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那段“灵魂最轻”的日子

2009-05-11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震区橄榄大头

在绵阳市黄土镇安置点派发的临时志愿者牌号,橄榄是“1号”;他所带领的团队,是山东最早开拔到汶川的民间救援队之一。

一年后,《祝你幸福·午后》的记者找到他,记录下那段为了忘却的纪念。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惊愕之后,中华大地,民间力量开始行动。

史无前例地,一个叫做“志愿者”的词开启了“中国志愿者元年”的年号。

在那片被泪水和悲痛浸染的土地上,一个个陌生却热血的人在驱赶着绝望。据统计,震后一周,志愿者就已达到106万,90%来自川外。

一年了。有些东西应该被记录。有些东西不能被我们忘却。

在网上搜索有关济南民间志愿者的帖子时,“橄榄”的名字跃入眼帘。

【橄榄·大头·拓步】

见到橄榄,是在他的户外用品小店。彼时,他刚穿越完中越国境线归来,裹一身缝满口袋的登山装,背一人高的行李包,黝黑精瘦。

见老板安全返回,店员们围上去,兴奋地叽叽喳喳。

橄榄呵呵笑着不说话,满脸毫不在乎的神情,仿佛他去那里,只是游山逛水了一番。死党大头吐了个烟圈,默契地拍拍他的肩膀:“瘦了很多嘛,哥们儿!”

16岁就开始扒火车逃票从济南“逛”到四川的橄榄(尽管那时火车票5毛钱一站,可卖报纸卖冰棍的钱远远支撑不了他的路费),俨然一副户外“老驴”做派。他利索地放下行李,点了一支烟。

这次穿越的事,当然不能让媳妇儿知道,“顶多只能说我去越南旅游了,要不,媳妇儿以后不让我出门了。”

那去年震后10天就飞到震区,媳妇儿能不担心吗?

“哄她呗。”一旁的大头接过话茬。

话音刚落,进来几个人看望橄榄,一溜儿敏捷的男士。他们都曾是“拓步”户外俱乐部的成员。俱乐部是橄榄弄起来的,暴走,探险,攀岩,不亦乐乎。后来俱乐部解散,友谊却维持了下来。

橄榄5月18日召集志愿者奔赴震区救援时,就是原俱乐部中的4人紧随其后。

【紧急出发,一定是出了不得的大事】

2008年5月14日,夜,11点。

橄榄狠狠地抽了口烟,是他最喜欢的牌子,可依然抵挡不住频频袭来的倦意。“睡袋缺货”、“帐篷缺货”、“橡胶手套缺货” ……连续两天,差点打爆的电话震得他产生了幻听。

仓库储存远远不够,需要重新调运,橄榄和仅有的几个店员,除了要为政府机构和卫生系统的赴川人员筹集装备,还要张罗着将济南“驴友”们捐赠的物资发往震区。

“绝对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虽然一直没时间看新闻,但这位有着22年户外经验的“老驴”凭直觉意识到了灾情的严重性。

发布召集援川志愿者的帖子时,他特意加了一句话:“此次救灾存在比较大的危险性,志愿者需征求家人同意并取得单位支持后报名。”

大头当时正沿夏特古道出山。11天的穿越苦旅,基本一路都是沙漠,手机全无信号。路上,听人提及地震的事,大头将手机重启了一遍又一遍。长途车奔出山区40多公里,手机信号才有了一格,还没等发出短信,涌进的未接来电就有上百个,是橄榄打的。

援川?好!顾不上歇息,大头立刻赶往乌鲁木齐飞到西安,从西安转机奔赴成都,与橄榄、吕虎、小毕汇合。

【在绵阳,干了一辈子的活儿】

他们是2008年5月22日赶到成都的。

出成都机场已是夜间,饱受余震惊吓的市区灯火通明。广场上、绿地上,各色帐篷一个挨一个。

“橄榄们”带着济南“驴友”捐赠的大批物资,当晚就去了一早联络好的抗震志愿者爱心通道。那里,集结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没人号召,所有人都在自发搬运物资。

眼看野外救援技能派不上用场,第二天做了一上午“搬运工”的橄榄有些着急。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在哪儿?绵阳和北川?OK!走!

在志愿者管理处刚登记完,一辆鲁字号的皮卡擦肩而过。可是,车怎么又倒了回来?

这是一车84消毒液,价值两万元,是山东苍山的小刘夫妇自发购买又连夜开车送来的。可是,临时征用的药品仓库里却没人卸车。那里,只有两个管理者,且已疲惫不堪。帮忙卸完已是晚上9点。但,门口等待卸货的车辆排起了长龙。蚊香、花露水、急救包……全是前线最急缺的。没时间吃饭了,更别说休息。夜间的绵阳异常清凉,这些光着膀子的汉子们身上,汗水成溜儿往下淌。

两天两夜,两百多吨。

让橄榄们感动的是,后期的搬运工作,有其他志愿者协助。年龄最小的,是绵阳市的初中生,15岁。

休息时,大家都不愿说话,闷头喝一口矿泉水,嚼一口方便面,这是抵达绵阳后唯一的“食谱”。

“橄榄把这辈子的活儿都干了。”说起当时的场景,大头哈哈大笑,“他会让他儿子三岁的时候就给他做饭,这么懒的人……”

这么“懒”的人,却是他们在黄土镇时的精神支柱。

【只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

当时的黄土镇安置点,主要负责北川移民。橄榄接到志愿者管理处的任务去那里时,移民已有2000多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多。负责人却只有4个,因为活儿太多,这4个人累得站都站不住了。

扯上在济南遥墙机场“捡”到的淄博退伍军人“老陈”,拽上在药品仓库“拾”到的3位菏泽农民,去黄土镇前,橄榄临时组建了一支10人的山东志愿者小分队。

好在,陆续赶往那里的,有十几个志愿者团队,200多人;好在,临沂莒县的10位农民兄弟开着三轮车在那里已经工作了很多天,以一天18~20个小时的劳动强度、累病4人的代价,搭建好了一半多的帐篷;好在,救助站安扎在一片河滩地上,推土机清理完,扎好帐篷,往地上铺一块蛇皮袋子,雨季来临前暂时还能对付……

最初,什么都得做:挖厕所、修学校、铺地面、做饭、分饭、安喇叭、铺电线、修水管子、搬运物资、哄小孩玩……很多当地人白天出去寻亲,帐篷里一个人都没有。

有团队组织经验的橄榄意识到,单靠4位负责人管好2000多人的吃喝拉撒,是不可能的。他建议将志愿者统一组织调配,每个人配发一个志愿者牌号,“我的是1号。” 一年之后再说起来,橄榄有些小自豪。

“当时排队时我要维持秩序。一面让移民们排好队,告诉他们后面还有吃的;一面又让盛饭的人少盛。等送饭的人一走,人群哗啦散去,后面还有一溜儿排队的,捧着方便面,就那么站着,半个小时都没散开。他们不哭也不闹,就那么站着,就那么站着。”橄榄吐了口烟,重复了一句,眼神有些飘忽。第一次分饭回来,橄榄躲在帐篷里半天没出去。

最让吕虎心酸的,是一个7岁男孩拽着他的衣袖说:“叔叔,我真不想喝水,真不想吃方便面了。”或许是想到自己一岁多的儿子了吧,吕虎那时唯一的举动,只是紧紧地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收养娇娇,因为妻子也是孤儿】

吕虎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心愿——收养一个震区孤儿。这也是临来时妻子特别叮嘱的,因为,他的妻子也是孤儿。

女孩叫娇娇,9岁。是吕虎帮忙分饭时,隐约听排队的人们议论时得知的消息。聊起这事儿的人们还说,娇娇的家,陕西岐山县,震得很厉害,她的母亲,一个农村妇女带她和十几个月大的小弟弟过活,“她爹到现在都还没找到,真可怜!”

挨个帐篷询问,吕虎总算找到了娇娇的大姨,留了钱和电话。刚回到营地,娇娇的姑父就打来电话,犹豫着解释,因为亲戚们家里都有伤病员,所以没法照顾孩子。“可否考虑收留娇娇?”姑父说完,却又慌张着收回了自己的话。或许是震时的创伤还没有弥合吧,他们保留着淳朴的警惕。

直到吕虎离开了震区,娇娇的家人还在“商议”。

6月9日,吕虎第二次赶到震区。考虑到自身的生活状况,娇娇的家人终于同意让吕虎照顾孩子一阵。

那时,正值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绵阳市里第二天下午4点前就要撤出全部市民。一架架飞机在不到300米的低空盘旋,大坝的轰鸣就在耳边。

黄土镇救助站已不同于一周前,所有设备都很齐全,甚至还有一间小小的电影院,有的移民已经开始炖排骨了。

去安县派出所办理暂时领养娇娇的手续时,身份证、户口本、工作证明、结婚证……所有能证实身份的证件吕虎铺了一桌子。安县的民警帮他收起,说:“我们相信你。”

搭建完临时小学,看着孩子们开心地收拾桌椅,快乐地游戏,“那种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但愿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能够减轻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并淡忘那梦魇般的地震带来的恐惧。”橄榄在归来后的帖子中写道。

因为店里急需向震区提供物资,“橄榄们”离开了黄土镇。临走,他们留下了所有的东西,帐篷、睡袋、食物……

橄榄和吕虎从成都返回了济南。大头多呆了一个星期,他打算去四姑娘山帮一个“驴友”盖房子。老陈则去了都江堰,那里有他牵挂的需要做心理辅导的孩子们。

【懂事的娇娇回去了】

为了让“新闺女”住得舒服,吕虎花了将近一万块钱,置办了一整套“娇娇专用”的物品,还特意去贵和买了几身漂亮的衣服给她。

学校是家附近的济南师范路附小,校方把一切费用都免了。

最初,娇娇从饮食到朋友,都陌生。吕虎的妻子很清楚寄人篱下的感受,所以能够慢慢地让娇娇放松。没过几天,连最难缠的小儿子,都抱住“娇娇姐姐”不肯撒手。

娇娇的姑父在一周后的凌晨4点抵达济南,娇娇正在里屋睡觉。姑父低声慨叹:“地震那天,她爸在北川县城刷墙。两点多,正是工作的时候。这么久都没找到,可能是没了吧。”话刚落音,吕虎听见里屋的动静不对。推门,满脸泪痕的娇娇正坐在床沿上,低声抽泣。他的心,也碎了。

“俺闺女最懂事了。”吕虎有些自豪。仅仅两天,娇娇就不让吕虎开车接送上学了,“多费事。给我一块钱我自己能坐车回去。”

等大姨告诉娇娇,家里人已经搬到板房去住的时候,娇娇就开始整天想家,说话都心不在焉了。“我很害怕,唯恐孩子以为自己家人不要她了。”虽然很想让娇娇继续住下去,但看到娇娇见到姑父接她时满脸的喜悦,吕虎还是狠了狠心,把娇娇送了回去。

现在,他们经常通电话,吕虎想今年过年的时候带着儿子去四川看他的“娇娇姐姐”。

只是,娇娇的个头还停留在从济南多长出来的3厘米那儿。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过。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橄榄和他的朋友们依旧过着与从前一样的寻常生活。他们没有高呼任何关于生命的口号,也没有刻意探寻什么人生的意义。这些拼凑起来的记忆,这个或许平淡的故事,他们都快把它忘了。他们去四川,只是想去帮帮自己的兄弟;他们回来,也没有任何嘉奖任何回报。但这些纯粹民间的志愿者们,都收获了一个相同的感受——在汶川的那段时光,是他们“灵魂最轻”的日子。

“幸福义工团”广大团友,同样也对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进行了回顾,详情点击:http://www.znxf.com。

编辑 赵萍

猜你喜欢

震区橄榄大头
流浪卫星
待得微甘回齿颊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接连地震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