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翻译“四化”方法探析

2009-04-06李小军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双音词单音节四化

李小军

对文言文来说,翻译就是阅读理解,既是考试的重点,又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让学生形成翻译能力呢?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继承、发展、变化关系,有人总结出了很好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也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补、换、删、调。用这五个字的方法,字字落实去直译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很快并且牢固地形成文言文翻译能力。

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五字诀”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规范训练法,可对于已经接触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并且形成一定翻译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则过于繁琐呆板,而且缺乏操作性,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更易于操作和提高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方法,简言之“四化”,即:单音节词双音化;双音节词单音化;句式现代化;句意要美化。

一、单音节词双音化

众所周知,古汉语的使用习惯是以单音节字为主,何谓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代表一事物。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双音节词就相当与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单音字在词义相同的条件下扩展为两个字。了解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首先就要将单音字化为词义相同的双音词。例如:翻译“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由单音节字转化成双音节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就是“学习”,“时”就是“时常、经常”,“习”就是“复习、温习”等,这样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它”。

又如,在翻译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时,如“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涂”就是“路途、道路”,“饿殍”就是“饿死的尸体”,“知”就是“知道”,“发”就是“发放,赈发”。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路途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赈发救济(老百姓)。

单音字双音化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梳理清楚一句话的大致意义,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的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只需结合文言文的语境,再根据各个单音字的含义予以恰当的转化,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文言文转化成现代文。这里就涉及到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该怎样转化的问题,例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语言中是没有“语法”一说的,只有语言的使用习惯。所以,我们在转化为现代文的时候也可以先不考虑语法,先只做单纯的字面转化,然后根据语境和现代语法习惯加以整理即可(具体见“句式现代化”一节)。

二、双音词要单音化

既然文言文是以单音节字为主,那么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以现代文的标准来看则仍具有单一意义,即一个双音节词表达两个事物的含义。例如,文言文中的“妻子”就是“妻”和“子”,“山原”就是“山”和“原”,即“山地”和“平原”。就是说,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题)。“无聊”在该句中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翻译,“无”应翻译成“没有”,“聊”应翻译成“依靠”;而不能翻译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又如,“臣之辛苦”(《陈情表》)中“辛苦”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身心劳苦”,而是“辛”和“苦”,即“辛酸”、“悲苦”。《陈情表》中的另一句话“至于成立”。其中“至于”和“成立”均是现代汉语使用习惯中的双音词,翻译时都需要单音化。那么“至于”就是“等到、到了”;“成立”就是“成人自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这里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而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则是“品行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这类词语在文言文中为数不少,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另外,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有了变化,因此,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三、句式现代化

这里的现代指的是要用现代人语言使用习惯来梳理直译出来的文言文,熟记一些句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点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慢慢积累,细细分析。但是在前面两个基本环节完成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将语言进行梳理应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例如,在翻译“襟三江而带五湖”时,在经过前两个步骤的梳理之后大致可以转化成这样的形式:“衣襟三江并且衣带五湖”,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文的使用习惯的,那么就要根据现代文的使用习惯进行整理,最后变为“以三江为衣襟并且以五湖为衣带”或者“以三江、五湖作衣襟、衣带”。也就是语法意义上的“意动用法”(以……为……)。

再如,“眄庭柯以怡颜”依照前两步来转化:看着庭院里的树木愉悦容颜。显然,“愉悦”和“容颜”之间有使动关系,这样会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那么这里的“怡”就作使动词用,“使……愉悦”。翻译出来后的句子即成为:“看着庭院里的树木使脸上现出愉悦的神情。”

“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直译出来以后就是“对外用连横的方法争斗诸侯”,根据全文的语境,这里的“斗”是“使……自相争斗”的意思。所以“斗”为使动用法,翻译时要加以注意,使其转化成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的句式。

再如“邑人奇之”(《伤仲永》)按照以上的步骤直译出来:“乡里的人奇怪他”,这显然也是不通的,需要进行转化,这里的主语“邑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具有了谓语“奇”的状态和性质。所以“奇”就是“认为他很奇特”,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步需要初学者在多加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全文的语境加以掌握,一旦形成能力,就可以直接实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自由转化,翻译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四、句意要美化

这就要提及到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转化也要顾及到这三项原则:1.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2.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3.雅。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句意的“美化”,让翻译的句子不但准确而且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显得通畅优美。但是这里的“美化”不是进行句子的文学再创造,而是将翻译出来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文辞梳理使其更加简洁、生动、形象、优美。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常识》中也指出:“古代汉语的一般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文字的知识,第二是关于词汇的知识,第三是关于语法的知识。”可见要做到“句意美化”这一步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在前三步已经完全熟练的基础上,对文言文句子进行最后的润色,是对文言文翻译更高一级的要求。

要做到“美化”句意,还涉及到文言文常见的修辞,如借代、互文、婉饰等,掌握这些有利于句子的“美化”。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其中的“布衣”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应译为“平民百姓”,若按照直译“穿布衣服的人”就没有准确把这个句子的意思转达出来。再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手法,在“美化”中也要注意到,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环境和自己的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若只按照字面的意思译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翻译成“不因为外物环境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就不正确了。

另外,有些文言文语句在表述的时候,为了文采的需要,使用了繁笔,对于这样的句子,在翻译的时候要学会化繁为简。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是一个典型的繁笔文言文句子,“美化”时要进行简化,可译为“秦国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以上方法,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浅陋探索,在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到完全运用自如,则非一日之功。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现代文发展的源头活水,学习起来绝非易事,更需要讲究学习的方法,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进步。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双音词单音节四化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
同义单音节动词的词义对比