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颖拼死为了什么

2009-05-14

杂文选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起诉书证券市场太平洋

王 安

于颖远远地看着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大门。7月14日上午,大门里正在审理她的案子。开庭前很久,于颖就来到了法院,她还办理了旁听手续,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聊了几句。但临到开庭,于颖还是走出了大门。她不愿再看到被告们的眼睛,不愿面对被告们的家属,那一大帮人呢。

事后于颖得知,整个庭审四十多分钟,检察官念了起诉书,被告律师进行了辩护,法官问了几句,然后休庭。择日宣判。没有争论,无须庭辩,这件以“非法拘禁”公诉的刑事案件,比邻里闹矛盾的民事纠纷还简单,原告认罪,法官清爽,几句话就结了,散了散了。但对于颖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2008年7月9日晚9时,《证券市场周刊》主编于颖离开单位开车回家,在北京市北五环路上,于颖的车被另一辆跟踪而来的别克商务车截停,车上下来几名男子,强行把于颖拽到别克车上。此时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期。

开车的司机叫张向辉,是这次行动的主要执行者。张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于答:“是太平洋证券的事吧。”张说:“算你说对了。我们是T总派来的,他在澳大利亚回不来,我们是他派来灭你的。”惹恼T总们的是《证券市场周刊》刊登的《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等三篇文章,断人家的财路了。

在车上,男人们几次用塑料袋把于颖的头套住并勒紧,待于颖要晕过去了再松开,如此反复。像电影里一样。和电影里不一样的是,男人们没戴头套。事后于颖想,他们不怕我日后认出来?一定是要杀我啦!更让于颖恐惧的是,男人逼她在当期《证券市场周刊》上刊登更正启事,“我告诉你,我现在就可以办了你,让你的孩子得艾滋病,车上就有带病毒的针。”五个小时后,于颖被放在了北四环主路上。

7月17日,有人把香港《明报》关于于颖被袭的报道转贴到网上,并把这事描述为“黑吃黑”,说于颖敲诈不成反被袭。甚至,是否有袭击这件事都是个问题,凶手找到了吗?你有伤痕吗?是自己瞎编的吧?搁过去的老话儿,“死做无名鬼”。

于颖没说话,她没力气辩白,到年底前的五个多月里是她的煎熬。于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整夜难眠,一遍遍写这件事的经过,但又怕回忆那些男人的眼睛。靠药物入睡,常常却又惊醒。她时常在后半夜给朋友打电话聊天,缓解情绪。于颖想到了死,“我死,也要让大家知道太平洋证券上市是怎么回事儿”。

别看于颖往日里风风火火,到了这会儿也很可怜:一个主编触动了利益集团,一个女人掉进了男人的暴力,她如何反抗?民工为自己讨工钱,还能以跳楼相威胁,于颖的弱势甚于民工。

好在社会还是有理想的声音。《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一文被《南方周末》评为“致敬2008:中国传媒年度经济报道”,并被《腾讯网》评为“首届影响中国年度华语传媒盛典之年度财经报道”。但理想有用吗?记者们的拼死是为了什么?

2008年底,警方终于在东北乡下控制了几个嫌犯打手,之后又将嫌犯刘唐宁、张向辉从海外缉获归案。

似乎有了出头之日。检察院的起诉书称,“经依法审查,现查明: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间,受害人于颖因在《证券市场周刊》上刊登相关文章引起被告人刘唐宁等人不满……”嗯?这似乎一开头就是个葫芦案。

事实上,于颖本人并没有在《证券市场周刊》上刊登文章,她与刘唐宁等人素不相识,没有个人恩怨;从明面上看,刘唐宁等人与太平洋证券上市也没有利害关系;在起诉书里,甚至没有“太平洋证券”的字眼儿。完全不搭界呀,却何以出来这么个劫案?小孩儿打架嘛。

在于颖案开庭后,倒是有媒体问:“劫案背后有没有股票的违规上市?”接下来要问的是:太平洋证券上市,谁是受益者?谁是劫案的主谋?

网上有人判断,此案被告们将被判缓刑。哪天刘唐宁们就出来了,于颖的煎熬又将继续。所以,于颖不敢进法庭看这些男人的眼睛。早知今日,当初于颖还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吗?于颖想到了移民。报道中对立的双方,都想离开祖国。这时于颖才觉得,钱是个问题。

猜你喜欢

起诉书证券市场太平洋
个人投资者特征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环太平洋》第二部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开幕
公诉词能否变更起诉书所指控内容辨析
检务公开背景下的起诉书规范化研究
“两简”案件起诉书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数据看股市
震出来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