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造秀美山川

2009-05-19孙太晏翟李越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09年9期
关键词:淤地坝黄土高原泥沙

孙太晏 翟李越

前言:在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有这样一座黄河水体纪念碑,长长的纪念碑体上1093个水罐内盛着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每隔5公里汲取的0.5立方米水样。在黄河的微缩“切片”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河一路水体色彩的变化过程:由源头的清浅渐成中部的浅黄、深黄,最后至河口的灰黄、蓝灰色。这是黄河水中不同的泥沙含量“调色”造成的水样颜色变幻,而其中颜色最为厚重的深黄水样是取自黄土高原,可以这么说,黄河是被这片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染黄”的。再造秀美山川,治理黄河泥沙,减少黄河的“黄”色底色,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终极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泥沙治理思路之演变

核心提示:建国60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减少了入黄泥沙,为确保黄河安澜,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多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黄河之患,源于泥沙,而泥沙之害,又首在粗沙。针对黄河泥沙的特点,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布局,工作重点逐步由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转向19.1万平方公里的多沙区,进而集中到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004年以来,基于几代治黄科技人员对黄河粗泥沙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化,黄委党组提出了“构筑控制黄河粗泥沙三道防线”的战略构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粒径大于0.1毫米、粗沙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每年1400吨的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范围为1.88万平方公里的研究界定工作,确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先粗后细”、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的治理新思路,为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黄河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调整了主攻方向和布局,实现了战略转变,以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突出沟道坝系建设,集中力量,集中投资,对该区所涉及的皇甫川、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水川等9条支流进行重点治理。进一步突出了治理重点,提高了治理精度,快速减少了入黄泥沙。目前,正在加紧开展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前期工作,力促工程早日上马,以最大限度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辐射、带动全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快速、持续发展。

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

建国6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分类指导的综合、规模治理;从小流域治理到大示范区、大项目区建设;从单坝建设到以流域为单元突出沟道坝系建设;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行政、法律手段并重,依法治理:从人工治理为主到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治措施日趋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

在治理方略上——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

在治理布局上——因地制宜,分区施治,形成了不同类型区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开发,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重点支流治理及大示范区、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

在措施安排上——充分发挥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独特忧势,更加注重沟道坝系建设;立足该区干旱少雨的实际,量水而行地发展植被,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利用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采取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植被的大面积恢复。

防治措施的日趋完善,有力地推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大规模、高水平、深层次方向迈进。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从单坝向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的小流域坝系迅猛发展,不仅为当地农业增产增收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随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全面实施,黄土高原淤地坝“亮点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推动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水土保持监督步入法制化轨道

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治理难。砍光一片森林,毁坏一片草地,开垦一面山坡也许只需要须臾之工,但若要恢复其原貌,控制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至少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全面做好预防工作,保护治理成果,制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是整个恢复生态工程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略,不断强化预防监督工作,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先后开展了10个地市、174个县(市、区、旗)的监督规范化建设试点,消除了执法空白县;实施了12个城市的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开展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法规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截至“十五”期末,黄河流域共制定水土保持配套法规231 5个,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构387个;先后审批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2万多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万余起,收缴水土保持防治费、补偿费4.3亿元,促使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38亿多元。2003年以来,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专项行动,先后对流域内500多个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执法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黄土高原上结硕果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地区,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由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管理五方面研究组成的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科研示范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

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院所其取得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2000多项,其中2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流域内共有水土保持科研站、所37个,科技人员2600多人,试验基地50处、266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下属的天水、西峰、绥德三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水土流失研究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拥有48年以上的系列观测资料,甚是珍贵。

近年来,在“模型黄土高原”建设、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坝系相对稳定研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分析研究、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建设“模型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再造秀美山川

建国6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500多万公顷,建成各类淤地坝9万余座。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生产果品200亿公斤,增加活立木蓄积量6200万方,直接经济效益约2000亿元;解决了1000多万人、1 500多万头牲畜饮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近年来达到每年3.5—4.5亿吨。

——先后开展了3000多条试点、重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无定河、三川河、皇甫河、定西县等“四大片”治理;建成了甘肃庄浪、宁夏隆德等“全国梯田化建设模范县”和陕西长武、甘肃泾川等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实施了40个重点支流项目区、270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994年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获得了世行的最高奖(行长杰出成就奖),并被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英国赠款项目。

——建成各类淤地坝9万余座,其中骨干坝5800座,中小型坝8.4万余座。累计拦泥210多亿吨,淤成坝地近500万亩,发展灌溉面积30多万亩,保护沟道下游川、台、坝地20多万亩。

——实施了三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面积近30万km2,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了15%~3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后记:

据地质专家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形成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也是遍布绿意森森、芳革如茵的地方。但历史的沉积让那个美好的图景仅仅成了远古的想象。可是而今,如果你站在正在恢复生机、绿意勃勃的高原上,似乎是又做了一次时空交换,那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猜你喜欢

淤地坝黄土高原泥沙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泥沙做的父亲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和经验
从投资和安全角度设计与优化淤地坝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