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尝试

2009-05-10邱建美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诗意意境意象

邱建美

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古诗词,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明诗意—悟情感一赏技巧一重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起来省力,教师教起来也不费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诗意

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文词简约,意蕴丰富。既有字面义,也有蕴含义,这是诗歌难读懂的原因,所以明诗意是读诗的关键。要读懂诗意,一是抓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烙上了诗人情感印记的景、物、人、事等客观物象。意象是古诗词的核心构件,诗人往往借助若干意象或显或隐地传情达意。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并体会每个意象的特点,是阅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二是品意境。意象是诗的基础,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意境是多个意象组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贵在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如同花朵与春天的关系,有鲜花的开放、草木的发芽,才会有春天的盛况。因此要品味诗的意境,就要弄清诗歌的意象所构成的图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雨后空山”“月下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都是意象,经过组合,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恬静、美好的生活图景,形成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氛围,这就是意境。又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它们构成的画面春意盎然,让人赏心悦目,但加上了“自”与“空”后,这春色就不再那么怡人了,给人的却是荒芜、凄凉、孤寂之感,因此这两句诗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是凄凉的。可见,从意象人手,品味诗的意境,是读懂诗意的有效方法。

二、悟情感

诗是寄托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诗言志”是诗歌的终极目标,其中的“志”就是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感悟诗歌的情感,可从三方面人手:一要知人论世,体察诗情。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其生活境况、创作风格等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如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生飘零,因此他的诗的内容多为对百姓的疾苦、自身飘零的慨叹,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诗风沉郁顿挫。如《兵车行》记录了唐朝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慨叹自己一生飘零的艰辛。而李白,生活于唐朝盛世,目睹了唐王朝的强盛,且人生际遇中又备受奸陷,所以他的诗中表达了一种对权贵的蔑视,诗风豪放飘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中郁结;《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与豪迈。二要关注题目,把握情感基调。有很多诗在题目上都表明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如陆游《书愤》中的“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王昌龄《闺怨》的“怨”即幽怨之意;杜甫《客至》,即客人来访的喜悦。从这些诗题,均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方向,把握了它们,诗人的情感基调也就可以大致确定了。三要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的核心。诗讲究练字,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感情词,就能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把诗人内心那种世易时移、英雄不在以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故园情”表明诗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赏技巧

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的表达技巧。读懂了诗意,弄明了诗情,还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诗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等,这才真正品出诗歌的妙处。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诗人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身处官场的痛苦,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感情。在《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用典的表现手法,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及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思想。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三次“江月”描写,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丽动听、引人人胜和琵琶女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四、重迁移

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就要从课本的阅读中跳出来,因此迁移必不可少。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同一个物象进入到不同诗人的诗中,表达的“意”是不同的,我选用了杜甫的《江汉》进行迁移练习:“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设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通过迁移练习明白了这四个意象具有传统固定的内涵:“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漂泊的孤独、落寞之感:“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选用了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作为迁移练习:“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设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学生通过迁移练习,便会发现,解读“大江东去水悠悠”一句中的“流水”意象,它附着的“意”与苏轼的“流水”的常见意——暗示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不一样,它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这与诗人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产生的茫茫之感是契合的,和后两句“断”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而产生的不胜依恋之情是一致的;因此,“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之情,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是以流水暗示生命流逝,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养成读诗的思维习惯,品味诗意,感悟诗情,品鉴诗艺,这样就不用发愁学生不会读诗了。

(责编李新海)

猜你喜欢

诗意意境意象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