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009-05-21周廷彪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体性新课改阅读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空前的突出,笔者在文中详细而深入地论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性 阅读教学 新课改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贯穿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更多的提倡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作家——作品”的知性化模式,现代的阅读理论把重心转向了“作品——读者”,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阅读作品的过程,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不是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共同完成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再创作的过程。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症结是知识接受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奴化”思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大一统”的思想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发展。其实,要使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推行“四段式”课堂结构

把学生看书学习的能力,作为改革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结构上打破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以自学发现、质疑问难、读讲评点、整理训练为主要形式,有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

1.自学发现

教师可设计阅读思考提纲,根据提纲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要在进入中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现在语文课文安排都非常合理。一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内在的联系。譬如人教版高中第一层的散文单元,有《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节选)》、《花未眠》四篇课文,笔者在执教时着重分析的是前两篇课文,从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一种独立阅读和赏析的方法,那么在学到后两篇课文时,学生们就会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自学,去主动思考和分析。

2.质疑问难

按照提纲要求逐项检查,依次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启发诱导,使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谓阅读,也就是一种由“读”到“思”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学思结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他们也就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出来了。

3.读讲评点

即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一篇文章往往有多方面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来赏析文章。我们看《紫藤萝瀑布》一个阅读的片段:“花朵儿一串挨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么好的句子,恰恰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赏析的,到底紫藤萝花有多么的亮丽可爱、玲珑剔透和热闹活泼?如果在这里抽象理性地去解读,就会抹杀特定语境下感受的个性。上课,不一定是老师讲,其实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运用学生的感官去体会,达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4.整理训练

即对此前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的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在其中穿针引线,让学生去认真思考,使大脑动起来。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活动,阅读文本只是示例,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在一篇同类型的文本中学习方法,便可以触类旁通,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活动。采取这样的方法,也是让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由扶到放,逐步放手。此顺序分别是:初探性自学(即提出疑难)——深探性自学(解决在初探过程中的问题),抓住重点进行剖析,同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思考,文章为何这样写?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首先是读书——指点——写练。读中写练就是读中有想、想中有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为主、启发自觉、培养自学的能力。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篇课文时,沈从文非常善于工笔描绘,场景的描写、人物的描写都非常传神,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要指导学生模仿同样的写作手法进行练笔。

其次是表达——争辩——整理。让学生将预习成果表达出来,争辩是活跃思维的最好形式,是听、说能力的有效训练,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从而让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例如在教读《曹刻记线》文时,学生各抒己见,对鲁庄公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他愚蠢,有的则认为他开明,笔者便因势利导,将他们自己发掘的问题深入下去,从而达到培养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最后是质疑——阅读——解疑。凡是学生能从文本中提出疑问,就说明他进入了文本,理解了文章,没有进就没有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能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在最开始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更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以使自己期待视野的品味得到升华,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譬如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的十分钟给学生介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和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等,使之能在书海中畅游。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觉进行的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自觉性,发展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有助于增进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提高阅读效益。

习惯靠影响,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比如有目的阅读,边读边思考,专心致志地阅读,边读边圈、点、批、划,阅读时做摘录、记笔记,阅读时翻阅工具书,并要求学生写出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甚至让学生试着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出解释和回答,从而在阅读中形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扩大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和发展,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教学,熟未必能生巧。所以尽管教师拼命地教,学生的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但是每次考试,失分较多的还是“阅读”这一块。语文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语文能力是讲不出来,也是分析不出来的,只有经过大量长期的积累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而课外阅读就更具有自主性,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提高自读能力,由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广泛、多样,也有利于使读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内阅读的理解。

课外阅读课分为指导型和自主型两种。指导型也叫引导型,是在教师引导下,多与课内配合阅读,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后则指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学习了《拿来主义》后则指导学生阅读《我之节烈观》、《长城》等杂文;学习了《边城》(节选),淳朴的民风、翠翠的纯真,使得学生们捧起《边城》(全文)兴趣盎然地阅读起来,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了。而自主型则是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的阅读,不受目的的约束。

高中语文《读本》也是课外阅读最好的文本,笔者认为,应该将指导型与自主型相结合,从而达到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五、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举一所三,也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运用这样的迁移规律,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修辞手法时,不仅结合课文中两个通感的句子,也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句,如“他笑得真甜”,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为他们以后的独立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要体现新课程中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组织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作者简介:周廷彪,四川省凉山州会理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主体性新课改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