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2009-04-15李淑侠

经济视角 2009年3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质量

李淑侠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审针管理是个涉及面很广的概念,包括“人、法、技”建设和审计业务管理等内容。审针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因此,推进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必须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就国内内部审计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首要的是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把人才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内部审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有目的地培养一批高级审计人才和高级审计管理人才,带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机制。

二、改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牲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在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有受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和受企业总裁或总经理领导两种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还有相当一部分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内部审计形式进行改革,即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牲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对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央直属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自成体系”体制下的逐级派驻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当前,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在一些方面还不适应审计工作需要,要逐步探索科学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尽管这些年来各地在健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方面都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今后要在健全、有效上下功夫。审计工作,说到底要靠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说话。要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除了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还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准则,为保证审计质量奠定基础;要明确审计工作主要环节的责任和目标,加强监督检查;要实行必要的职责分离,促进达到控制的目的;要采用现代技术方法,逐步实现对审计质量的适时监控;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工作责任制度,保证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为此,企业应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内审部门委派的审计人员应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必然带来审计职能作用的超强发挥和审计质量、效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四、改进审计计划工作

要打破传统的计划安排模式,善于围绕当前的工作重心,按审计对象的特点分系统选择审计项目,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计划,做到审计的立足点要高,目标要明确,增强科学性,确保实现被审计单位的系统性成果。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目标,并根据总目标来确定审计项目,明确各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确保减少数量,突出重点;要注意合理安排和使用审计力量,做到任务分布、力量组织、时间进度等科学有效。

五、不断创新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即所得大于所费。同时,内部审计还应遵循效率原则。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非现场审计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内审人员数量与企业规模、业务量的非对称性矛盾,扁平化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的内在要求等诸多因素,客观上要求企业内审部门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同时,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非现场审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为非现场审计进行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创新手段,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三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企业各经营单位的各种数据信息,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四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五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六是向相关权力机构、管理层报告非现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必然带来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大幅降低,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近年来,由于对先进的审计方法研究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审计的开发应用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却缺乏自觉的推广应用。今后一个时期,应在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积极推广内控测评、统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方法,进一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要把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先进的审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推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责任编辑:方涵)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审计工作质量研究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睡个好觉
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