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麦区春耕保卫战

2009-04-28赵永平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机井老刘麦苗

赵永平

编者按:春耕时节,各地纷纷组织抗旱保春耕,但罕见的干旱也暴露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这对各地来说是机遇。如何把政策用好、用足,让农田基础设施建得起、用得上、长期受益?安徽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能给读者启发。

救命水到增收水

人努力,天帮忙,皖北麦区终于又是满眼青绿,麦苗焕发了生机。

“要是没有去年新打的机井,恐怕今年不会有这样好的苗情。”安徽灵璧县尤集镇邱东村农民刘旭东一边说,一边拔起一墩麦苗,信心十足:“你看,根粗、苗壮,每株都有七八个分蘖,今年准能有个好收成!”

老刘的信心来自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去年10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264眼新机井落户镇上的1.3万亩农田。“水源有了,渠道通了,今年大旱,正好派上了用场。”老刘说。

相隔不到5里,老刘还有10亩地在项目区外,那里的境况大不一样。“机井失修,抽水水不来;渠道淤积,有水流不进。”前一段连着几个月不下雨,麦苗干渴,老刘上火。

老刘这样盘算:项目区浇的是“增收水”,及时、方便、见效快。春节前旱情初露,他就浇了一遍,1亩地花了不到3小时。前几天麦苗返青,又浇了一次。一亩地两次水用了8公斤柴油,不到40元。但预计亩产能多200多斤,挺划算!

在老刘看来,非项目区浇的是“救命水”。10亩地浇一次水,要耗6天,最近的井有500米远,每亩成本也高达40多元。政府补贴、干部动员、服务队帮扶,他才勉强浇了一次。“现在苗是保住了,但壮苗少了,收成肯定赶不上往年。”他说。

刘旭东的小账反映出小麦产区的大账。今年抗旱保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阜阳市颍东井灌区,抗旱浇水亩均成本降低了20元;颍上县半岗镇电灌站灌区,利用自流灌溉,1.3万亩小麦亩浇地费用不到3元。

水源有保障,灌溉有设备,项目区农民积极性高涨,一类、二类苗达到了93%。而在非项目区,设施薄弱,投入高,许多农民只好靠天等雨,一类、二类苗只有77%。

“急就章”治标不治本

“打一眼机井要3000—5000元,修一个电灌站上百万元,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自己想干又干不了的难题。”在固镇县新马桥镇殷陆项目区,农民陆荣圆说,2007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帮农民打了井、建了电灌站,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种粮才有了保障。

新马桥镇干部曹修宏介绍,项目区不仅解决了水的问题,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农田基础牢固了,良种先来推广,农机优先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调动起来,项目区内大部分小麦已浇灌了第二遍,许多农民家地里的边角都种上了麦子。“如果都是这样的地,我的工作就好干了。”他说。

从大年初六开始,老曹就一直在忙碌。这些天,他盯着从外地协调来的4台打井机,正开足马力,抢挖机井。曹修宏说:“按照上级要求,到2月中旬,全镇6万亩小麦要浇一遍水。现在最头疼的是那8000多亩灌溉死角,没水、没井、没电灌站。”他坦言,一台打井机3天能打两眼井,即便机器不坏、连轴转,也难以在10多天打出上百个深井。

“为了应急,有的补贴农民打土井,有的挖水塘取水,但这些临时设施往往不到一年就废了,这样的‘急就章,治标不治本。长远看,还得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老曹说。

“立足长远,集中力量办大事。”安徽农业综合开发把资金集中投入产粮大县,提高投资标准,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让适宜种粮的地方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惠农政策发挥更大效益。近5年间,共投入24.5亿元,让650万亩中低产田实现了高产稳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66亿公斤。

然而在新马桥镇,一面是严重干旱,一面是垮塌的渠道、失修的排灌机。曹修宏说:“上级财政投入远远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严重‘透支,最近5年,财政扶持打的井才200多眼,镇里大多农田抗水旱灾害的能力不足5年一遇。农田基本建设迫切需要加大投入。”

政府不包办农民说了算

农民是农田设施的主体,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管理,再好的工程也难以长久发挥效益。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说:“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政府不能包办,让农民说了算。”

“从设计图纸,到工程监督,我们都全程参与了。”界首市新马集镇刘炉村刘国旗说,建什么样的工程听农民意见,配什么机械由大多数业主说了算。政府补贴5000元,刘国旗自己出1500元,老刘成了100亩地机井的业主。

“水费交得明白,管得透明,肯定能用得长久。”受益刘国旗家机井的农民刘其红说,机井出水率高,节约了成本,缩短了浇灌时间。机井建成3年了,如今维护的很好,排灌方便,灌溉成本从原来的每亩40元降低了一半。

政府不包办,农民说了算,项目成了农民自己的事,投工积极性高涨。“政府出钱,咱出力,值!”刘国旗说,去年全村人肩挑手提,从10月一直干到年底,项目区农田排灌分家、道路通畅。

“决不能打无主井”,近年来界首市新打的5400多眼机井全部落实了业主。不少农民自发成立了用水户协会, 民主管理维护农田基本设施,不仅建得成,用得好,还能长久发挥效益。

猜你喜欢

机井老刘麦苗
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中5种成分
小麦苗的梦
我到麦田看麦苗
基于RFID技术的农田机井灌溉管理系统设计
老刘和老秦
农用机井管理
老刘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
阳谷县机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