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岁安澜

2009-05-19任海波宋传国高戊戌裴志强祖士保杨国伟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09年9期
关键词:堤防防洪水文

任海波 宋传国 高戊戌 裴志强 祖士保 杨国伟 龙 虎

前言:在炎黄儿女的眼中,黄河这条母亲河既有孕育华夏文明的温情脉脉,又有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严寒冰霜。曾几何时,暴戾的黄河以其善淤、善决、善徒的秉性,让这片东方新大陆几经蹂躏与灭顶,演绎出几多悲怆的记忆。面对这条爱恨交加的大河,日渐熟悉其多变秉性的黄河人,励精图治,把延续千年的治河防洪带入了“岁岁安澜”的新时代。

【镜头回放】

1949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节点。9月的北京,酝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个即将迎来新生的大国已然“胎音”蓬勃、躁动“母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黄河洪水,让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

9月14日,河南花园口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1000f)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49小时,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半月之久。这是一次严重的秋汛,也是黄河归故后的首次大洪水。当时的堤防残破不堪,虽经人民治黄后3年的培修加固,堤身仍然单薄,千里堤线,隐患重重,处处皆险。曾经亲历此次抗击洪水的袁隆老人回忆,寿张枣包楼民埝决口,洪水倒灌金堤河,眼前一片汪洋。风浪拍打着堤身,水几乎与堤顶平,土一坯坯塌陷,情势十分危急。如果决口,向北直冲京津,将会打乱新中国成立的部署。后果不堪设想。-

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中国能不能经受得住这场洪水的考验,顺利迎来新生的曙光呢?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了保住黄河大堤,下游40万军民上堤日夜防守。紧要关头,加修子埝,老百姓送土,有推车的、抬筐的、用床单兜的、洗脸盆端的,各种办法都用上了。晚上马灯一眼望不到头,像一条长长的火龙。9月中旬的一天,济阳县沟阳家险工背河出了一个盆口大的管涌,洪水喷流,大堤垂危告急,济阳县黄河工人戴令德不顾个人安危,率先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洞口,延缓了洞口的扩大,争取了时间,堵住了漏洞,确保了堤防的安全。

袁隆老人还记得,离他住的地方200米处出现一漏洞,发现后人们争着拼命堵,跳进水中组成人墙,有扛梯子、拿被子堵的,有搬石头、扛草捆的,新媳妇的被子都塞了进去。在堤上40个日夜,没有人穿过鞋袜,喝的是黄河水,吃的是群众送上来的馍。厅局级干部一人一块漆布,工人一人一条麻袋,白天遮雨,晚上御寒。就这样坚持到胜利,确保了黄河大堤的安全。

时任黄委主任的王化云后来总结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经历说道:“当我们进行紧张防汛斗争的时候,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这次防汛斗争的胜利,是广大治黄职工和沿河人民,向新中国献上的第一份礼物。”

欲治国,先治水。1952年,正在谋划新中国建设蓝图的毛泽东首次离京出巡就视察了黄河,一代伟人站在开封北郊的柳园口高高的堤坝上,眺望滔滔奔流的黄河,忧心忡忡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黄河的治本之策究竟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代伟人的担忧,也是历代治黄人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为之进行思辨、探索的问题。

黄河治理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黄思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实践中,一代代科学家和黄河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治河道路,在实跋中深化对黄河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后提出“宽河园堤”、“蓄水拦沙”、“除害兴利”等一系列治河方略,引导了各个时期黄河事业的发展和跨越。

历史上,解决黄河下游防洪问题主要靠堤防。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堤防固然很重要,但是单纯依靠堤防并不能解决洪水的威胁。必须建立一个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及上中游干支流水库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综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才能确保下游防洪安全。这就是传承后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河方略。

这一方略使治黄逐步由原来的下游防洪走向全河治理,通过多种措施,上中下游联动、全河一盘棋、综合治理,使黄河这条放荡不羁的大河戴上笼套,战胜了历年洪水,实现了两岸群众千年以来的安澜梦想。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防洪策略

在黄河的治理上,一直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形象说法,洪水灾害频发、为害最烈的就是下游地区。

黄河洪水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洪水的陡涨陡落,雨季来水集中,强度大,短时间内的巨大水量进入河道,形成惊人的势能冲破下游的堤防,肆虐平原之上。

因此根据黄河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在中游干支流修建大型水库,以削减洪峰是非常必要的工程手段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黄河中下游干支流上已建成了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这些水库对削减洪峰和减轻水库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以防洪作为首要任务且对中下游防洪具有关键作用的小浪底水库工程的建成,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标志着黄河防洪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库容量巨大的水库就像黄河上的一系列的“稳压器”,让狂放不羁恣意横行的黄河多了许多温顺的情绪,这就是“上拦”。

而“下排”,则是在黄河下游,建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的“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河道排洪入海。黄河堤防是实施“下排”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军民对下游1400多公里的大堤进行了多次全面的加高培厚,让原来千疮百孔的老旧堤防换了新颜,成为抗击黄河洪水的一道坚固的防线。

“时间跑得快呀,赛过一条龙呀!咱们超过它呀,按期来完成呀!脚踏实地干呀,赶到洪水前呀!”在这些熟悉的硪歌中,1950~1957年,人民群众完成土石方14090万立方米,使原来千疮百孔的下游堤防焕然一新。堤防加固了,河道拓宽了,下游防洪形势得到初步改变,为保证伏秋大汛不决口,特别是战胜1954年、1957年、1958年的洪水奠定了基石。

1962~1965年,按照以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目标,黄河实施了第二次大修堤。共加高培厚堤段580公里,整修补残堤段1000公里,共完成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从而使下游防洪排沙能力逐步得到恢复。

1 985年大堤加高培厚工程全部完成之时,以修堤为主体的第三次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共计培修堤防长近1300公里,成为著名的“水上长城”。

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多变,水流散乱,常常形成“横河”、“斜河”等,对防洪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河势,必须进行河道整治,下游的河道整治主要是采取修筑控导工程与险工相结合的方法,控导主溜,稳定河势。通过河道的整治,改善了河道的平面和横断面形态,让黄河能够在河道的束缚之下安然通行的前提下,还达到了有利于引黄灌溉和滩区群众生产的目的。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艾

山以上宽河段按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艾山一下窄河道防洪标准仅为11000立方米每秒,艾山段好像一处瓶颈卡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上游宽河段能够顺利地通过的大洪水,到了这里,就要受到阻碍,狭窄的出口让水位壅高,直接威胁到大堤的安全。因此,当遇到特大洪水,超过大堤防御标准时,为了确保堤防安全,保护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按牺牲局部、保护大局的原则,就要利用沿河两岸的低洼地带进行分洪。为此,在黄河下游先后建立了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及齐河、垦利展宽区等滞洪区。这一对于黄河洪水控制的应急措施就是“两岸分滞”。

标准化堤防: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水上长城

当这条大河横越时空,流入新的千年时,新的治黄理念逐渐凸显、明晰、成型。“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成为未来黄河的治理开发新的目标。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对如何确保“堤防不决口”给予了有力的回答。规划要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选定放淤固堤作为黄河下游堤防加固的主要措施,对于实施放淤固堤难度大的堤段,采用截渗墙加固。对于达不到规划标准的堤防要加高帮宽,堤顶路面硬化。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险工进行改建加固。

于是,为解除新形势下的洪水威胁,彻底扭转黄河下游防洪的不利形势。修建标准化堤防的战斗打响了。黄河标准化堤防,通俗地说,就是在临河种植防浪林带,防止风浪淘刷大堤:帮宽大堤,堤顶修筑沥青路面,种植行道林,保障极端天气下抢险料物运送畅通无阻,背河抽吸黄河泥沙淤宽80~100米,防止堤防渗水、管涌等险情;淤背区上种植生态林、背河堤脚种植护堤林,防风固沙。通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实现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集坚固的“水上长城”,畅通的防洪抢险通道,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于一体,形成标准化的堤防体系,确保下游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大堤不决口。

2002年1 1月,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率先在山东济南历城段开工。随后,河南与山东其他河段按计划相继展开。

经过参建各方的艰苦奋战,2005年汛前,黄河南岸287千米的黄河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1亿多立方米的土方、60多万立方米的石方,征地3万多亩,拆迁房屋80多万平方米。如今,黄河下游二期标准化堤防正在强力推进。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山东河段包括南岸东明下界至梁山,北岸聊城至南展堤上首,堤防长度194千米。河南河段包括北岸的武陟沁河口至台前张庄,堤防长度1 52千米。整个二期工程总投资达40亿元,将于201 0年全面竣工。基础坚实、体魄健壮、生态靓丽、底蕴丰厚的黄河防洪工程已初步形成。

而今从空中俯瞰黄河,金黄色的河道两岸是夹堤展开的两条绿色长廊——黄河标准化堤防宛如一道延伸的风景线,平顺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备方石:徜徉于黄河标准化堤防,但见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弯曲的柏油路沿河逶迤而来,在波浪翻滚的黄河岸边,犹如一条“绿色长城”,蔚为壮观。

水文“侦察兵”:科学治黄的“耳目”

“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长期被作为黄河下游洪水设防标准,延用近半个世纪。而这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于测报黄河的水文人来说却是一个沉甸甸的生死数字。

1958年汛期,黄河中游地区连降暴雨,河水猛涨。1 7日凌晨,洪水袭向花园口。洪浪激越,水天相连,河面漂满树木杂草、桌椅家具,整垛的麦秸也顺流而下,在黄河上闯荡过几十年的老水文人也从未见过这种险情。经验丰富的老艄工驾船驶入河心抢测主流,其余木船紧随其后分测边流。主流浪高3米多,测船一次次被洪流冲向下游,脱离断面三四公里。水文职工一次次拼尽全力人工拉纤将船拖回断面。

17日上午,他们艰难地测到11 500立方米每秒的第1份流量,下午又测到1 6200立方米每秒的第2份流量。洪水还在上涨,水情愈加严峻。测流中一条术船因大锚淤入河床过深,被困在河中无法返航,费尽周折直到深夜才起锚靠岸。遇险木船刚靠岸,上游的京广铁路桥被洪流冲垮,巨型钢梁随水而下。

17日深夜23时45分,峰顶流量出现,花园口水文站密切监视洪水变化,30分钟报一次水情,观测到最高水位94.42米,依此推算出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这组数据已载入治黄史册,成为治黄历史中一串耀眼的数字。

而这些仅是半个多世纪中的一页。60年来,不论是困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不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新世纪,黄河水文人从来没有中断过水文监测,水文人用忠诚和毅力积累了数以亿万计的水文数据,为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当黄河奔腾进入21世纪的时间海洋时,这条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开始了最复杂、最精彩的变幻。史无前例的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富于探索精神的利用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一系列宏大的治黄实践渐次拉开序幕,也促使黄河水文跨越式向前发展,传统的水文正在悄然向现代水文迈进,完成了从“哨兵”到“侦察兵”的角色嬗变。

2001年,黄河水文开始了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迈进的步伐——在全河开展水文测报水平升级活动。

2002年6月,我国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建成并启用,初步实现了数字水文的新理念。

泥沙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研制成功振动式测沙仪,实现了含沙量在线监测和记录:在线泥沙湿法粒度分析仪(OPUS)对黄河泥沙应用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实现了含沙量和粒度的同步在线测试。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引进,解决了泥沙颗粒分析时间长、测定粒径范围窄、特细颗粒精度较差等问题。

集打冰和信号自动采集、传输、成果集成为一体的冰期测流系统实现了流速测验由一维至三维的升级改造。远程遥控自动化水文缆道控制系统、大跨度水文测验系统是水文测验技术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测验的自动化水平。

水文测报水平升级激活了水文职工的创新热情,水文服务的范围也由原来单一的防汛转向为防汛抗旱、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水环境保护及民生水利等全方位综合服务,越来越多地融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2000年3月,黄委会主任李国英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深有感触地描述水文:“水文,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行业。没有它,防汛抢险就失去了耳目:没有它,水资源开发利用就会心中无数:没有它,再权威的水利专家也不知道该把水库修成什么样的规模……我了解水文人,这是一个让我无法不敬佩的群体。是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抢

测洪峰;是他们,在与亲人隔绝后,为了省电和及时报汛,竟不忍心用手机报一声平安;是他们,在远离都市、村庄甚或是远离人群和亲人的水文站,长年累月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

是的,正是这些可敬的水文人,用忠诚和毅力积累了数以亿万计的水文数据,为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黄河综合治理开发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治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这些赤诚的黄河水文人记录下的闪光数据。

化害为利:黄河水润泽豫鲁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脚步并未停留在遏制水害的分水岭,几乎与共和国诞生同步,黄河续写造福中华的大幕也同时揭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让沿黄百姓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母亲河的恩泽。

20世纪70~90年代,河南、山东饱尝黄河断流之苦。而今,经过科学管理与调度,黄河实现连续10年不断流,地处下游的豫鲁两省人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人们引黄灌溉,放淤改土,除涝治碱,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在黄河下游的农业大省——河南,2008年冬2009年春,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旱情。5000多万亩小麦受旱,直接威胁着国家粮仓的安全。

在小麦急需灌溉的关键时刻,黄委在黄河来水偏枯的情况下仍做出重要决定,联合系统调度中下游水库,先后四次调增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由2月初的550立方米每秒增至2月16日20时的1000立方米每秒。该最大流量不仅为多年同期均值的3倍以上,更为历史罕见。专家说,此举为黄河防总举全河水资源之力支援流域省(区)抗旱浇麦。

据统计,河南省仅2月初至18日就累计引水3.42亿立方米,引黄抗旱浇灌面积达885万亩(含滩区110万亩),为30年来同期最高,使引黄灌区严重干旱麦田“饱饮”黄河水,为2009年河南省夏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0年间,从放淤改土、引黄灌溉,到城乡供水、生态补源,河南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带给河南沿黄地区的实惠越来越多,黄河水资源已成为河南沿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说。

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治河思想指导下,1952年河南省兴建的人民胜利渠拉开了黄河造福下游两岸的序幕。在此后的1 0年间,河南引黄灌溉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建成了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新乡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四处大型引黄灌溉放淤工程和濮阳渠村引黄灌区。这一时期引黄灌区的范围西起卫河,东至豫鲁省界,南抵沙河,北达安阳,包括当时新乡、开封、许昌、郑州四个专区(市)的42个县。“黄河百害、唯宫一套”的历史在中原大地改写。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引黄灌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黄河下游第三次大复堤,完成了部分险闸、虹吸和提灌站的改扩建。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用,下游灌溉保证率由以前的32%提高到75%。目前,河南全省已建有引黄设施41处,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6处,设计灌溉面积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补源面积893万亩。

在城市和工业供水方面,1958年,开封首开此举,随后,郑州、新乡、濮阳等沿黄缺水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引黄工作。郑州铝厂、中原油田、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也从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中受惠至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彻底告别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水患的同时,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1 500亿立方米黄河水泽润中原,是河南人民治黄成就的又一重大标志。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黄河下游的大省——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省十年九旱,一般年份缺水98亿立方米,干旱年份缺水175亿立方米。山东主要的客水资源就是黄河来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黄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黄河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1950年8月31日,一个注定载入人民治黄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山东省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綦家嘴引黄工程竣工放水。它的成功兴建,拉开了山东引黄供水事业的序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山东已建成引黄水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24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0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80万亩。

昔日的一座座险工,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引黄灌溉的控制节点,导引着黄河水流向干涸的田野和缺水的盐碱滩。山东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引黄供水范围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4%,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2%,养活着全省57%的人口。迄今,全省累计引黄河水2716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受旱面积最大的1989年,引黄河水达123亿立方米,大旱之年夺取了丰收。

有了黄河之水,保证了山东沿黄636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濒临渤海的滨州、东营两市和德州北部地区的300多万人民告别了世世代代喝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有了黄河之水,山东沿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为强农惠农提供了有力支撑。20世纪60~80年代,山东人民大规模地开展了放淤改土、稻改,使沿黄235万亩涝洼地、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米粮仓”。山东粮棉产量迅猛增长,不仅彻底打破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并且跃居全国第二产粮大省。调查显示,山东引黄灌区与非灌区亩产相差65千克左右,山东引黄灌区2008年种植小麦3580万亩,据此测算,仅种植小麦年增产就达23.3亿千克,按多年平均市场价格计算,农民年增收30多亿元。有水利专家称:“一个大灌区就是一个大粮仓,其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优,是其他农田不可比拟的,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有了黄河之水,一座座工厂仿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涌现出了众多名企、强企,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为山东跃居全国经济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料显示,黄河水对工业项目GDP的影响程度为211立方米每元,据此测算,黄河水资源年均对山东沿黄工业GDP影响量达1200亿元左右。

有了黄河之水,山东沿黄各地的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扩展。聊城“江北水城”享誉全国、滨州“四环五海”魅力初绽、东营“黄河水城”声名渐起、济南“引黄保泉”成效显著……借黄河扬名,以生态亮相。沿黄各地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一批批大项目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经济层次实现了质的跨越。

矗立在鲁西北大地上的位山引黄闸,近年来频频在新闻媒体亮相。与之名声相齐的,还有位于博兴县的打渔张引黄闸。因为从这里引出的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河北、天津、青岛等地。1981年以来,山东黄河多次实施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远距离调水。1 981~2008年,累计跨流域向天津、河北、青岛送水110亿立方米,为天津、青岛及沿途城乡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及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岛市区日供水近60万立方米,其中,一半左右是黄河水。青岛市公用事业局供水管理处处长、城市节水办主任张国辉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黄河水,青岛市民还会像30年前一样,提着桶排队接水。”

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扩大了白洋淀的水域面积,使其水位上升了1 12米左右,基本摆脱了干淀的威胁,令这颗“华北明珠”重放异彩,保证了北京奥运用水安全。

后记:

“黄河宁,天下平”。回首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河,黄河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安危总是和社稷安危、天下治乱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因此黄河安澜也成为若干朝代期盼太平胜景的潜台词,但是在漫长的与黄河的人水博弈中,“黄河宁”已经成了不可触及的梦想。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实施科学的治黄方略,让黄河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为沿黄区域的发展竖起了铜墙铁壁般的屏障,“天下平”的愿景正在化为现实。遥想治水历史尽头那端的大禹,恐怕也会心悦诚服,为黄河人的成就击节赞叹吧。

猜你喜欢

堤防防洪水文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