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言

2009-05-22

广州文艺 2009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废墟汶川

雷 达

全球瞩目,举国震惊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是作家陈歆耕以那次灾难为题材创作的力作。在“5.12”这个祭日到来之际,《废墟上的觉醒》的问世,具有一种发聩振聋的力度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这部作品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读着这几十万字的书稿,让我产生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霎时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以及其后那个特殊时段。我和亿万观众一样,日日夜夜守在电视机前,流着泪看着来自地震现场的新闻报道。当遇难同胞的数字像水银柱一样不断攀升时,我的心在颤栗在流血。天崩地裂河断桥毁的场面、大片的堆积如山的废墟、国内外救援人员在险恶条件下冒死营救生命、失去了亲人和家园的幸存者呼天抢地,特别是白发老人、妇女和孩子惊恐、哀恸、期待和希冀的眼神¡¬¡¬这一切,深深地定格于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记忆的深层,终生都不会淡忘。

中国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阴霾密布。

中国的大地,极少经受过如此滂沱的泪雨的冲洗。

中国的国家哀悼日,破天荒地为遇难的数万名普通民众而举行。

中国首次打开国门,接受外国媒体到灾区现场采访,接受外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友好人士一切形式的援助。

中国的新闻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高效率,24小时滚动式地向全国全世界播报汶川特大灾情和救灾第一线的实况。

中国的作家和诗人也纷纷拿起了笔。

“大灾难”和“大救援”是全书最重要的两个亮点。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就是从这两点展开的。作家写这场罕见的惨祸时,不回避灾情,不回避鲜血,不回避死亡,在不少章节里,用现场感极强的笔触“录制”下了灾情爆发瞬间的可怖情景。这里引录几段:

“突然之间,大地就抖动起来,马路像波浪一样起伏,农田里的裂缝喷涌出几丈高的泥浆,屋墙也甩起来了,顷刻,轰鸣声四起,尘土遮天蔽日。天空暗了下来¡¬¡¬”

“地震发生的时候,看着两座山头一会儿合拢,一会儿分开,就像拉手风琴一般。”

这是亲历目击者的真实叙述,经作家加工,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第一现场。

还有一位带领车队、装载大量物资长途跋涉奔赴汶川震区的志愿者,亲身经历了一次山崩地裂的可怖情景,与死亡擦身而过。他叙述道,当时他们的车队正在险峻的高山公路上行驶,山下深谷里是奔腾咆哮的江水。堵车很厉害。就在他们等候的时候,可怕的余震发生了。瞬间,大量巨石像从天而降,有一百余辆汽车被砸被震落到五十多米深沟底下滔滔的江流中,四百余人同时遇难¡¬¡¬

在志愿者的眼中,汶川震后,许多城镇村落,刹那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废墟上的觉醒》所展示的这一幅幅严酷惨烈的震后情景,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惟其真实,才有震撼人心的千钧之力,惟其真实,才能使我们对受灾群众的处境和心理,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勇士们的壮烈捐躯,产生由衷的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崇敬。《废墟上的觉醒》突出了报告文学要求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文体优势,直面事实真相,直面淋漓的鲜血,可以说把“原生态”这一特征发挥到了极致,长久地重重地撞击着每个读者的心,使那些轻描淡写、粉饰生活的作品,立马现出苍白原形。

在2008年5月12日提供的大灾难和大救援这一特殊的大舞台上,在那场千军万马悲壮雄伟的“活剧”里,作家没有沿用全景式、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叙事框架,而别具匠心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视点,那就是,整部作品聚焦于一个崭新的群体——志愿者队伍,并且在灾后通过网络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这种方式是作者的一个创举,充分利用了现代传媒的速度和能量。

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救灾劲旅,它的出现和参战,应当说是史无前例的。与紧急奔赴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这百万雄师相比,志愿者队伍,诚如作品所写,只是“游击队”,但它的出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令人振奋,表明抗震救灾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也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书中写道,“5.12”以后,亿万国人感同身受,心急如焚,一些热血沸腾的志愿者,自发地踊跃地提出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的要求。他们坐飞机,乘火车,搭班车,自驾车,甚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天南地北奔赴汶川灾区,汇成了一支志愿者大军。四川省团委招募志愿者的现场,人山人海,排名登记者从早到晚排起了长队,团省委的接待电话5天打坏了3部¡¬¡¬据新华网报道,截至6月12日,已经有130万人次的志愿者到达灾区一线投入艰苦繁重甚至危险的救灾战斗。

“130万人次“,一个多么令人惊讶和激动的数字!在这支大军里,有一支身着迷彩服的退伍官兵,冲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有在校的大学生,有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有企业界重量级的“款爷”,也有普通的老板、店主,还有文坛上闪耀的新星、青年作家和诗人们。为了到灾区当志愿者,有人辞掉了工作,有人写下了遗嘱。有位总经理在震后半小时就决定,让公司所属工程机械施工队分别从遥远的南京、武汉、合肥等地日夜兼程,成为民间第一支到达灾区现场的携带工程机械的志愿者队伍,他的决策和行动的速度,令军事专家震惊和佩服。那几位崭露才华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带着爱心和深情而来,在第一线克服千难万险,日夜奋战,他们写的诗闪耀着大爱和真情的光辉,他们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

志愿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个人动机,在做了大量工作,离开灾区后,他们中很多人谢绝采访,甚至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灾区,默默无闻地为灾区群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把爱心传递到水深火热中的受灾同胞的心坎上。这部作品在记叙志愿者崇高行为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活动,展开了真实细腻的刻画,书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这部报告文学应属事件型的,不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但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我们记住了不少志愿者的一长串闪光的名字。

《废墟上的觉醒》是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文字备忘录,是一部具有史家气质的报告,它,还有一些同类题材的力作,对于我们和后代必会产生长远的感动和启迪。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废墟汶川
“废墟”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云上远眺新汶川
废墟里的救赎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街头的废墟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