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梅兰芳》的叙事分析

2009-04-16胡骑兵

电影文学 2009年20期
关键词:枷锁梅兰芳

胡骑兵

[摘要]影片《梅兰芳》运用传统传记电影必备的叙事元素,依靠影像沉稳、冷静地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人生际遇,主要探讨了梅兰芳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挣脱各种枷锁,走向艺术巅峰的超越,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的过程;同时,影片还从故事中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找到了人类的共性,并将其通过电影语言阐述并升华,呈现出了潜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关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不失为一部商业与艺术并重的佳作。

[关键词]叙事分析,传记影片;枷锁;二律悖反

区分一个电影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很难,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可能观众更关心是电影的质量。若从这个层面上看电影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好的商业片可以成为艺术经典,好的艺术片亦可带来商业神话。在商业化、娱乐化大潮下,我们看到国产电影在这个潮流中艰难跋涉。与之相对的文艺片则在创新和表现力上徐徐前行。…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继《霸王别姬》后的又一力作。该片运用传统传记电影必备的叙事元素,依靠影像沉稳、冷静地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人生际遇;同时借助文学性的阐释呈现出潜藏于感官享受背后的关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可以说,影片将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保持了传记电影对人物故事的忠实,又满足了观众希冀在艺术中求得心理满足的朴素愿望,不失为一部商业与艺术并重的佳作。

一、故事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三个重要片段。时间跨越少年梅兰芳到中年梅兰芳几十年,其中动荡历史的变迁与人物命运交错交织,散发出浓浓的史诗气息。

影片第一幕讲述的是梅兰芳与名伶十三燕的对垒。十三燕和梅家有三代情谊,因此梅兰芳和他有着近似爷孙般的深厚感情。但由于两个人在梅兰芳想要在台上“创新”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进而发展到了两人要在京城对擂比赛。在经历了第一场较量的失败后,梅兰芳不顾众人的反对,冒着极大的风险改演时装新戏《一缕麻》,结果受到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大获成功。在胜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梅兰芳曾想为了十三爷爷的声誉放弃比赛,但遭到了拒绝,并受到十三爷爷“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教诲。最后在平静接受自己时代终结的同时,十三燕嘱咐梅要想办法提高伶人的地位。影片第二段着重描述了梅兰芳与有‘冬皇之称的女艺人孟小冬的爱情故事。两人因戏结缘,但最后也因戏而被迫分手。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传奇。影片最后一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大获成功,终于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的复出。展现了在日军侵华后,为了不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梅兰芳蓄须,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而打伤寒针以拒绝登台演唱的那段历史。

二、主题

有人认为《梅兰芳》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片,因为它没按历史人物梅兰芳的成就编制影像履历。但事实证明: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式主旋律影片并没有围于真人真事的局限,创作者一般都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的前提下,透过社会生活的表层,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真实性定位在历史哲学与人生哲学高度上。例如,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轰动世界的鸿篇巨制《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一部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因此好的传记电影所应该传达的,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某种可引发人深刻内省的东西,因为人物灵魂内在的精、气、神,才是触及观众心灵深处的要素,才是艺术的内涵所在。

也许正是本着这个原则,影片《梅兰芳》没有仅仅流于故事的表面,将梅先生一生的传奇与辉煌刻意地去描述,而是尽量将一代京剧大师还原成一个凡人,并探讨梅兰芳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挣脱各种枷锁、走向艺术巅峰的超越,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的。因此影片的三个段落可以分别理解为阐释了他一生中的三个命题:第一段以梅兰芳大伯和十三燕为代表的旧伶人人生为背景,探讨了为人的尊严和个人追求实现的艰辛。少年梅兰芳怒对权贵对伶人的玩弄,几次插入的几段大伯的信的画外音以及十三燕对自尊的近乎偏执的坚守,都诠释着梅兰芳对于十三燕临终前对他的那句把唱戏的地位“提拔”一下的嘱托的遵守,传达着要为伶人争作为“人”的尊严的努力和挣扎。同时,他不顾伯父的告诫,毅然坚持走上了艺术之路;为了捍卫艺术的完美,他不惜走上与十三燕的擂台,这些无不展现了个人为了艺术和人生的跨越所要付出的艰辛。

影片第二段则通过对梅兰芳与孟小冬感情戏的铺陈,表现爱与理、艺术与俗世的矛盾。梅、孟的艺术相映生辉,他们的爱自然而彻骨,精神相交而相通。然而,迫使梅孟这一天作之合破裂的,既不来自俗世也不是来自梅夫人芝芳,甚至不是受雇于邱如白的枪手的子弹,而是如那句台词所说的“谁毁了那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的断言。换句话说,在任何一条坚守的路上我们都会品尝孤独,孤独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孤独才是成就他一生无人能及的艺术高峰的前提。任何俗世的东西包括深入骨髓的情感,都会让他分心,因此都必须为了梅兰芳的艺术而让步。在任何一条坚守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遭遇干扰。作为凡人,在面临一次次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有所选择,在选择孤独的同时,也必然会放弃很多常人眼里美好的东西。守得住孤独,才能拨云见日,这或许正是梅孟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第三段的故事通过梅兰芳一身正气、不畏强权的英雄事迹,传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命题、哲学命题——在民族大业、民族气节和个人荣华富贵之间的矛盾中如何抉择。—个人的追求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关头必须有所牺牲,在牺牲个人的这个大义大勇的超越中,个人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便得到了升华。影片中颇具匠心地展现的那幕梅兰芳、邱如白二人在伯夷、叔齐兄弟画像前义结金兰的画面以及在面对日军逼问时梅兰芳平静的“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宣言都在传递着“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节。

同时,影片借助对京剧大家、京剧国粹的传记式叙述,尝试从我们当代人的视野去重新打量中国现代传统。这种打量可以有多种方式,而陈凯歌导演选择了寓言式。例如,这里体现的京剧,已不再是原来古典意义上的京剧了,而是面对现代全球化格局如何弘扬国粹、振兴国粹、重新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崭新课题。因此影片中当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大获成功之际,那经久不衰的掌声象征的不仅仅是对京剧和他个人的尊重和肯定,还是对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尊重和认同。

三、叙事——真实与虚构和谐共存

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传记影片的二律悖反。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却是影片最大的难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因此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梅兰芳先生的一生何其伟大,要在有

限的时间内将其尽现是没有可能的。可喜的是电影《梅兰芳》找到了很好的展开叙述方法,影片以梅兰芳的伯父绐他留下的那封遗书的间断叙述和重复叙述作为叙事框架。这封遗书的话外音始终伴随着梅兰芳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艺术和人生的紧要关节。而伯父在信中提到的“纸枷锁”又成了这个故事框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那一纸“枷锁”绝不只是用来戏弄伶人的道具,它看似轻薄,弹指即破,然而世间之人或无奈,或不甘,或心甘情愿地都让它结结实实地套在脖子和双手上。像片中的十三燕,那由黄马褂、玉帽檐儿、伶界大王的头衔,一言九鼎的威严,清朝贵族做派打造出来的纸枷锁,让十三燕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来维护;而梅兰芳却在一次次打破“纸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着对京剧艺术的完善和对自我的超越。

影片中的“纸枷锁”象征着人性的枷锁,这种人性的枷锁正如毛姆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奇异又残酷而我们又无法控制的力量。它是薄薄的一张纸,却让人挣脱不了,原因就是这种力量,是外面的人、整个社会外加给它的,不是它本身。正如梅兰芳这个角色,束缚着他的不仅仅是传统对戏子这个职业的界定以及他与生俱来的个性,还有他的好友邱如白、他的知己孟小冬、他的妻子福芝芳、他的敌人日本军以及他的座儿对他的期望。他大伯给他的那封信贯穿始终,时刻警醒着梅兰芳做戏子的本分,但梅兰芳凭着他对个人的尊严的捍卫和对完美京剧艺术的追求。勇敢地站上了风头浪尖,结果不仅超越了传统对戏子的要求,还大大提升了京剧和伶人的地位。戏中的梅兰芳,盛名之下,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他周围的人都想让他成为一个“神”,而他自己则想成为一个人。他能否拆解这道枷锁,找到人生的真谛便形成了一种矛盾和戏剧张力。而片中着力刻画的一个字眼“孤独”最终帮助梅兰芳在“神”与“凡人”之间的挣扎中解脱,那“孤独”体现的正是他一辈子对戏子尊严的捍卫和对完美京剧艺术的孤单的追求。邱如白看到了梅兰芳的这份孤独,却一直无法破解这份孤独,因此才会天真地相信田中的“不管战争准胜准负,梅兰芳都因该不朽”的神话,也才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在影片的最后,他终于幡然醒悟,至此深度理解了梅兰芳的孤独,梅兰芳不仅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座儿的,更是属于他自己的。孟小冬应该是懂那份孤独的,因此后来她才会选择离开。并透过一封信表示对梅兰芳那份孤独的支持:一句“畹华,别怕!”不知道对梅兰芳而言意味着多少鼓励和理解。人的一生诚能可贵,但在那短短的数十年春秋中,它无不被精神、物质甚至肉体的枷锁所牢套着。到底怎样生活,是靠某种信念还是迫不得已地去适应环境,世人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许多和梅兰芳相似的抉择,这也许是电影《梅兰芳》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

总之,在由伯父留给梅兰芳的信所展开的这个故事框架的总体风格中,影片自如地向观众讲述着故事,而故事又不拘泥于故事本身,主要探讨了梅兰芳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挣脱各种枷锁、走向艺术巅峰的超越,尤其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自由的过程。每一段故事看似独立,却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同时,影片还从故事中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找到了人类的共性并将其通过电影语言阐述并升华。影片这种对文学性阐释的借助,使单纯的艺术表达得到了升华,让观众在现实世界中感悟到了历史,在精神对话中理解到了伟大。而这种导演与人物之间的默契,是只有当导演真正走进被塑造人物心灵的时候,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影片中所见到的梅兰芳是正如陈凯歌所说的那个“在他一生的温柔抵抗中,他所要抵抗的不仅是异族的侵略者,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生活的现实,与其说他是英雄式的人物,不如说他在倾尽一生的力量捍卫个人尊严”的梅兰芳。

猜你喜欢

枷锁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奇怪森林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命运的枷锁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