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2009-04-15罗建权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小车情景新课程

罗建权

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认为新课标下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创设情景创新教学模式

威廉A.沃德(William Arthur Ward)曾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初中物理学的内容,有一些跟小学《自然》里的部分内容很相近,但它不同于《自然》,它是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有关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等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再如讲到“压强增大沸点升高”这个内容时,做如下的实验:在烧瓶中盛半瓶水,用一只插有玻璃管和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连通(或者连接一个小气筒)。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你可从温度计上看到,当温度接近100℃时,瓶里的水沸腾了。这时你用力推压针筒活塞(或者压气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压强,你会看到,虽然仍在加热,水的温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腾停止了。这说明,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了。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多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实验中每一步都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吗? 2.你知道每步实验小车最后都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吗?3.小车在哪种平面上运动最远,为什么? 4、如果小车不受到阻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实验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然后得出结果: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通过对比可知,小车最后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缘故;2、小车在光滑木板上运动最远,因为在光滑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3、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这些重要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小车由于受到阻力才会停下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不会停下来而永远运动下去。在此基础上,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就变得轻松了。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同时也能宽容学生的误见。同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质疑往往也是物理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切入口。在探究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积极参与于激烈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促进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现老师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大胆探索,大胆尝试,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

猜你喜欢

小车情景新课程
情景交际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