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对话艺术

2009-04-27张海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堂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课堂,课堂教学的探索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展开。正是这场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中学语文教学更是首当其冲,广大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其中,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对话教学受到前所未有重视,没有“对话”便不是语文课,这是笔者参加了为数甚多的观摩课、示范课后的最大感受。说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质的变化、质的飞跃。但欣喜之余又隐约有一些忧虑,就是在这些实验探索课中还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提出来与广大同仁商讨。

倾向一:重视了“多彩”,忽视了“主彩”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注意到对话问题设置的多样性,可谓色彩缤纷、五彩斑斓,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尽可能地让多数学生参与。对话是多了,可听来听去总觉得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好像花花绿绿的图画中,找不出主色调。这样的对话教学只能是凑数、充数,难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经典课文时,有一堂课师生围绕这样的一些问题展开对话:⑴海鸥象征着什么?⑵海鸭象征了什么?⑶企鹅象征了什么?⑷乌云象征了什么?⑸海燕象征了什么?⑹雷声象征了什么?⑺暴风雨象征了什么?……将近20个问题是你问我答,平铺直叙,看不出什么波澜和高潮,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并未出现对话教学应有的热烈。话倒是对得不少,但缺少了主彩对话,便难以真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探究性,学生仍是应付式地懒洋洋地去回答问题,这样反而削弱了对话应有的气势。

倾向二:重视了“异彩”忽视了“真彩”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见解,可谓语出惊人、异彩大放,这能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养成自主性品质。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几乎是旁伸斜逸、歪解成风,离问题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离开了生活的梦幻式的“异彩纷呈”,就能让人赏心悦目?有这样一节作文课,要求以《由笨鸟先飞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前开始了师生对话,当教师提出“你们由‘笨鸟先飞想到了什么呢”后,有几位学生的异类思维令人刮目相看。甲学生:“‘笨鸟到底笨到啥程度?有必要先给它测一下智商,如果笨得实在不能飞,应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去让鸟儿享受生活的甘甜。”乙学生说:“既然是‘笨鸟,它怎么知道朝哪里飞?它不能先飞,应和其他鸟儿一起飞才能到达目标。”……假如按照这几位学生的另类思维去与作文,其立意、说理会咋样?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吗?教师对这几位学生的说法基本首肯,却没有认真修正。学生只顾去歪解以标榜自己思维的独特,忽视了事物所蕴含的真意,长此以往将会得不偿失。

倾向三:重视了“浓彩”,忽视了“淡彩”

在中学语文课对话教学中,为了保证课堂环节的有条不紊,时间分配的恰当合理,某些教师尽管说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但还是走不出以前教学的阴影,最终使对话仍是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浓墨重彩中破坏了整体形象,其实就是那些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能认为在课堂上就没有作用,最起码从他们身上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浓彩”之外的“淡彩”还是必需的。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教师问:“为什么要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联系起来写?在章法上是怎样把两个部分衔接起来的?”第一个学生支支吾吾没答上来,第二个学生只答对了一部分,此时,教师便没了耐心,直接让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去回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答案,而这位学生一节课回答不下八次,至于其他被重复提问的也有好几个。如果教师十分看重对话的顺畅与结果的完善,可能有些背离对话的宗旨了。对话并非是优等生的专利,在教师在保护了优等生的对话热情下,有没有去关注一下那些后进生的心理感受?

倾向四:重视了“泼彩”,忽视了“描彩”

在语文课对话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了问题的提出,即“泼彩”,师生之间互提问题,可谓层出不穷、热闹非凡,但怎样使提出的问题能圆满解决,似乎还嫌粗糙,让人觉得“描彩”的功夫还不够,问题中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只注重问题的数量而不注重问题的质量的做法,难免有走过场之嫌,难以使对话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某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有什么作用呢?”一学生回答说:“照应文章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也指自己向前进。”教师随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其实该学生并未将内容上的作用阐述深刻,而内容上的作用恰好是需要深刻描绘的。教者应当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由紫藤花盛开而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进而归结出“明里是加快脚步,实际是在砥砺自己奋发进取,有所作为”的准确完善的结论。作为对话教学,一定要注意对话的完整性,惟有完整方体现出完美,否则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倾向五:重视了“喝彩”,忽视了“挂彩”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总期望问与答天衣无缝,分毫不差,这种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出现的几率毕竟不太多,除非是浅尝辄止、弄虚作假。对话中总会出现遗憾,总会暴露出问题,这正是对话所要呈现的另一半。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了欣赏学生的含义,不太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总要“喝彩”一番,学生无挫折、失败的情绪体验,出现了上阵不“挂彩”的局面。如学习《一件小事》,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总要带头鼓掌喊好,整堂课掌声不断。学生的回答真的是精彩纷呈得要用掌声鼓励吗?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很值得商榷:“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怎样去理解这句话的艺术写法呢?一学生这样答道:“这就像电影里的仰拍艺术,目的是为了体现人物的高大形象。”这种回答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可还是得到叫好声一片。教师不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加以必要的否定,让学生有一次头破血流的“挂彩”体验,怎能获得真知真情真思想呢?

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对话正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时光,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愿对话教学真正成为新课改中的亮点。当我们以近乎苛刻的目光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对话教学所呈现的“精彩”可就不大容易错过了!

张海兵,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