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漫长

2009-05-18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杨华入学率村子

陈富祥

这是一段小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小山村,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村子,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山村里的所有孩子,讲的是他们上学的事。或许你听过这样的事情,或许你就是从这样的山村中走出来。数十年来,村子里孩子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们上学的历程无不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背影……

6月5日,星期五,下午5点。临潭县羊永乡中心学校。

放学铃一响,杨华抱着课本回到了宿舍,上了一天的课,他显得有点疲累,便躺在床上小憩。舍友们陆续回来,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杨华今年13岁,是六年级的学生,从五年级开始,他就在学校寄宿。宿舍里住了8个人,其他7个同学都是来自离学校较远的几个村子。

每周星期五,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大多选择回家,星期天下午返回到学校,顺便从家里带些生活用品。

从学校到杨华家里,大概有七八里路,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杨华并不是学校里寄宿生中离家最远的学生。但是,因为他们村子特殊的地理位置,村里孩子上学一度成了一个“难解的题”,也成了整个村子难以言说的隐痛。

1983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83.0%,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64.3%

杨华所在的村子叫莫多儿村,坐落在半山上,村里有二十来户人家。村子里没有学校,离村子最近的小学(拉布小学)也隔着一座大山,小学生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

为了照顾路途远的学生,拉布小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便实行了早8晚4的作息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多儿村里上学的孩子只有四五个,家长也不重视,大多数孩子十岁左右才上一年级,一般读到四年级便辍学回家了,后来村子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村子里上学的孩子只剩下了一个,两年之后,这个孩子也辍学回家了。从此,村子里就没有上学的孩子了,无人上学的现状持续了六七年。

后来,村子里陆陆续续有一两个孩子上学,但都无法坚持到小学毕业。因为离村子最近的那所小学是一所四年制学校,升到五年级时,要到乡中心学校去上学,离村子更远。

1993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5.76%,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85.00%

以前,乡中心学校里没有大灶,如果要寄宿的话,需要自己做饭。升到五年级时,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生活还无法完全自理,所以,村里孩子升入五年级后只能走读。学校虽然规定离家远的学生可以不用上早操,但需要在7点之前到校,跟上早自习课。要赶上这个时间,就得凌晨4点左右起床,家长则要起得更早一些为孩子做早饭。因为,孩子中午不能回家吃饭。

吃完早饭,5点左右从家里出发,才能赶上早自习课。如果遇到雪天或大雨天,便不能上学了。因为从村里到学校,有一半的路是山路,而且是羊肠小道,行走极不安全。

冬天,早上走到学校时,天还不亮,下午放学回到家,天就黑了,用一个成语“披星戴月”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一天走二三十里路,风里来雨里去地坚持四年,才能读完初中,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极其艰苦的事,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很难想象这种艰难滋味。

走读学生的午餐是没有保证的,只能吃些干馍馍,学校里没有锅炉,就连开水都没有,他们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对身体的影响,可想而知有多大。

在农忙时节,即使再累,家长也得半夜起床给孩子做饭。如果有一天起晚了,来不及做饭,那么,这一天孩子就得饿肚子。要是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这个孩子就非辍学不可。另外,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辍学原因——村子里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走读学生,如果村里仅有一个学生走读,那他十有八九也会辍学,因为,每天上学都是走夜路,没有伴一个人是很难坚持四年的。

在一费制实施之前的数年间,学费逐年提高,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一些家长就不支持孩子上学。在20世纪末的十几年间,莫多儿村除了随父母在外上学的1名学生外,能坚持到初中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上学难和辍学似乎成了村里孩子面前两道难以逾越的坎。

1999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8.38%,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94.83%

进入新世纪后,莫多儿村孩子无人上学的状况有了改变。2005年,临潭县顺利实现了“两基”达标。从那一年起,莫多儿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空前提高。

2006年春季学期,全省87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01万名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了免杂费、23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中央免费教科书,53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杨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华是一位幸运的学生,他上四年级那年,乡中心学校成了寄宿制学校,2007年他升到五年级,顺利地寄宿在了学校。从那时起,乡中心学校结束了莫多儿村学生时常“断线”的局面。

那年,在开学报名后,他从学校领到了免费的床单、被套、洗脸盆,甚至牙刷缸和毛巾,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学校里有了大灶,他再也不用为不会做饭而发愁了,宿舍里连水、电和冬天生火用的煤都是学校免费提供的。

在学校寄宿的这两年里,杨华除了自己的零花钱之外,连吃饭都没有花过家里的一分钱。

学校教务主任魏颜杰说,2007年学校办起了大灶,大灶上的所有灶具都是学校出资购买的,然后承包给私人,也不向承包人收取任何房屋和灶具的租金,这样,承包人就保证以学校规定的价格卖给学生饭菜,避免了因为饭菜贵、学生的花销大导致学生辍学。

魏颜杰还说,现在,国家每年给学生1200元的生活补助,一年中学生在校时间九个月多,除去周末和节假日,学生每日有近6.5元钱的补助,按早餐1元,午、晚餐各2.0~3.0元算,补助的钱基本够用了,学生不用向家里要生活费,一些饭量小的女生还花不完每月发的饭票。

现在,莫多儿村里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入学了。有人开玩笑地说,孩子不上学呆在家里,反倒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因为小孩子在家里还得要人来管,把孩子送到学校比家里更安全。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家长送子女入学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莫多儿村孩子上学难、辍学多的历史终于结束了。如今,大山上多了一道风景:每天早晨,从莫多儿村到村小去的山路上,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唱着山歌去上学。

多少年来,人们每天早晨看到的只是成群的牛羊在山路上行走,后面跟着的是一个个辍了学或者连一天学校门都没有走进过的孩子,如今,这一切都变了。

2007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8.94%,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97.59%

前些年来教育界有一个口号,叫“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虽然是一个口号,但是,它所倡导的理念正在一步步实现。莫多儿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小得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教育要普及,要使生长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到教育,像莫多儿村这样的小村庄或者哪怕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里,孩子上学的越多,说明教育越普及、越公平。

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像莫多儿村这样的小村庄,学生上学难、上学后留得住难、家长供孩子难的现象在贫困的边远山区并不是特例。如今,这种状况正在转变,让孩子上得起学、进得来又留得住而且学得好的理想正在实现。

而这一切,并不是用口号和理想就可以实现的,从“一费制”到“两免一补”,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甚至像文中提到的连吃饭都不用花钱),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文中学生属未成年人,故用化名。有关入学率数据引自《甘肃教育年鉴》)

猜你喜欢

杨华入学率村子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poxy-amine: Cross-linker type and degree of conversion effects
Generation of m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by designing circular photonic crystal fiber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望娘滩
杨华
总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