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2009-04-15牛玉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气副词语感

牛玉霞

一、引导朗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尤其是教给他们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朗读是训练和培养语言表达力的重要手段,中学生必须保证充分的朗读训练,使自己的眼、口、脑同时并用。朗读时,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还要读出不同的停顿和语气。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中学生如果能流利清晰地朗读文章,并附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那将不仅是口才美的体现,也会使听者赏心悦目,引起感情的共鸣。所以,我根据初中不同年段的特征,采用不同的导读方法:如初一学生天真活泼,我常用引导朗读和模仿朗读的方法,并通过放教学录音带(包括老师的示范朗读录音和朗读好的学生的录音)增加音乐美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渐渐地把学生引入到想读、愿读的境界。对于初二、初三学生,因年龄渐大,朗读的主动性呈递减趋势。对此,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比赛朗读、兴趣朗读、有奖竞读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朗读带来的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朗读成功的愉悦(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要把自己朗读的文章录一段用以证明以后的进步)。在我的语文课上,朗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于是课文在朗读中融会贯通,知识在朗读中消化吸收,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几年下来,连班内曾经一句话三结巴的小武也能登台讲演五分钟,而且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这全是朗读带来的好处。

二、品味朗读,培养语感能力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老也说过:“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当然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离不开对语言文字进行无数次的分析、比较、揣摩、理解、识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教学生从语气、语调上体会感情色彩,培养语感

言为心声,作者的喜怒哀乐往往是通过语气、语调表现出来的。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感悟的。如《友邦惊诧论》一文的第二段“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气的鲜明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憎感。再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七自然段中“难道你就只觉它只是树?……”一连四个反问句。我指导学生从语气和语调上感悟。随着语气的不断加强,感情的不断升华,体会作者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逐步把学生引入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的联想,把学生的思想也步步引到最高的境界,让学

生在反复朗读中悟出真谛。

(二)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感悟力

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文章一字生辉。要想让学生准确地领悟词语的感情色彩,需要先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加以辨识,然后通过分析、默读、朗读、比较等方法领悟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松骨峰战斗一节,可抓住几个动词让同学们反复思考“挖、掐、摁、衔、扣”等词语,让他们懂得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丽场景,领略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到最可爱的人的最可爱之处——对敌人咬牙切齿的恨正是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无比的爱,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分析副词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初中课文涉及“副词表达效果”的练习较多,这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例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四有加点字“大约”、“可能”、“最”、“比较”、“几乎”等表估计和程度的副词,让学生答出它们分别是限制什么的副词,这是较难的,因为学生对副词本来就很陌生。如果再让学生答出“使用这些词的好处”那就更难了。这时,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去体会,去感悟。然后,我问:“当某些事情还没有确凿的把握,或者是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的时候,你的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学生们众说纷纭。通过讨论,最后的结论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必要时可带自己的观点加以估计猜测,否则就太绝对了,是会出错的。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副词有了初步的感悟,便要求他们通过对比的方式感悟副词运用的作用与好处,同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里。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日渐准确了,逻辑思维也渐渐周密了。

三、激发写作,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内容表明: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个母语教师应高瞻远瞩,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打基础,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运用是目的。中学生怎样能通过写作,从而达到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呢?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母语教师医治学生上作文课头疼的妙方。(作文课上,学生头疼的是写作,却乐意听、读)面对作文课上学生摇头、叹气、皱眉、咬笔杆的现象,我首先设法消除他们的厌烦心理,针对他们厌写喜听的特点,我将课前准备好的与本课有关的小作文,津津有味地读给他们听;或者有声有色地给他们讲些供作文选材的小故事。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当其兴趣浓厚时,我趁机让他们展开纸笺,按照题目要求写小短文。这样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角色,化厌写为愿写。另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很重要。学生每天只是活动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上,时间久了,自然觉得没什么新鲜事可写。再写就该瞎编乱造。于是我就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要求他们多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寻求闪光点,或者是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哪怕是三两句也行,每天坚持积累。开始学生觉得很平淡,无话可写,于是我就示范着写一些学生们熟悉的人和事,或者是我自己的心事和希望,然后念给学生听,尽管是闲言碎语,也能给学生莫大的启发,学生听后茅塞顿开,一下子觉得有很多东西可写。为了开阔学生视野,除了平时要求他们多读、多看以外还常常举行“学生练笔交流”。同学们的练笔涉及面较广,字里行间感情真切。语言或活泼、或凝重。每当读到精彩的时候,同学们往往报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连老师也投来赞许的目光。掌声和目光无疑就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使多数学生心里萌发一种欲望,那就是把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写出来,或生活、或学习、或理想、或追求、或他人、或自己。一旦他们感情的闸门被打开,就会涌出滚滚的思绪,有不尽的人和事,情和物,溶于大脑,汇入笔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力量,给人以希望、向往、追求和安慰,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也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纳入写作的重要议程,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下雨的时候我让学生写“由水滴所想到的”;学生喜欢养蚕,我就让学生写“由春蚕想到的”。其中有位学生写有关老师的想象:“老师,您批改作业时唰唰的笔声,是妈妈唱给我们前进的心曲;您字里行间的圈圈点点,是指示我们前进的航标;您一行行精心的红色批语,是汪汪心血的灌注;您背靠的一块长长黑板,是驶向学海的风帆;您期待的目光,是愿铁成钢的心花的闪现。”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那些看来司空见惯的小事,顿然化作光彩斐然的宝石。他们称赞老师,是发自肺腑之言,他们也称颂祖国,是发自心底的呼唤。这不正式祖国未来所需要的吗?

猜你喜欢

语气副词语感
The Wheels on the Bus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注意说话的语气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