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教学中的发问与质疑

2009-05-19解同宝李传贵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长征历史思维

解同宝 李传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有的历史课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下来教师老是不停地问,学生则总是疲于应付,并且很多问题并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向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通过发问与质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思维运动的规律来说,问题意识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和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才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的产生一提出一解决,构成了整个思维的过程。那么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发问与质疑呢?

一、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在学习红军长征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学生讲红军长征的原因,而是先与同学们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这首词分析红军长征的艰难,由此设问:既然长征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长征呢?由此引发学生带着疑问去分析长征的原因。再如在学习“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时,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相关知识和图片。介绍了现在伊拉克的有关情况。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美国为什么放弃了以前的“冷战”政策,四处出兵?它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它能达到目的吗?这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激烈的争论。使问题一一迎刃而解。

二、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可以通过大胆的假设。给学生的思维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这一部分内容时,提出这样的假设:假如不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假如没有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将会迅速发展,也许早就进入了小康社会。也有的同学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假如没有十年“文化大革命”,就未必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就未必会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就不会迅速地腾飞。通过假设讨论,学生不仅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能够将“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后的历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大大提高了。

三、营造互动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形式,要大量开设讨论课、辩论课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力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觉。教师要充分激励学生。对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能提出问题但问题质量不高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积极地思考发问。例如在学习“‘冷战中的对峙”这一课时,有同学问:美国既然拥有庞大的海陆空军,又垄断了,原子弹技术,而且经济实力雄厚,为什么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采取直接的军事进攻的策略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学生尤其是军事迷的共鸣。对于这一问题,我只是简单地说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不能采取军事进攻的策略。具体是什么形势,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搜集资料。下课后很多学生查找资料。相互探讨,展开辩论,最后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甚至一些理论依据是教师所不知道的。

四、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要学的课题内容有中等程度的不合适时,学生兴趣最大。所以课堂提问只有问得合适,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习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就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

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其思维的质量,教会学生思维是当前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发问与质凝是一门学问,是训练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课堂艺术,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引之以思、房之以疑、导之以问、教之以法”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好课堂中的发问与质疑,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都得到提高和完善,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长征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历史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