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对电影的突围及美学启示

2009-04-15胡议丹

电影文学 2009年23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

胡议丹

[摘要]文学是艺术的基础,她孕育滋养了无数艺术门类的产生和发展,电影作为新生的艺术自然离不开文学的扶持。正是对文学的依赖才成就了电影起步时最初的辉煌。本文主要针对文学对电影的突围及美学启示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学语言;电影语言;文学突围;美学启示

电影的诞生意味着人类从此拥有一个用光电传播的新媒体。凭借这一新媒体,人类不仅可以创造新文化,而且可以把整个现实世界和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给予音像化的记录、复制、改造与创新,并且重新创造一个音像化新文化。从此电影文学加盟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并迅速繁荣。作为与文学最接近的艺术形式,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缔结了紧密的关系。凭借电影新媒体,许多文学大师和戏剧大师的剧作,都走上银幕,借助电影的声画翅膀飞向全世界。然而,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如何使文学艺术突破电影艺术的影响,走出自己的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艺术作品对电影突围的分析

我们说文学突围时,其前提是它已囿于困境之中。什么样的困境呢?新世纪文学是“终结集体话语”的时代,是“个性化时代”。这使得文学的格局变得非常狭小,也失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种勃勃生机和生气。其实当下是各种利益与价值都在发生巨大的冲撞和博弈的时代。各种思考与观念都在发生激烈的对抗。可是,我们的文学却平静、安逸、小气,与社会的风雷激荡、风云际会不相称,与时代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当代文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名实相分、概念所指不一。因为名实相分,所以用起来相当混乱。

文学和电影在时间空间表现力、语言结构叙事方式上的天然联系,必然使得文学成为对电影影响最大的艺术。上个世纪20年代,电影导演阿培尔·冈斯就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它表明,电影的确已经构成了文学存在与发展的巨大威胁。至少在大众的心目中,今天的文化英雄已经不再是为张艺谋提供艺术灵感的莫言、余华或苏童,而是在电影上为他们创造了更多读者的张艺谋。

那么文学将如何在电影的光环下突显自己的光彩?有人说文学可以写得更长些或者向难以想象的世界发展。电影的容量决定了它难以与长篇小说匹敌。罗贯中的《西游记》改编成电影不过就是“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然而,现在的电影不但可以拍得长,拍成大容量巨片,如《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而且这种大制作的电影,借助高科技的表现可以把场景科幻的色彩做得逼真、宏大。

或者,向电影文学发展吧,借电影来发展文学。我国的情况来说,电影剧本这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已在国内得到广泛一致的承认。然而,世界范围来说。“电影文学”还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电影剧本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没有得到普遍一致的承认。既然是专为拍片而写,电影剧作就只能成为电影创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还难以成为独立的文学文本。但是,现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职业化,以及大众文学的娱乐化、通俗化、商品化的影响。文学界很难再次形成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潮效应,文学论争的焦点只能集中在细微的文学现象中,抒发个人情感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上。与这种文学多元发展相对应,电影自身创作机制的完善和成熟,使得它对文学的依赖性减弱,迅速分化为多种类型片。电影类型片趋向成熟,贺岁片、人物传记片、文艺片、娱乐片、战争片、功夫片等等多种类型片的发展成熟使中国电影的发展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迷,开始走向一个新的繁盛时期。

也有人说向情感交流型散文发展吧,避开电影叙事的锋芒。电影的长处在于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善于讲故事。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都是以叙述为主。而电影因为其具有观赏性所以在抒发个人情感上不是那么丰满,只能依靠表演者的演技。散文是中国文学最早的形式,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最早的记录。散文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被别的文体淹没或取代过。即使在唐诗宋词最繁荣的年代,散文也生机勃勃。散文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蓬勃发展之势。哲学家散文、文学家散文、诗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层出不穷,散文是惟一难以让电影包容扬弃的独立文体。不论哪一个时代,散文都是作为文学的底色存在,只有当这一时期别的文体走入低谷时,它便勇敢地出来顶一阵,突出地闪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今天的散文也是这样,它又一次唱起了文学衰微的挽歌。传统的文学有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正在被现代歌曲和流行歌曲所扬弃,小说和戏剧正在被电影和电视所扬弃,惟一能保持本色的就是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它唤醒我们心中原已存在的那份情愫,让我们认同,感到亲切温暖;它强化我们有过的情感体验,让我们感到并不孤独。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因此,抒情散文或抒情散文性短篇小说可能会成为一种非常走俏的文学而继续独立存在。

二、文学艺术作品对电影突围美学的启示

一百年来,文学与电影之间从未停止过相互追逐、模仿和创新。这些演进过程也启发着我们对文学和电影乃至艺术进行一些美学思考。

第一,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会经历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凭借自己的能力,为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来的。任何艺术都要有受众群,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文学艺术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作品之后,其文学的静态艺术为动态艺术所取代,电影除了文学因素,还包含其他许多艺术因素,是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体,它是另一种艺术,它具有与文学大不相同的艺术表达手段,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根本上讲,两种艺术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即某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完全等值地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例如: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影视作品《红楼梦》在艺术形式上是不同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来拍摄电影作品只是意味着电影作品从某一文学作品取材,电影并不因此丧失掉自由创造的权利,电影没有义务必须忠实电影文学剧本据以改编的文学原著,它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而在于它自身是否自洽和完善,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作为

一门独立艺术的需要和作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的需要去进行一切必要的设计和安排。影视作品使得生活直接变成一种更为直观、具体、全面互动的艺术成为了可能,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景观,我们还不可知,但这种改变是必然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审美。应该由美的受众来自由地选择;艺术,应该由欣赏艺术的人来扶持。受众不愿意掏钱,说明社会已经不需要它了。

第二,任何艺术都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这一点被完全地颠倒了。人们在否定以往的审美理想的时候,片面地认为凡是人们喜爱的东西都是传统的,应该抛弃的,因而认为人们越是读不懂的东西才越美。文革时期影院放映样板戏,以京剧的艺术形式叙事故事,一时之间形成了八亿人民八场戏的场景。完全没有了人们自己的喜好。艺术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艺术与受众的关系不是艺术单向度去影响它的受众。相反,它也要受到大众的影响,大众认可的,才是它所应表现的。然而,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儿兴起的贺岁大片、暑期大片等等都会使观众在一笑或一叹之后忘记了影片的内容。在当今的商业化的形势下,受票房利益的驱使,许多影片中的现实描写都蒙上了一层温和的色彩而少了些许直面的勇气与批判。从意识形态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走向商业片制作的导演。《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都是由葛优担当男主角,却在不停地换女主角,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颇有点007的俗套味道。到了《大腕》已经有些荒谬做作之嫌了。票房价值的成功几乎成了影片最重要的尺度或标志。在这个满足人们窥视欲望的独特领域,制片和导演的最终目的都是把观众赶进电影院。在这一点上文学应该好好向电影学习。认为只有文学家艺术家的感受才最正确、最高明,只是艺术家自恋式的“自我感觉良好”,事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只是作家比大众或者对生命的感悟更深,或者把生命状态表现得更好,更美,更动人心魄。高明的作家,能够表现出真、善、美给大众以启发。

第三,文学的衰落和影视的勃兴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人类的审美生活并不是在从事一种理性的追求,而是在进行着一场感性的追逐。任何艺术,都只有在全方位满足感性需要的基础上来实现其种种高尚的理性目的。在人类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潜在着一种对于“知”的向往和对于“看”的压抑。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甚至如马赛尔·马尔丹所指出的:“文字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差异。”话语文化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观照和欣赏。即美学上所谓“静观”。阅读是这种“静观”的最典型的方式,它允许阅读者反复地吟咏和解读文学作品,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然而这毕竟不是美和艺术的全部。现象与本质既有统一性。也有离散性,片面地独尊本质的一面,必然会失去更为可贵的现象一面。由此对于艺术而言。感性是第一位的,它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理性是第二位的,它是艺术得以提高,得以高尚的底蕴,在感性的基础上开掘出深邃的理性,展示出深邃的文化品位,这是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目标。在电影看来,把语言文字作为美和艺术的载体,把生活作为“知”的对象,实在是美和艺术的一种迫不得已,也是文学的根本缺憾。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
让文学语言 鲜活灵动起来
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文学语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陈学广《文学语言张力论》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台湾当代小说语言流变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