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引导下的洞察与反思

2009-04-10杨铁钢

岁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理想

杨铁钢

人类必须要有理想。理想是人类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追寻的目标,更是个体在生活中,对每时每事进行选择、判断的价值尺度。而说到选择、判断,我们首先就要对理想本身作出价值的选择、判断。对个体而言,只有其符合或有利于整体一民族、国家、集体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才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理想,也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确保有利于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这是我在阅读了忽培元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雪祭》之后,所获得的理性感悟。

《雪祭》表现的是“三农”题材,围绕着心怀理想、具有英雄情结的主人公——古关县委书记丁坚不足百天的工作、生活展开叙写,表现主题。

丁坚出身于陕北老区的革命家庭,其家乡清水县产生过三十多位革命将军和二十多位共和国省、部级干部;他的本家叔伯中,有两人分别在南方担任省委书记。他的身体中有革命的血脉,他从小听着“闹红”的故事长大,他十分羡慕前辈所处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时代,甚至为自己生不逢其时而“痛苦地偷偷流过眼泪”。可以说,在丁坚的身上,革命的理想,远大的抱负,英雄的情结近乎是与生俱来,并随其年龄的增长、教育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更加坚定、稳固、突显。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19岁时,就很出色地担任一个千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宗族、派性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把原先四分五裂的村子,治理得井然有序;在37岁时,放弃由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升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机会,主动请缨到几乎完全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古关县任县委书记。

丁坚来古关的理想就是要把这个愚县、穷县变成智县、富县。

丁坚到古关的第一个作为,就是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广泛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这使他很快全面洞察掌握了县情,特别是洞察掌握了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包括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内的村级各级组织瘫痪或半瘫痪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

三是农村财务混乱;

四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五是由于长期缺乏引导教育,农民思想素质普遍下降。

在开展工作中,丁坚更深刻地洞察摸清了县级领导班子的状况:

陈腐、庸俗的官场陋习严重存在:县长陈武才自私、保守、专断、虚伪,少尽责之心,多图利之为;纪委书记姚明理,工于心计,善于迎奉,奸猾自保;一些干部摇摆观望;多数干部敢怒不敢言。

现实与理想必然矛盾,且永远是一对矛盾。也正因为如此,理想主义者或英雄人物往往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色彩,丁坚也是如此。他“披挂上阵之后才感到力不从心,体验到了他的前任们何以不能轻而易举地如愿以偿”(5),这是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表现。但可贵可赞的是:丁坚面对矛盾,坚守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做出了不屈的抗争、不懈的努力。他写出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苦衷》的调查报告;他创造性地在全县开展了旨在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围绕“社教”的酝酿和开展,古关县又紧锣密鼓地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全县最富裕的牛峰峪村党支部书记李铁牛,因抵制本村农工商联合公司副总经理郭富财私自开矿谋利,被郭富财砍伤;郭富财被拘留15天后释放,悔恨生疾而死;县长陈武才、纪委书记姚明理等县级领导阻挠、破坏“社教”;牛峰峪村罐头厂因管理体制变更导致坏人马豫贵钻空子,偷走15万元巨款:全县最富裕的镇一同太镇镇长、陈县长之侄陈大勇,为捞政绩,强行给未婚女青年做绝育手术,引起村民集体围攻镇政府,陈大勇因此被拘留、停职:县长陈武才为保侄子,与姚明理等连手,推荐党性极差,但“舔功”、“拍功”极强的张根旺做代理公安局长;丁坚坚决抵制,引起张根旺的不满,张根旺对丁坚实施暗杀未果;丁坚紧紧依靠上级的信任支持和群众的拥护帮助,抓住了嫖娼的陈大勇和隐藏在深山的罪犯马豫贵,找到了解决一系列矛盾、问题的突破口,使“社教”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最终,丁坚因积劳成疾突然殉职。

可以说:丁坚并没有完全实现他来古关的理想,但他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丁坚所解决的问题没有他涉及的问题多,而他所涉及的问题又没有他引发我们读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多,其中最具有震撼力的问题是: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中,执政党和其所依靠的社会力量如何巩固政权,特别是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执政能力?

民族振兴、国家强大、人民富足,是我们长期、共同的理想追求。我们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应如何理解和选择包产到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集体合作、共同致富这些不同的体制与路径?

如何认识和把握、惩处危害、破坏我们执政党和最广大的人民实现共同美好理想的事业的敌对、异己力量?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雪祭》成稿于1994年至1996年。那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特别是“三农”的状况和成就远没有今天这样明晰、巨大,相应的理论探索和建设也远没有现在这样系统、深化。由此足可以见出《雪祭》所具有的超越一般的艺术魅力和振聋发聩的认识作用,而这也恰恰是作家具有深厚的政治和艺术修养,特别是敏锐、深刻的政治洞察力的最有力证明。

如果作品的表现仅止于此,就难免于真实艺术地表现现实之余,给人以缺乏深刻与厚重的遗憾。作家忽培元深谙艺术大道,他不容忍自己的创作出现缺憾,他不会给读者的欣赏带来遗憾。因此,他心神独运地创造出了牛峰峪村上个世纪的老支书王德明,五十年代全省闻名的老劳模王秀花,大队饲养员李峻山、老民兵英雄武占德等老一代农民的形象。他们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真正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是他们的共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出过大力,流过无数汗水,更曾拥有过辉煌。然而,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因其年龄、更因其作为逐渐被边缘化。他们对过去深深回恋,对时代感到困惑,对变革心存不解,对未来满怀焦虑。但他们不变的是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集体经济的关切,对一切有损于此的人和事近乎本能的厌憎与抵制。也因此,他们真心拥护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称其为瑞雪,称丁坚书记是“及时雨”。第二十九章,李峻山老汉闯入由丁坚主持的党员学习会,提出了一连串炸雷似的问题:腐败分子是不是党内的资产阶级?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四类分子”?还要不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丁坚书记赞许李老汉有思想、有觉悟,破例让他列席会议,并对老汉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自我解答。李老汉的提问是为了捍卫美好的理想、代表相当一批人向执政党、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丁坚的解答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也很难说完满,但他代表了有良知、有理想、有使命感的党的领导干部对重大历史、现实问题的思考,也足以引发每一个读者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都不应该忽视李峻山一代的存在、思

考与追问。他们是历史前行的路标与警示,对民族、国家、个人理想的选择和实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参考的价值和意义。《雪祭》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深刻而厚重。这是作家在理想的引导下,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宝贵收获,和进行艺术表达的可喜成果。

从艺术角度说,《雪祭》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首先是其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横向,主要正面叙述主人公丁坚从1992年12月6日至1993年三月初不足百天的生活和工作。其间,又以三场大雪为标志,构成故事情节起、承、转、合的发展推进态势。第一章,写的是1992年12月6日,古关县下了入冬以来第一场雪。7日凌晨两点,正在通宵撰写题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苦衷》调查报告的县委书记丁坚,接到了同太镇党委书记刘国泰的来电,告知全县最富裕的牛峰峪村党支部书记李铁牛被该村农工商联合公司副总经理郭富财砍伤。由此造成悬念,对情节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第十六章,写在古关县下了入冬以来第二场三天三夜大雪的氛围中,发生了牛峰峪村民包围镇政府闹事的突发事迹。原因是镇长陈大勇想趁镇党委书记刘国泰参加县委扩大会议之机,给自己捞政绩,突击完成计划生育指标,激起民愤,使情节发展走向高潮。第二十二章,古关县下了第三场雪。正在停职反省的陈大勇与不法老板郭树茂、韩万胜在舞厅进行非法交易,并嫖娼,被抓了现行。至此,也抓住了解决古关县许多重大问题、案件的突破口,也由此,故事转向结局发展。

《雪祭》横向的正面叙述可以说是张驰有致,但其展开的幅度并不宽阔。而赏读全篇之后,我们并不觉其狭窄单薄,反觉其恢弘厚重。究其原因在作家能于故事横向推进中,借助于人物的回忆、倒叙,纵向展开深广的故事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对王德明、李峻山、王秀花等老一代农民形象的塑造,将故事一直回溯到建国初。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农”波澜壮阔的发展变革画卷,与当下改革开放的成就、矛盾与缺失交相映衬,使人震撼,更引人深思。这是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带来的艺术魅力。此点也使我们更加坚信: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雪祭》第二个值得一说的艺术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雪祭》中,除了塑造出丁坚等多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两个涵盖全篇、制造氛围、具有鲜明浓烈的象征作用和意义的物象,这就是雪与山。

《雪祭》中的雪,有两个外显作用,一是结构上的标识,二是制造氛围。除此而外,它做为一个独立的物象,更有其自身的象征作用和意义。

第一章,主人公、古关县委书记丁坚“瞅着窗玻璃上那雪景一般壮观的银白世界,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悲壮的庄严和强烈的使命感”(1);李峻山老汉把开展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称为瑞雪;第十六章,丁坚在周密机智组织指挥抓了陈大勇等人进行肮脏交易和嫖娼的现行后,面对第二场雪后的景色,不会作诗的他,“胸中突然涌起一股浓浓的诗情:“但愿工作顺利,就像这大雪,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压下去,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装扮得更加美好起来。”(175)到此,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破解《雪祭》标题的含义了:雪,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着以丁坚为代表的所有追求美好事物的人们,更象征着丁坚等顽强拼搏、理想未果、英年早逝的带有悲剧英雄色彩的结局;祭,是作家及读者的我们,对丁坚一类为追求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牺牲的人们的敬仰与缅怀。

《雪祭》中的山,是秦岭,其外显作用亦如“雪”。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物象,又有其不同与“雪”的独特内涵。秦岭,巍峨、峻拔、高洁的品格,和其“能使一切丑恶的东西都羞愧得无地自容的伟岸气势。使人望而静穆,肃然起敬。”(297)每当工作受阻或遇到困难时,丁坚往往凝望秦岭陷入沉思,结果常常是从胸中涌起悲壮的庄严和强烈的使命感,恢复和增添排除阻力、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勇气。而最终,丁坚就倒在了秦岭上。古关人民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秦岭的鸡冠岭上,以便让他“看着古关县农村变得富裕、文明……”所以,秦岭象征着丁坚英雄般的品格、气质和情怀。此外,作品还常常借用“骑着瘦马举着蹩脚的长矛同古老宏大的风车搏斗的堂诘诃德”和“海明威笔下那个孤身一人划着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同巨鱼和大鲨搏斗的老渔夫”两个艺术形象,来进一步强化上述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效果的取得。

赏读完《雪祭》,经历了几番心潮的激荡起伏之后,沉静下来,细加回味,自然的就联想起另一位作家和他的一部作品来,这就是贾平凹和他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秦腔》。

贾平凹和忽培元都是陕西籍的同代作家;《秦腔》和《雪祭》都是长篇小说,表现的都是“三农”题材,故事都发生在秦岭下。尽管如此,两部作品还是异多同少,且异得相映成趣:

《秦腔》似水,《雪祭》如山。《秦腔》叙写日常生活琐事,《雪祭》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秦腔》的叙写是“密实的流年式”,《雪祭》的表现属疏朗的大事记。

读《秦腔》,如浴溪流,极易沉溺其间,而留连当下,不知所往;读《雪祭》则似攀秦岭,多能自断明判,而登高远眺,心知所向。

猜你喜欢

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画理想
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我的梦
我们一起话“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