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际差异”对大学生的影响

2009-05-11李明军黄万群马立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校际毕业生差异

李明军 黄万群 马立军

[摘要]目前,校际差异这一现象不断显现,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校际差异影响择校,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并将择校热潮推向更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招生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就成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校际差异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者从择校和就业两方面阐述了校际差异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校际差异择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20-02

[作者简介]李明军,黄万群,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761);马立军,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山东东营257077)

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不是很全面,但已足见人们对学校选择的重视,其中也隐现了对学校之间差异这一现象的共同认识。

一、校际差异对择校的影响

目前,校际差异这一现象不断显现,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如何看待校际差异,以及如何解决校际差异,显然是探讨择校问题的关键所在。

调查显示,对于择校现象,学校教育者的态度比较一致,多数人持肯定意见。有53.50%的人认为,只要有校际间的差异,学生与家长的择校意愿就必然存在,这是他们的合法权力;同时,有43.21%的人认为,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校间的竞争,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择校持否定态度的人占12.76%,认为择校破坏了生源的随机性,由此而加大了校际间的差距。

对于校际间的差距,59.26%的人认为,校际间的差异像人际间的差异一样是不可能被消除的;28.40%的人认为,应当尽可能地消除校际间的差距;而17.70%的人则认为,有差距好,可以形成竞争。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对待校际间差异的态度是视为自然,而不是鲜明地表示肯定或否定。

择校热的外部病症是学生家长逐热弃冷,把名校看成是孩子成才的不二选择。但这种执拗并非完全盲动,因为学生成才既需要自身的刻苦勤奋,也需要外部的良好环境。在同等程度的努力下,自然是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好的效果。作为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切身利益,千方百计地为其择校本无可厚非、合情合理,是一种现实状况下的理性选择。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校际差异确实像人际差异那样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客观存在,择校的合理性就要得到永久性的认可,那么有关择校的政策将成为升学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校际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到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下面几条大学生就业的新闻特别引人关注:(1)据《扬子晚报》报道,扬州大学大四学生段富银毕业前夕花3个月撰写成10余万字的个人“简历”——《梦想在闪光》,表示要凭借此简历寻觅优秀企业,并对自己未来的“东家”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是心怀天下的商人。此举顿时在扬大应届毕业生中引起了轰动。(2)“薪资联盟”,即抵制用人单位乘机压低薪资标准。(3)“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报酬,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十万字简历”、“薪资联盟”和“零工资就业”,都是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采取的非理性行为。“薪资联盟”对就业困难估计不足,丢不下“精英意识”;“零工资就业”过分高估了就业困难,丧失了自信、自尊和原则。这些新闻,足见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

校际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互联网上获悉,2004年,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对10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际差异成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新问题,甚至其比重高过了以往的性别歧视。

毋庸置疑,无论从师资力量上,还是软硬件设施上,名牌大学都占有绝对优势。首先,从生源上讲,学校有较高的知名度,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等宏观的优越条件,自然会吸引大批的高分高能者。这些学生自身素质相对就高,再通过在名牌大学优越条件下的教育,更是如虎添翼,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如鱼得水,也会为自己的母校树立良好的口碑,这便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其次,从教学质量上讲,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使得学生更容易接收到新的、先进的学术信息,更能便捷地接触到学术前沿,更能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加之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学生的素质修养自然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出现了名牌高校的毕业生素质整体高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现象,同时也加大了校际差异的程度。

三、地域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际差异不单存在于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校际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都是不同区域间校际差异的形成因素。试想一座经济发达、思想文化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与一座资讯闭塞的小城市,哪里能给一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哪里能给一个人提供更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哪里又能提供多少塑造人才便利条件呢?很显然是前者。

由区域造成的校际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就业上,还表现在个人素质修养上。当今的人才已不是昔日的“专家”而是“杂家”,只有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他的知识必然会融会贯通。这也正是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文化氛围,而这又恰恰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关。其实很简单,一座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所蕴含的那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那极富感召力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无疑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氛围下,人们的情操、修养与内涵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受到影响。

四、分析与思考

校际差异已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校际差异的存在有其利弊,因其存在,所以存在竞争,但也会埋没人才,造成了人才浪费。近几年来,各高校纷纷派出代表团到其他高校进行访学活动,参观学校设施建设,借鉴办学经验,交流思想与教研心得,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既增强了学校间的交流,又可取长补短,减小差距。有的学校还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加快地域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办学质量。这些都说明各高校已认识到了校际差异的存在和影响。但目前这些努力是微不足道的,更主要的是要更新思想,既不能忽视校际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固执地认为只有名校才能出人才。其实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有其优势自居的学科,当然也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庆玲)

猜你喜欢

校际毕业生差异
相似与差异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