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创造

2009-05-05索邦理

山花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境文学生活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学在我国日益多元化、市场化,文学创造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游离不定。文学创造的自由化、民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特征,一方面解构了我国文学专制权威,形成自由民主风气,促进文学独立自主发展,进而促成文学范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文学作品数量的泛滥,文学书写的僵化,美好感情的枯竭,文学导向的失范,伦理道德的失衡等问题。

一、当前文学创造的境遇与现状

对一个时代文学特征的概括,有时候是对这个时代文学真相的一种遮蔽。但反过来说,一个时代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学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肯定也会发生变化。当然,这个变化可能并不是像我们在对一个时期的文学进行整体概括时所概括的那样。它内在的变化肯定是有的。它反映在作家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上,反映在普通读者对文学的态度上,因此我想在这个层面上来谈一谈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面临的很多变化。

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网络时代,也有人说是消费时代。当然,用“消费”这个词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准确,笔者觉得应该用市场。市场化很显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比如我们的出版社、文学刊物、文学团体没有完全进入市场,还在不同程度地靠国家的经费存在,尤其是我们的作家、批评家,几乎还都是领取国家薪金,有的是作协的专业作家,有的是部队的创作者。但消费市场所显示的问题确实很复杂,它在慢慢地显露、慢慢对文学、生活进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市场时代文学崛起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或者说对日常生活叙述的充分的合法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造基本转向经验的写作。这种日常生活、个人私密或是生活的经验,已成了今天文学叙述的主角。过去讲到经验时,可能更多认为是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或是低级趣味的生活场景,但在市场语境下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经验在他们笔下同样可以承载过去非经验的东西要承载的内容,经验同样可以承载意义,同样可以承载理想,同样可以承载对所谓美的期待,或者说是我们认为的良知、生存这样一些问题。

可以说,在文学创造走向市场化的趋势下,创作者可持有以下立场:一是创作者应保持作品市场性与艺术性的均衡结合。二是创作者应保持与外界的疏离感及协调能力。这里所指的外界包括评论界、媒体、出版商及市场。三是创作者应保持自身的人格修行与完整。四是作品应首先对作者本人的内心起作用,然后才能让其抵达某处,对别人的内心起作用。写作是一种内心的摆渡——让写作者的记忆、幻觉和反省从此岸到彼岸。畅销书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群的精神需求,又体现作者纯粹、坚定的作品核心,从而成为沟通不同类型读者之间精神交汇的一个神秘结合体。

二、市场语境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我们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体上怎么来评价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创造。现在无非有两种观点。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开始走向低谷,走向衰落。衰落的标志可以举很多很多,比如说文学受关注的程度,文学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文学在今天存在的状况等等,以及90年代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各式各样的口号和被批评的文学现象,比如说“下半身写作”、“欲望写作”等,都成为我们对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持悲观态度的一种根据。

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随着意识形态对文学关注程度的降低,中国文学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发展的机遇。文学不但没有死亡,反而会走向繁荣。在对一个时代文学认知的时候,为什么一些人认为走向衰落,而另一些人认为走向繁荣?为什么对一个统一性的东西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涉及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和解读的方式,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这样一个观点的差别。

关于当前的文学创造,我们谈得最多的有三个中心词:边缘化、多元化和文学自由。

首先是边缘化的问题,在9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有很多的表现形式。首先的表现就是文学在我们政治和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地位降低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文学制度决定了中国文学是居于中心的,而政治意识形态也给文学以非常高的地位。现在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思维里开始认识到,文学再繁荣都没有经济重要。因此,90年代以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只是用余光来看。

第二个词就是“多元化”。90年代之后,关于中国文学的多元化有很多人在谈,比如说有多少各式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新的文学口号,新解释、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小说等。从文化角度来说,新世纪之后,中国社会有三种文化构成一个多元体,即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也有人把它提升为意识形态多元化。而这种三元文化结构构成了我们文学走向多元化的基础,这三个形态的文学在90年代以后都有了充分的发展。

第三个就是“自由”。我们都认为当前情况下中国文学自由了。自由对文学创造来说当然是必须的。中国长期的意识形态环境里面,从五四开始文学就有太多的使命。文学一旦承担了太多的使命,文学里面自由表达、自由思想的空间就很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相对的空间确实是自由的。

当前,文学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不再强制性地对文学有什么要求,而那些以前对主流文学嗤之以鼻的作家却都很主动地投入了时尚文学的写作。这是一个很反讽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三、文学创造如何适应市场语境

文学创造如何面对现实,对于文学创造群体而言,诸如如何直面现实人生,正确对待文学艺术,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等问题是需要他们共同面对的。作品的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是文学创造者在写作中必须考虑的事情之一,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面对如何解决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矛盾。但需要澄清的是,艺术性强与受读者欢迎何者是文学创造所关注的立场。

此外,作为文学消费主体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文学作品正是在读者的阅读中产生价值。“一些大众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奖在世界上出现并有活跃的表现导致产生新的文学现实,这一现实按市场规律生存,改变着读者的评价标准,在作品的销售量与艺术价值之间树立了平等的标志”。如何培养有辨识力与高素质的读者群体,怎样改善民间批评呼声的缺席等问题,是文学生态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创造在形成和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时,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市场化、商业化、政治化过程中又部分消解了文学的本体性特质,体现出我国文学生态的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趋势,也凸现出文学自由化、本土化、个人化的特质。作为市场语境中产生的文学创造,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以推动和扩大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四、对市场语境下文学创造的展望

关于文学创造的发展趋势最重要的就是文学观念、文学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青年作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一些新文学观念和文学思维方式值得认真地总结和重视,其中之一就是对“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观念的变化。这个观念没有什么错,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语境、文学史里,更没有错。但我们通常讲要表现生活,书写生活,实际上我们要书写的是生活中的文学性。没有文学性的生活表现出来有什么意义呢?用照相机把它照下来、录像机把它录下来不是更好吗?如果说我们不是为了表达文学性,同样的生活一个作家写就够了。 “生活无处不在,只要我活着,就在生活。”并不因为你写了重大题材、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你这个小说就是有意义的,而我写了我病床上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这两者本身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有文学性的差别。

此外,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商品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人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投人到客观的务实的生活中去了,作家们猛然意识到自己只是某种幻象的制造者,对于这个现实的世界,他们显得那样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百花齐放的文坛使读者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诚然,读者的自主选择有时也会给高雅文学带来一些损害,如通俗甚至庸俗文学的盛行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文化环境中,大众对通俗文学的主动选择,更多地表现为他们对教化文学的逃避和抵抗,而回归一种更加个人化的生活。所以说消闲加戏说之类的东西檀断了文化空间,这固然是对高雅文学的迎头一击,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转型期的一种暂时现象,它是对教化文学矫枉过正的表现。这些通俗的快餐文化只能是快节奏、高压力下人的精神的自我调剂,毕竟简陋、庸俗的文艺作品是不可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水平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生活压力的减轻,人们自然会调节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些高雅的文学作品必将会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

结语

文学有没有它自己核心的价值?尽管时代在发生变化,文学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当文学环境不断地受消费文化、媒体文化影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回到非常常识的层面看一看,文学究竟还有没有它自己独立的、不能被损害的、不能被改变的精神的空间?我个人认为它还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在经济转型期,我们的文学也在经历着调整期,因而在某阶段出现衰落、转向甚至倒退都是必然的。阵痛之后,必将孕育新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读者群落会重新划分,他们的审美情趣、阅读期待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应及时关注这种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创作定位。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吴义勤. 新世纪的文学境遇和现状[J].福建论坛,2004(8).

[2]吕爱丽,韩希明.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发展变化[J].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2).

[3]连连. 大众文化消费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探讨[J]. 福建论坛,2000(6).

[4]孙仪先. 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索邦理(1970—),男,壮族,广西天峨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及文化批评。工作单位:河池学院。

猜你喜欢

语境文学生活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生活感悟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我与文学三十年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