误地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其实,我们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据了解,美国专门在学前班开设了这样的课堂,家长专门利用业余时间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培训班进行专门的教育,把孩子们的礼仪程度作为升学的一个考核内容。而在他们看来,孩子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其礼节礼貌也随之改变,不时给他们灌输礼仪方面的内容,会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幼儿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一方面,父母的礼仪举止,讲不讲礼仪, 子女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前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但是现在一些家长不太注重自身礼仪修,缺乏礼仪知识,所以家庭礼仪教育就很难保证。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过分关心子女知识学习,忽视了对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方面的教育,放松乃至放弃了礼仪教育这个重要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致使后来有些大学生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以个人利益为标尺决定取舍,这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

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家长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即使家长再努力,效果也不好。

1、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最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做到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所谓教不过,父之过。家长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人道歉,像有些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

2、家长在家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仪就是要学会礼貌用语。爸爸妈妈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大人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任何一个良好的习惯都不是一触而蹴的,爸爸妈妈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去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做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4、家长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就应当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一味的孩子进行则备。因为这样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久而久之会产生叛逆心理。

5、迎来送往学尊重。日常交往也是培养孩子礼仪的好机会。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礼尚往来”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礼貌的,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让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大家一起玩。客人走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一同送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回原处。

家庭礼仪教育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从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出发,从小处着手,再着眼大处,为幼儿的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开一个好头。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貌礼仪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筷子礼仪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