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3·15

2009-04-28马连鹏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晚会民众消费者

马连鹏

中国人过节,仪式感不多,却大多追求红火热闹,而这20年来,中央电视台似乎塑造成功了两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虽然他们的性质如此不同,一个是春晚,一个就是3·15。

每到这一天,借由电视屏幕的放大效应,到处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央视“3·15”晚会会集中曝光多个无良企业或商品,到处都燃起焚烧假冒伪劣商品的熊熊篝火,繁华的街头会拉起工商部门集中受理投诉的长桌,商场里会扯出“诚信经营”的长长条幅,普通消费者则似乎在这一天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

但对某些企业来说,“3·15”前后却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从“3·15”晚会导演组传出的或真或假的信息,时时都在折磨着这些企业敏感的神经。一时间,到央视打探消息成为各路企业的要务,而一些没有信息门路的企业,只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低调行事,自求多福。而 “3·15”晚会的上“榜”企业往往损失惨重,甚至从此销声匿迹。

这场每年一次、火力集中的打假运动,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量,使得平时深受伪劣商品之害的消费者有一种“复仇”般的快感,而对每年的“3·15”充满期待。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消费者这种每年一次的集中宣泄,反证了现实商业环境的混乱、市场规范机制的缺失。

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3·15”很像美国的“扒粪运动”,都是由媒体主导推动的,政府行政部门参与,又都是将矛头指向危害公共利益的企业。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扒粪运动”的主要发动者虽是一批新闻记者,但其参与者遍及各行各业,大学教授、改革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牧师和政府官员等等,几乎涵盖了美国中产阶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并且,“扒粪运动”不仅通过揭露社会黑暗对普通民众进行了启蒙,也最终得到了权力精英的认同,很快与美国的进步运动合流,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转型。

反观中国的“3·15”运动,且不说每年只有一天的扎堆打假,与“扒粪运动”的连续性不可同日而语。同样是媒体的推动,但在参与力量上,却缺少了中间的建设性力量,基本上是高端媒体与基层民众的直接互动,媒体义愤填膺,民众群情激愤,市场主管部门走一次秀场,狂欢过后,制度性建设却跟进不足,对商业秩序的混沌状态少有改善作用,遑论推进社会转型。

这样的运动式监督,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轮回和反复的境地,导致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每年的曝光名单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

另外,与“扒粪运动”中对洛克菲勒集团、美国钢铁公司,宾夕法尼亚洲铁路公司等大垄断集团大加鞭挞不同,近年来的“3·15”曝光名单虽然偶有所谓大品牌位列其中,但对真正的垄断大佬却鲜有提及。比如在面对每年都在民众的口水中岿然不动的铁老大时,“3·15”运动基本上选择了与普通消费者一起忍气吞声。

当消费者发现,“3·15”过后,自己仍旧要忍受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仍要在牛气哄哄的垄断行业面前低三下四,对“3·15”的逐渐淡漠也就成为必然。当民众不再期待“3·15”,运动式的打假可以逐渐退出舞台,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应尽快跟上。

猜你喜欢

晚会民众消费者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