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验研究

2009-04-23刘荣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组织培养培养基

刘荣忠

摘要以杂交桉子代优良单株的萌芽条顶芽或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4种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的组合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B1+0.5mg/L 6-BA+0.2mg/L NAA,增殖培养基为B1+0.5mg/L 6-BA+0.3mg/L NAA,生根培养基为B2+0.5mg/L ABT1+0.2mg/L IBA。增殖倍数达3倍以上,生根率达50%~86%,其中ZL11无性系可达工厂化育苗水平。

关键词杂交桉;培养基;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S7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007-02

桉树速生丰产、用途广,为我国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主要造林树种。近20年来,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四川等省区桉树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栽培选育,目前已有一些优良无性系(如DH32-29)广泛应用于生产,形成以优良无性系组培苗为主的造林局面。但长期以来,福建省缺乏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生产上栽培的无性系大多是从广西、广东引进或是在已有无性系林分中进行选育,有些无性系虽然速生,但抗逆性较差,如在一些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易遇受风害。为培育具有福建省特色、适宜闽南地区种植的桉树优良新品种,推动桉树良种化进程,2002年开始,漳州市林业局依托当地已有资源,同时从其他地区引入新的优良基因资源,以选育速生、抗逆性强,特别是抗病虫害和抗风性强的桉树优良新品种为目标,开展杂交、子代测定,并从中选出优良单株若干个进行组培繁殖试验,获得了ZL9、ZL11、ZL15等杂交桉新无性系。本试验研究了杂种桉无性系组培技术,以期完善无性系扩繁技术体系,并为无性系扩繁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无性系组培的外植体来自漳州天马国有林场杂交桉子代测定林优良单株(ZL9、ZL11、ZL15)的树干基部萌芽条(杂交桉新无性系来源及母株性状见表1),外植体经保鲜携带回漳州市林业组培中心实验室。枝条经流水冲洗后,再用洗衣粉水浸泡30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0.1% HgCl2溶液消毒8min,无菌水冲洗4~5次。然后切除两头及叶柄,切取0.5~1.0cm长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斜插或直插于各种培养基上。

1.2试验方法

1.2.1基本培养基。用MS、B1(B1为巨尾桉优良无性系继代基本培养基)、H和White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mg/L 6-BA和0.2mg/L NAA。在相同的培养环境条件下,每组重复3次,每次50个。

1.2.2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分别附加0.3mg/L、0.5mg/L、0.7mg/L、1.0mg/L 6-BA,0.1mg/L、0.3mg/L、0.5mg/L NAA。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每个处理20瓶,每瓶5个芽,重复3次;生根培养附加0.1mg/L、0.5mg/L、1.0 mg/L ABT1号生根粉,0.1mg/L、0.2mg/L、0.3mg/L IBA,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每个处理10瓶,每瓶10个芽,重复3次。

1.2.3培养条件。用食糖代替蔗糖,30g/L食糖+6~8g/L琼脂,pH值5.8。培养温度26±2℃,采用自然光源,光强2 000~3 000Lx,光照时数10~12h/d。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外植体接种后经20~35d培养,观察生长状况。由表2 可以看出,采用MS和B1培养基,芽点绿,萌发率相差不大,但B1丛芽发生率高,MS的芽点有玻璃化现象。H和White培养基的萌芽率和生长表现明显不如MS和B1。同时可看出,采用B1基本培养基,ZL9、ZL11、ZL15无性系的萌芽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基本培养基,分别达到68%、64%、62%,培养5~6个月后,丛生芽进入了旺盛增殖期。通过比较分析,B1基本培养基的萌芽效果最佳,其对促进丛生芽增殖效果显著。

2.2试管苗增殖生长

选取粗壮无菌芽条(芽苗高度2.5cm以上作繁殖材料)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上(采用B1作为基本培养基),10d后基部不定芽萌发,30d后观察,各种生长调节剂溶度组合的芽条生长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ZL9、ZL11、ZL15无性系均以0.5mg/L 6-BA+0.3mg/L NAA组合的增殖效果最好,茎芽平均高分别达2.63cm、2.71 cm 和2.87 cm,增殖倍数分别达3.17倍、3.23倍和3.29倍,且芽苗比较粗壮。

2.3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经增殖培养30d,通过无菌操作将有效芽(长2.0cm)单株切下,接种于附加各种激素浓度水平的B2(巨尾桉优良无性系生根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上培养。芽条转入生根培养基后,先在室内弱光照条件下培养10d左右,生根率达50%以上时,逐步加强光照。培养30d,试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以B2+0.5mg/L ABT1+0.2mg/L IBA的培养基配方的生根率最高,ZL9、ZL11、ZL15无性系的生根率分别达到51%、86%、62%。

2.4试管苗移栽

生根培养20d后,将生根瓶苗及时移到高温高光强的炼苗区(炼苗区温度一般在30~35℃,光照在2 000~5 000Lx),炼苗7~10d,当小苗茎部木质化,叶色浓绿,茎轴伸长,应及时洗去根部的培养基,移栽至无菌的红心土中,移栽后浇透水,放入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覆盖薄膜保湿并遮萌70%~80%,1周后,每6d喷1次多菌灵或代森锰锌药液,每天打开薄膜两头通风5min,以防病害,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15d后,揭开薄膜。移栽30d后检查,小苗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

3小结与讨论

(1)以杂交桉优良单株的顶芽和茎段为外植体,B1+0.5 mg/L 6-BA+0.2mg/L NAA为诱导培养基,B1+0.5mg/L 6-BA +0.3mg/L NAA为增殖培养基,B2+0.5mg/L ABT1+0.2mg/L IBA为生根培养基。按理论推算,年繁殖系数为3.2312,即1个芽经增殖培养1年后可达1.29×107个茎芽,其中ZL11的生根率可达86%,达到工厂化育苗水平。

(2)当小苗茎部木质化,叶色浓绿,茎轴伸长时,应及时洗去根部的培养基,移栽至无菌的红心土中,移栽后浇透水,放入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内(11月至翌年的3月也可直接在露天进行),覆盖薄膜保湿并遮萌70%~80%,每 6d喷1次多菌灵或代森锰锌药液,1周后,每天打开薄膜两头通风5min,以防病害,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15d后,可揭开薄膜。移栽30d后检查,小苗平均成活率可达90%以上。

(3)ZL9和ZL15的生根率较低,还不能完全达到工厂化生产的要求,有待进一步试验,优化配方。

4参考文献

[1] 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 祁述雄.中国桉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陈碧华,万泉,李乾振,等.尾叶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2,29(2):9-11.

[4] 申文辉.抗逆性杂交桉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6(1):1-7.

[5] 龙勇明,郭耆.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8(2):84-87.

[6] 吴坤明,吴菊英,甘四明.桉树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简介[J].广东林业科技,2001(4):10-15.

猜你喜欢

组织培养培养基
枸杞的组织培养技术
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的检测效果比较
红花木莲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方法初步研究
文心兰切花无病毒种苗组培快繁生产技术
东方百合“甜梦”花器官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天然植物激素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诱导芽分化的影响
开展生物学 “植物组织培养” 选修活动课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云芝生长状态影响的研究
紫薇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红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