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009-05-10甘谷列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知识点历史

甘谷列

中学生历史理论思维的发展及其理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散乱的历史知识、历史线索、历史图像形成一个总的历史框架,形成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风俗、思想、科技、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态势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形成相应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基础,然后以之去理解、分析对象,从而把握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显得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学法指导:

一、抓历史知识体系的落实

读史先读纲,纲举才能目张。如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的纲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总纲,它体现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第二是章纲,即每章的序言和每节的标题,它反映每一时期总的历史内容、重点事件及其内在联系;第三是节纲,它往往依政治、经济、文化等来列述,贯穿着某一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的来龙去脉,充满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况以及后人的定性、定位和价值判断等历史评论或结论。学习历史,就要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目有全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培养其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单是片面记住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要形成一个历史的整体观。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具体讲解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反复地、大量地实施整体教学观,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框架和线索的基础上,层层夯实历史知识的体系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应用。

二、抓历史知识点的落实

历史是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而掌握这些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发展关系,便是落实基础知识点的首要。同理,历史发展线索也是由许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应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做出准确的复述,或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出较准确的复述和评价,这是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这个基本功掌握得不好,就不能奢谈历史理论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说,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线索要过关,才能谈得上全面的、整体的历史观的培养。

笔者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考查,除必要的考试之外,还常常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通过点拨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授《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时,笔者除了讲清楚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之外,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可以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除必要的考试统测之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复述(当堂复述和书面作业)能否准确地、完整地概述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否把握好重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经过、因果关系、意义影响等。二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是否比较妥当和全面。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看法、评价,往往牵涉到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历史眼光和历史观。学生是具有浅显的、粗鄙的历史评价目光,还是具有比较深刻的、通达的历史评价目光,往往在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评价中体现出来。

笔者在培养和指导学生自学和复述教材内容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①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章、分节地进行钻研,由整体到局部逐次分析,探求每一章、每一节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阶段上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零碎。②对教材重要内容的字句做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加强理解,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⑧注意对教科书里的插图(如地图、人物活动画、历史人物图片)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结合相关历史事实来深化认识。④深入钻研课本的习题、史料分析题、思考题,明确要求和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抓好知识点的落实,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可靠的基础,才能使知识体系成为有源之水。

三、抓历史思维能力的迁移

在做好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侧重抓好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讲授《中日甲午战争》时,笔者问学生:“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结果有没有实现自强、求富呢?”学生一般会答:“没有!”笔者再问:“为什么呢?”学生一般会答:“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就是证明。”这是非常浅层次的知识迁移,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而深层次的知识迁移,应从洋务派的目的(自强和求富)没有实现来说明。自强,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清政府被向来被国人小视的日本海军打败就是最大的证明。求富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甲午战争后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向外国列强大量借款就是明证。因为北洋海军战败,中华民族沦入被列强宰割、瓜分的危机和狂潮之中。教师可提问:“面临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怎么办?朝廷在政的和素有使命感的民间(在野)知识分子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事件不仅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还下启了旨在救国救民、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活动。通过这样的前后联系来进行知识迁移,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来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在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推进过程中力求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历史观。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培养的方法因人而异,既因教师而异,也因学生而异。这需要历史教师进行学法指导,需要授课过程的循序渐进,更需要历史教师的循循善诱。

(责编雷靖)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知识点历史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知识点自测
新历史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