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之我见

2009-04-15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儿童作文语文

蔡 辉

小学生正处在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中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是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作文则是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体现,这使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成普遍之势。虽偶尔有作文教学的改革之声,但难见突破性进展;阅读活动此起彼伏,却也少见作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值得思考。

多年来,经调查发现,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有三:

一、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欠缺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和程序。其具体表现有二

一方面,小学作文教学分段不清,序列不明,缺少具体的计划。众所周知,现在小学作文没有单独的一套训练教材,而在现行教材中,语文乐园中的作文是作文训练的对象,但这些文题不能充分地体现作文教学的一般序列,有的题目相同,有的要求不明确或者高低不一,纯粹以完成作文为目的而缺乏针对性。再者,一学期该写多少次大作文和小作文也没有规定,缺乏具体计划。

另一面,小学作文教学程序缺乏科学性,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小学作文究竟怎么上,以什么为指导,很少有人给出一个全面、具体、满意的说法,因而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作法搬上了课堂,其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学生本身的所处环境和认知水平不同,所能接受的信息不同,这导致了作文教法的难以确定性,因而造成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继后出现教师的随意性。

二、在作文训练中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指导方法不当

一般的作文指导方法从形式出发,先介绍什么,后交代或描述什么,最后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尾等等,给学生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这样把给学生的思维就牢牢束缚在匣子里而缺少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结果是学生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忽视了文章的灵魂——内容的充实,落入了“买椟还珠”的俗套。

三、在作文训练时注重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亦或教与学相互游离脱钩,缺乏学生兴趣的激励机制

少数教师即使悉心研究作文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因素,如作文能力的形成、语言发展的规律、普遍的心理特点及兴趣趋向,这样的训练方法到最后也只徒有一个尽自己“努力”的说法。所以,不潜心研究学生,脱离学生的训练方法注定要落入“隔靴搔痒”的陷阱。

要想真正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就必须全方位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摆脱作文教学的无序性、随意性、盲目性,打破传统观念,走出误区,给作文教学赋予教改特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管其下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

相信大部分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颇有研讨,但多数侧重于自己如何教,对学生全方位科学研究也许还存在一片空白。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三个原则:

(一)坚持让学生听说读写四结合的原则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作文训练实际就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其一般规律是: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口头训练到写话训练再到命题作文,从模仿到创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语文……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之‘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见此学科宜并重。”所以作文训练要遵循这一规律。即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再进行作文训练。

(二)遵循儿童作文的心理过程

儿童作文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儿童将客观现实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转化;其次,儿童将所获得的认识(思想、感觉)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是从认识到表现的转化。实现了学生的“双重转化”,,也就满足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三)作文训练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齐头并进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苏联教育赞可夫认为,教学必须以最好成绩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他在《小学教育新体系》中主张,要始终把学生开阔的精神生活、发展情感、意志过程及智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我也认为作文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然而学生心理发展受制于外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外界环境中的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制作和信息输出,有感而发并自然流露于笔端,作文训练取得了好的效果,在学生心理也滋生了写作兴趣。

魏书生提出,教师对学生实施教学,其宗旨是教会学生自学,从而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那么,教师要达到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学生写好一篇作文,而是通过自己多方面的研究,搞好教与学的过渡,最终实现教师不教,学生也知道怎么写且能写出好文章来的目的。

猜你喜欢

儿童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