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反思与改变中成长

2009-04-15杨丹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松鼠我会文章

杨丹丹

记得我刚从大学毕业那会儿,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恨不能立刻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踏进了现在工作的学校。可是经过学生的几次考试之后,让我明白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以至于发出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样的感慨。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学生对我不满,为什么我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其它班级。原来在课堂上我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我转,我讲什么,他们记什么,如此下来,他们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只是笔记上多了些类似“涂鸦”的东西而已。我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我所痛恨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吗?一堂课下来,学生又有哪些收获呢?难怪乎,每次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课内的知识总是回答得很到位,但对于课外的知识他们则一窍不通;也难怪乎,我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每次考试前我都像小蜜蜂一样辛勤地耕耘,但为什么我的收获总是最少的呢?”这时侯我悲哀的发现:我和学生都已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郁闷了一段时间,也反思了一段时间,这时曙光出现了。新课程改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教育界,我发现此时的我看到了希望,又充满了活力。虽然刚开始还不懂究竟什么是新课改,但经过指导老师的讲解,并通过和几位同时之间的慢慢探讨,我终于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以上课为例,以前我对教材提不起兴趣,觉得文章枯燥无味,而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课堂的,所以,谁会想到生活中如此开朗活泼的我,一进入课堂就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在这样的课堂上,你想学生会有激情吗?没有激情,就谈不上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由讨厌课堂,到讨厌老师,乃至讨厌我所教的语文,试想,这样的话,学生能学好语文吗?

想通这一点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上课方式,充分利用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优势,凭借着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乐趣,以至于慢慢地变得喜爱上课,喜爱班上的每位学生,而学生呢,也慢慢地喜爱上了我,进而喜爱语文,我经常对他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只要你们从心里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语文,就不愁学不好!而且你们要喜欢我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那就是在暑假中,你们还念念不忘可爱的杨老师。”学生会心地笑了。

由于在上课时我有了激情,学生自然而然地也有了激情,变得善于思考。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总是用一些叠词来帮助大熊猫取名呢?比如说:宝宝、兰兰、天天?”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我说:“因为用叠词更能表现一种亲昵的喜爱之情,比如说我如果称班上的顾强为强强,就是表示对他的喜爱之情。”学生对于这个回答很满意。

在教宋学孟所写的《柳叶儿》这篇文章时,当作者提到他的爬树本领很高时,我就让班上善于爬树的同学举手,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爬树的经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本文的距离也拉近了。

当然在课堂上我也注意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可以从我提问的方式上看出来,以前我会这样说:“丽丽同学,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或者是:“小华同学,这条题目你来解答一下”但是现在,我会换成:“丽丽同学,你能不能表达一下你的看法呢?或者是:“小华同学,你的想法是什么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样的话,学生首先会从提问的方式上感受到一种平等。然后,我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即使答错了,也不会责怪他们,因为我告诉他们:“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当然,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也会点评,但并不要求他们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轻易的说:“你的答案错误”或者是“你的答案正确”。记得听过这样一件事: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芽状的东西,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我想:“在如此死板的教学中,哪个学生还敢疑?常此以往,学生岂不是要被培养成一个个只会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就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言,多发言,尽量找出不同的新的答案。

课堂气氛的活跃,也得利于教材的改编,学生对于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这些动物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就要求他们在上课前,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一起交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知道了大熊猫除了有书上所说的“竹林隐士”、“活化石”的称呼外,还有“熊猫小姐”的称呼,因为熊猫非常温顺,一见到陌生人就会用前掌蒙面,或者把头低下去深深埋在两个前肢中间,它也不主动攻击别的动物,只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快速逃跑,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呼。学生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

当然,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不能为教一篇课文而教它,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从一篇文章中学到什么样的道理,比如讲授《三颗枸杞豆》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也要让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不能一味贪玩,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总之,教材给老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我们要用它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春天。

文章如果出现一些精美的段落,我就会鼓励他们多朗读、多美读、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有时侯,我看到他们阅读的兴趣不高,就会采用评分制,以100分为限,考虑朗读时的节奏、感情、语调、流利程度等几个因素,让同学之间互相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水平自然也有所提高。

而有些段落或文章是要求背诵的,学生一听到“背诵”两个字就头疼,于是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种文明的方法。你们只有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时,我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背诵,这样他们课后的负担就减轻了。这一点尤为表现在古文教学上。如讲授《黔之驴》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明白了文章是讲老虎先是怕驴然后慢慢地认识驴,最终吃掉驴的过程。这样他们背诵原文,自然轻松多了。

背诵完之后,就涉及到默写的问题。曾经有人问我:“新课改不是提倡决策的过程要民主吗?如果学生讨厌默写,而你偏要强制学生默写这默写那,这还是民主吗?”的确,要让学生对默写产生兴趣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在提出默写要求的时候,换一种方式的话,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这一堂课我要默写《松鼠》这一课的字词,那么我会这样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默写了,你们是想默写《松鼠》这课的字词呢,还是想默写《黔之驴》这篇文章的原文背诵呢?”他们这时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松鼠》的字词。”然后我就顺应民意,让他们默写字词,他们居然很高兴。这能说是我们在强制他们默写吗?当然不是!

总之,我认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老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猜你喜欢

松鼠我会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我会玩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