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东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及发展思路

2009-04-23星胜田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成效

星胜田

摘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更进一步深化认识、查找问题、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就海东地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成效;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X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80-03

海东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收入不高,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其主要矛盾表现为目前的生产力状况难以满足人们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社会对生态的需求。发展现代林业,就是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下大力气抓好林业特色产业,发挥其最佳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农民在发展现代林业中走上富裕之路。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近年来,海东地区林业工作坚持“绿山蓄水富民”的指导思想,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区林业工作步入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轨道。

1.1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综合效益凸现

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便将海东地区作为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控制海东地区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效益十分显著。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75.0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8.02万公顷;封山育林16.98万公顷。全区川水地区已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化,河湟谷地绿色走廊基本形成;拉脊山、青沙山封山育林,国营林场用材林基地建设,浅山地区薪炭林基地等,为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发挥了显著效益,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浅山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民用材紧张局面初步缓解,工程建设呈现出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地、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工程当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来抓,截至2007年底,完成退耕还林15.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95万公顷,荒山造林8.94万公顷,封山育林0.75万公顷。工程覆盖全区6个县,94个乡镇,1 025个村。涉及14.22万户、63.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0.5%。有效解决了退耕户的温饱问题,全区14.22万户退耕户获得粮食折现46 454万元,生活补助费6 636万元。粮食和生活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东地区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系的达板山和拉脊山、西倾山支脉的小积山两侧,天保工程自2000年实施以来,在26个国有林场和林区外部分小片天然林范围内,对24.97万公顷有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全部封禁管护。公益林建设,到2007年共完成人工造林0.41万公顷,封山育林4.10万公顷,飞播造林0.67万公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扩建苗圃6处,新建采种基地5处,建立种苗质检中心7处。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使国有林区森林防火能力显著提高。工程区职工护林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有了一定保障,660名国有林场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使他们造林育林护林的信心倍增。

1.2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全区完成造林育林23.4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74万公顷,飞播造林1.27万公顷,封山育林8.48万公顷,有效遏制了海东地区生态恶化的局面,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区林业用地68.6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1.42万公顷,疏林地0.60万公顷,灌木林地19.48万公顷,灌丛地1.945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4.28万公顷,宜林地20.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9%。

1.3生态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川水地区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浅山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植被逐步好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700km2,脑山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全区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效益逐步发挥。

1.4林业产业体系雏形显现,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不断发展,互助北山、循化孟达自然保护区年接待人数达32万人(次);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迅速发展,共建立核桃经济林413.87hm2,花椒经济林554.87hm2,以利用沙棘果为主的经济林4.12万公顷;全区育苗基地面积达682.33hm2,每年可生产各类合格苗木3.45亿株。2006年全区林业产值达7 971万元,占全区农业生产值的2.7%,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5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25.93万公顷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一些在该地域上分布的珍贵野生植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区已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

2存在的问题

2.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海东地区自然条件差,森林资源匮乏,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 600km2,占全区总面积13 200km2的42%。森林生态系统再生恢复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干旱、冰雹、雪灾、洪涝、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高寒、干旱的气候特点,使海东地区土地瘠薄、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蒸发量为降雨量的4.3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2.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海东地区实施的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进入“啃骨头”的攻坚阶段,立地条件更加严酷,造林难度大,成本倍增,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遭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立地条件差,鼠兔危害严重,造林需多年补植补栽和强化管护才能成林;二是因投入不足,工程建设水利等配套措施不到位,营造林质量不高,未成林造林地和低效林分面积大,森林的三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林业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在林业生产性投资中,保护性支出仅占生产投资的7.5%,占投资总额的5%左右,补植补栽和工程管理费用缺乏,基层难堪重负;四是林业科技支撑薄弱,技术推广经费少,科技含量低。

2.3林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空间狭小

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为浅、脑山,海拔2 500m以上的4.28万公顷已退耕地,约占退耕面积的70%左右,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少雨、自然环境恶劣,造林种草成活难。即使当前成活率高,但第2年因干旱影响保存率明显下降,给巩固造林成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全区14.78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栽植的苗木多为灌木林如柠条等,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少部分地块栽植的乔木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约30年以后才能成材,这些地区受气候、经济和退耕地分散、涉及农户广等条件的限制,可发展后续产业的项目十分有限,林业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发展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林业发展,提高林业效益,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三大体系,实现全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以森林植被建设为主体,提高造林规模和造林质量,使全区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流域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使全区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24.9%提高到28.3%,增加3.4%;到2020年,达到35%以上,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3.1水源涵养林建设区

全区海拔2 800~3 400m,俗称脑山地区,该区是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其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该地区林业发展思路为:加强现有天然林的保护,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分改造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建设完善的水源涵养林体系。通过加快水源涵养林改造建设,提高水源涵养林的功能等级,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水质等效益,以达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工作,以期促进化隆县经济稳定发展。

3.2水土保持林建设区

全区海拔1 800~2 850m,俗称浅山地区,该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集中,沟壑纵横,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该地区林业发展思路为: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山地农田防护林,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逐渐恢复区域森林植被。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保护和治理并重,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3湟水河流域、黄河谷地农田林网和经济林建设区

全区海拔1 800~2 200m,俗称川水地区。该地区林业发展思路为:结合现有水利工程(农田灌渠工程),采用渠灌、提灌站供水,配套管网和蓄水池,进行坑灌等节水灌溉措施,营造农田林网和大力发展经济林,在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区,发展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绿化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3.4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程

林政资源管理必须围绕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构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这个中心,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加快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保障林业各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其工作思路为:一是加强森林资源林政执法队伍建设,配备现代化的装备,不断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加强森林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设,实现对全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使森林资源始终处于健康安全的状态,保证其可持续经营;三是强化林地林权保护管理,建立规范的林权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严防林地资源的非法流失;四是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改革力度,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深化和推进森林的分类经营管理。

3.5林业产业化建设

立足全区自然条件,结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种植、生态旅游、动物养殖、花卉生产等特色林业产业,发挥林业产业在农牧民增收奔小康中的作用。一是经济林建设。海东地区虽然有独特的经济林品种,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市场供求关系及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使得全区经济林发展水平不尽理想。品种多为苹果、梨、桃类,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其建设思路为经济林建设以花椒、核桃、枣等干果类为主,并大力发展沙棘经济林。二是花卉种植。海东地区湟水河流域、黄河谷地流域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应发展冷凉球根花卉,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是高原独有的四大名花,芍药、牡丹、石竹、萱草、福录考、金不凋等宿根花卉在农村庭院种植尤为突出。其发展思路为:因地制宜发展花卉种植,主要培育郁金香、芍药、牡丹、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石竹、萱草、福录考、金不凋、菊花、丁香、月季、牡丹、百合等,引进应用节能节水滴灌微喷技术和采用国际先进的低温储藏及营养保鲜技术,进行花卉苗木、盆景繁育、花卉驯化、鲜切花生产。三是中药材种植。随着中、藏医,中、藏药宣传力度的加大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藏医、藏药的独特疗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正是大力发展中藏药的有利时机。丰富独特的药材资源也带动了制药业的发展,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强、产品品种多样、发展势头良好、产品销路广阔。中、藏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的发展也为中藏药资源创造了商机。其发展思路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林药间作规模,进而提高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进行中药材种植开发。

3.6城镇绿化建设

以现代城镇森林建设理论为指导,把全区各县城区域内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建立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县城林业生态体系。其发展思路为:加大公路、河道防护林带建设,构建乡村、道路、河流防护林体系。通过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建成森林生态网络框架,加快乡镇绿化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县城林业发展格局,形成一个丰富多彩、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网络体系。乔、灌、草、花配置合理,并具有鲜明的个性,为居民提供凉爽、新鲜、洁净、清香、美丽、色彩丰富的室外环境,使人们生活和工作舒适愉快;以道路、水系为线,建立其不同类型的森林风景林带,便于人们休闲和娱乐。

3.7森林火灾预防

健全地区、县、乡、村、国有林场5级防火指挥管理体系,保证森林火灾防治的政令和重要的信息畅通、预防和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建立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体系,为地方政府做出火灾防治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建设完善森林火灾救助体系,配备所需的森林火灾救助队伍、技术手段、装备和物资,保证在发生森林大火时,能够做到及时供应、补充和调配防火物资,从而减轻因森林火灾发生而导致的森林资源的损失,以达到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和森林功能正常发挥的目的。其建设思路为:新建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管理站,配备林火监测系统设施设备。

3.8林业有害生物预防

以森林保健为中心,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预防体系设备,运用高新的预防技术和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的体系,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处置。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蔓延的趋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其建设思路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并逐年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在控制原发生面积的基础上控制成灾率。

3.9林业科技推广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重大林业工程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主要发展思路为:一是优良树种、品种推广。推广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果大无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果沙棘,抗寒强的紫果云杉和耐旱、耐寒、生长快的小叶杨造林。二是育苗技术推广。推广容器育苗、祁连圆柏扦插育苗、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三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处理各类造林苗木,配套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固体水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汇集径流整地造林技术等。

4参考文献

[1] 叶春秀.怀宁林业生态发展对策初探[J].安徽林业,2008(2):27.

[2] 刘宁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现代农业科技,2008(5):223,225.

猜你喜欢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成效
肇庆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建议
乡镇林业站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分析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