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炉吉金·苏州博物馆“宣德炉”特展

2009-05-11

上海工艺美术 2009年1期
关键词:宣德

张 欣

“宣德炉”亦称“宣炉”,据传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初,暹罗国贡来数万斤“风磨铜”,宣宗乃思郊坛、太庙以及内廷所陈之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乖远古制,即令工部及礼部研拟利用贡铜铸制鼎彝之事,制为祭祀用器,而传世以炉为多,因以得名。

2009年1月12日至2月15日,《宣炉吉金——馆藏“宣德炉”迎春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地下临展厅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苏州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宣德炉”藏品73件,均为该馆馆藏明清“宣德炉”之珍品。

据《宣炉汇释》,宣炉冶炼精巧,最佳为十二炼,最低也需六炼,反复炼是为了排除液态铜的夹杂物,炼的次数越多,铜便越精。普通的铜经四炼即大大提高了抗蚀能力,如冶炼十二次,每斤只得四两。“干将”、“奠邪”这等名剑也就是六炼而已。所以乍掂宣炉,手中总觉一沉,颇具沉重感。

宣德炉之所以能成为后来人们热衷于收藏和玩赏的精品及民间竞相仿制的对象,缘于它最引人注目的皮色。冒襄《宣德歌注》云:“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还有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而赵汝珍在《古玩指南·宣炉概述》中所列举的各种皮色,可谓最为详尽。但不管是什么颜色,都有一个共同点:由于在冶炼中适度地掺入了水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色泽。水银的熔点低于铜,在铸铜过程中挥发而蒙于铜的表面,所以其色黯然,奇光在内,望之如一尤物,好像能掐捏一般。

“宣炉”的形制亦极为雅致,多仿造北宋时《宣和博古图录》(公元1123年)与《考古图》(公元1092年)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以及内库所藏宋代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瓷器款式之典雅者。宣炉造型在参照古代铜器和瓷器的同时,又创造出极其独特的风格,形式丰富多样,细节上也充分注意,对宣炉的口、耳、边、足等局部均精心雕作,仅炉耳就有狮首、羊首、螭龙、冲天、朝板、竹节、双鱼等五十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种,可谓洋洋大观矣。

“宣炉”铭款字体笔划自然流畅,字迹清秀,其位置大多铸在炉底的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敞而特予讳省的,而六字楷书款的“製”字中,下面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在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点,众多炉中亦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内”、“内府”等款。

“宣炉”铸造方法为“失蜡法”,系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制作过程中,首先由工匠依照“宣炉”的图形,用石灰、细沙及泥土拌水混合后制成“内范”,再用蜂蜡制成“蜡模”,舂碎和筛选绝细的泥粉与碳末和水成稀泥后,用笔渐次涂抹在蜡模上制成“外范”,并在底部留有小口,即“浇口”。其次用火烘烤加热,使油蜡渐渐融化,并从底部口中流出后,将铜锌等合金原料熔化后从浇口注入原蜡模的空间,俟其冷却,敲开外范,凿出内范,即成所铸器物。这种先进的“失蜡法”使器型典雅大方,浑然一体,从外表细察不见“范线”痕迹。

宣宗在宣德三年至四年之间,勒令分三批铸制一万八千左右的“宣德炉”,先是分配到皇宫内廷的所在,即大部分存放在大明皇宫内,后分赐给郊坛、大学、文庙、大成殿、功臣庙、五岳祠及各土地神祠等,较远的分赐给各地释、道二教的寺庙及宫观。又因这批宣炉皆为绝世真品,所以自宣德炉成功之后,直至清之乾隆,无时不有仿制者。其仿制之佳者,足以媲美宣器。其中也不乏造型古雅、色泽奇丽之精品者,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诸多造型独特、外观精美的“宣炉”是中国古代冶炼史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猜你喜欢

宣德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真正的交友之道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宣德炉探究
施恩与报答
炉中岁月长
宣德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以2357.5万元成交
COURSE CORRECTION
宣德炉悬案不再悬
宣德炉真品几率只四十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